[第3课宋明理学ppt人教版]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2014-05-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

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

作用。
二、教学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

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

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

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

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

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 “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

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

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探究: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佛教的兴盛)
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

,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

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

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儒学志士也注意

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

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理学”即1234

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

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

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

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
① 代表人物:
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主要思想:
1)“理”。
含义: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

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2)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认识论)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探究:从材料中看出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

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格致”成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

统称。
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

通。
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3)标准: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妇女贞节观。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

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探究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
分析程朱理学与材料二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③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④地位和影响:
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作为

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1234
背景: 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不满意程朱理

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

响,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观点。
内容: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

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简单明了,不许要旁求他索

,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烦琐而无用的求证方法,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

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

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③反对“格物致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

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2)阳明心学。
背景: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其本身也逐渐地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

的敲门砖。而明中期以来,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也频繁发生,程朱理学不能

够回应这些变化。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混乱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在官学话的程朱理学

之外,他们通过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来挽救理学和更新儒学,“阳明心学”由此产生。
内容: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

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

发立志。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

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

难”
材料三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探究: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

理吗?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分析陆王心学与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

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

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1234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三)巩固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

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

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

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反思:本课内容较难理解,儒学思想在宋明时期逐渐发展到一种极致,并于日后为统治者借鉴,

成为统治人民、禁锢百姓的思想武器。我们常说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都

是在这个时候为人们熟知。通过本课的讲述,学生心里仅仅知道了理学当中一些最基本、最简单

的观点,但这还远远不够。纵览必修三思想文化历程,其中每一个时期的思想内容都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即便是在思想专制时期。仅仅学习一些皮毛,不但不容易分析出该思产生的社会影响

,而且容易使思想家形象标签化,无法全方位、立体地认识一个人。如晚明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就

在我们学校旁边,古今中外多少学者专门从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民主义解决的问

题: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三者共同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3)作用:①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②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③“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重要作用。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8798.html

  • 生物选修三专题五|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a层1、 了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起止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和影响。。b层1、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原因。2、 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c层1、 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08-1112、填写新坐标p68自主研修内容 3、构...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件_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四、课标要求: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2)过...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印度圣雄甘地的后人|第2课《圣雄甘地》教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第一单元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内容分析]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百家争鸣的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 明治维新第一节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北魏孝文帝改革1001无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1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ppt】《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本节重点知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航海家及支持国、航线、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3、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地区;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知识结构图解】一、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备注】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是指会考的测试能级要求,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试主要侧重于前三类。②题型比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