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高二历史教案 2014-05-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战况和胜利,;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学难点 :对北伐战争概况的整体性把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所提供的或自制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播放《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通过歌曲完成情景设置并进一步设问:我相信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旋律,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吗?这首歌曲诞生在一个怎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呢?如果你学习完本节课的知识,下次你再听到这首歌,肯定会有新的感受。此处可就这首战歌的产生作一简单介绍。

讲授新课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和对象

要指明北伐战争的目的性和正义性。这场革命战争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中国历史前进的要求。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方式。教师可结合《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力量对比和战略布置。指出从军事实力上来看,敌强我弱:北洋军阀总兵力75万,是一个庞然大物。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5万,一部分兵力留守后方,可以投入征战的兵力有65000人。同时指出北洋军阀有两个致命弱点:全国人民对他们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寄希望于南方的国民政府;北洋军阀内部四分五裂,难以统一行动,便于北伐军对他们各个击破。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叶挺独立团组建的课文,认识共产党在北伐军中的作用。指出北伐军是正义之师,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部队影响很大,成为北伐胜利的基本条件。北伐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

2.北伐的胜利进军

本目所写的胜利,表现在歼敌主力、席卷大江流域和革命重心由广州移至武汉等三个方面。此处可安排学生课前准备,在课上由学生讲解北伐由誓师到胜利进军的过程,特别是汀泗桥、贺胜桥、武昌、九江、南昌和南京几场战役可让喜欢军事的学生制作电脑课件演示其过程,并强调北伐军第四军是两湖战场上的主力军,叶挺独立团是进军先锋。由于独立团战功卓著,载誉两湖,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随着北伐军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冯玉祥响应北伐

由于本教材未提“北京政变”,对冯玉祥从直系军阀中分化出来的情况,可适当有所交待。对冯玉祥出师响应北伐,着重指明意义:冯玉祥响应北伐,开辟攻击吴佩孚、张作霖的新战场,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1926年,冯玉祥得到了中共的帮助,组成国民革命联军,于11月底占领陕西,进军河南,与北伐军南北呼应。

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通过“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引自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这句话,引导学生回忆早期农民运动的发展。联系上节课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知识,指出在1926年6月,第六届农讲所结束,其培养的300余毕业生作为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立即奔赴全国各地,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迎接北伐战争。

重点讲解以湖南为中心有农民运动。指出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席卷全国。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高涨的农民运动作归纳。

此处可以结合以前的民主革命的历史,引导学生讨论发展农民运动的必要性:封建势力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国民革命需要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农民运动斗争的目标:“……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以上引文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介绍推动农民运动的组织——农民协会。指出农会是团结农民,开展农村斗争的机构,在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农村政权,并有自己的武装。(让学生看江西农民梭标队形象图和湖南民谣史料文,并阅读全国17省农民协会发展的概况,以湖南为例农村出现新气象的课文)。

对农民运动的评价:(学生朗读课本上的结论)“……其势犹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涤荡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在中国的统治,有力地支摇了北伐战争。”

可以补充毛泽东指导农民运动的内容。介绍1926年底,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第二年3月又在武昌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武昌农讲所毕业学生700多人,超过广州农讲所六届毕业生的总和。他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指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章。

三、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此处可以结合北伐战争中闽浙战场的形势来讲解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突出上海工人的斗争对北伐胜利进军的意义。上海,那时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工人运动有巩固的基础。上海工人全力支援北伐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总工会纠察队,引导学生看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形象图。指出这支工人武装曾组织过两次武装起义,都因准备不充分、条件不成熟而失败。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以后,党即时研究形势,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周恩来担任武装起义总指挥,于3月21日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教师应强调这次起义“严密的组织”和“周密的计划”。当时蒋介石有意让北伐军在上海郊外停留下来,坐视上海局势的发展。上海工人纠察队,同5000反动军队在上海火车部等处激战30多个小时,打败了敌人,解放了上海。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有数的成功记录之一。作为这次起义总指挥的周恩来,显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北伐军攻占南京,北洋军阀只剩下张作霖能够组织力量与北伐军对抗了。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

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①战争的正义性,顺应了民心。②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③作战的目标明确,方针正确;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叶挺独立团最突出;④中共党员、青年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⑤工农群众对北伐军大力支持⑥北洋军阀内部的深刻矛盾,便于北伐军各个击破。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首先指出帝国主义对国民革命运动的仇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死敌,列强在北伐战争走向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运用炮舰政策和收买手段,分化革命阵营,推动蒋介石集团叛变,使国民革命面临严重危机。

接着指出蒋介石将“司令部”设在南昌,筹拼他们自己的班底,与武汉国民政府相抗衡。北伐军占领上海、南京后,蒋介石壮大了胆量,公开转向反革命,其靠山就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

最后介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教师可对蒋介石为什么选定上海作为公开叛变革命的地点;他耍弄了一些什么阴谋手段作出分析:①上海是帝国主义严密控制的城市,也是买办资产阶级集中的地方。蒋介石便于得到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援助和财力支持。②上海十里洋场,藏垢纳污,有流氓和投靠过来的反动军队供蒋介石驱使。③上海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为了对付上海工人阶级和拥护革命的市民,蒋介石进行了一连串的阴谋活动。如:一面将投降过来的孙传芳旧部防上海,好执行屠杀任务;一面向上海总工会表示“诚意”,向工人纠察队赠送锦旗,施以欺骗。在政变计划布置停当以后,蒋介石于4月9日离开上海去南京,等候上海大屠杀的的消息。上海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的城市,正当上海工人阶级沉浸在胜利的欢悦时,反动派已磨刀霍霍,开始政变行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可分四个回合:4月12日凌晨发生工人纠察队缴械事件。12日中午上海人民举行总同盟罢工,抗议军队的暴行。13日中午,宝山路上群众请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镇压。14日,上海总工会被封闭,反动派进行大搜捕、大屠杀。前后三天时间,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300多人被杀,10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继上海“四·一二”政变之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都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可以补充介绍:4月28日,张作霖在北京杀害了李大钊,表明新老军阀的反共默契。“四·一二”政变表明国民革命进入到生死关头。

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师指出”四·一二”政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打着反蒋的旗号,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的局面,但是这掩盖不了武汉方面的深刻危机。在武汉国民政府管辖的地盘内,到处泛滥起反共反人民的逆流,其总后台就是汪精卫。以汪精卫为首的集团,虽然反对蒋介石,但其本质也是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右派势力。他们随时都在进行阴谋活动,滚到反革命的一边去。长沙马日事变,则是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的前奏。

关于“马日事变”可以介绍其过程,从分析许克祥轻易得手的原因,引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并安排学生课堂探究活动,参看后文。

最后指出“七·一五”政变,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国民革命运动完全失败了。国民党蜕变为代表买办阶级、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

4.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课本对原因与教训作了简洁的归纳,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中,一面用具体史实说明,一面谈认识。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分析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作为本课教学的结束。第一次国共合作下发动的国民革命运动,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革命大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尽管这次大革命最后失败了,但它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消除的,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8421.html

  • 生物选修三专题五|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a层1、 了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起止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和影响。。b层1、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原因。2、 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c层1、 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08-1112、填写新坐标p68自主研修内容 3、构...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件_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四、课标要求: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2)过...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印度圣雄甘地的后人|第2课《圣雄甘地》教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第一单元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内容分析]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百家争鸣的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 明治维新第一节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北魏孝文帝改革1001无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1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ppt】《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本节重点知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航海家及支持国、航线、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3、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地区;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知识结构图解】一、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备注】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是指会考的测试能级要求,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试主要侧重于前三类。②题型比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