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实验视频】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表格式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12-11-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设计理念

  “探究串族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这节课在本章及整个电学部分都具有重要地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力争全面体现教学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教学环境的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互动性与合作性;教学情景的浸润性;评价的激励性和自我住。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实现本节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规定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二、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全过程的亲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具与教学器材  本节课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每组的器材有:电压表1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4只、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实物投影及配套设备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成目标说明一、探究准备启发提问:1.什么是串联电路?2.电压的单位是什么?3.怎样测量电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能对“串联电路”、“电压”、“电压表的使用”“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关系”等知识熟练再现。本节是在“串联电路”、“电压”、“电压表的使用”、“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关系”的学习后安排的教学内容。有效的复习为学生进行本书的探究实验做好了知识和心理准备。二、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教师将教科书图6.2-1投影在屏幕上。提出问题:在如图的电路中,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使学生认识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提问的方式有直接式和间接式,考虑到学生对本探究实验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采用直接式提问。三、猜想与假设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对学生的想象力要充分肯定,不要计较学生猜想的结果与正确答案是否相同,不要怕耗费时间而急于得出结论。教师将学生的猜想结果板书。学生小组讨论猜想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有什么关系。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学生的猜想会是丰富多彩的,如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相同、ab之间、bc之间的电压之和与电源的电压相等,等等。四、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创设情景若研究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用实验进行探究。那么如何选择器材?怎样连接电路?如何控制变量呢?2.教师点拨
①我们要想研究以上的电压关系,必须要用电压表来测量。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器材。②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电压,测量几次。③测量出的数据如何利用。④如要想探究的结果有普遍性,应该怎样办。3.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将学生的设计方案投影到屏幕上,教师进行鼓励评价。1.采用小组式教学。学生讨论,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2.学生陈述实验设计方案。3.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实验的设计方案。4.学生画出实验用的电路图。使学生认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设计方案,选择实验器材。由于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要引导学生采用更换负载、进行多次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学生设计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五、进行实验,收集数据1.教师根据本实验的要求引导学生设计表格。2.教师示范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读数,正确记录实验数据。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1.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设计好实验准备记录。2.学生做实验。3.学生将读出的实验数据填入已设计好的表格里。4.实验完毕归整器材。会记录和处理观察的结果,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1.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仪器使用的规范性.2.让学生养成记录原始数据的习惯,不要“凑数据”。3.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4.教师要做好课堂调控。六、分析与论证1.教师将学生实验记录的数据,选择投影到屏幕上.2.教师对实验的点评,对实验中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3.教师提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1.实验小组讨论,学生从记录的数据中分析规律,得出结论。2.本探究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1.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启发,不要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2.教师要适当渗透误差理论,让学生理解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实验的结论是在误差范围内成立的。七、评估与反思教师要求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实验设计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是否有失误,测量的结果是否可靠。学生认真回顾、反思探究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写出简要的探究。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教师要纠正学生做完实验不检查、不总结的坏习惯,使学生通过评估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订正,总结经验,有利于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八、交流与合作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布置作业。1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时要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不懂的问题协商解决。解题时要独立完成不能照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即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交流采用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口头交流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包括猜想、设计实验等等。同学之间相互比较一下。教师要鼓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开展辩论。12

  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课堂教学小结:  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和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注意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课堂教学延展:  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由教师适当点拔,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wulijiaoan/2422.html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汽化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