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12-11-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123

   【备注】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1.1--1,

    在学生观察的同时,依次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文件。

   【学生活动】

    让学生归纳出四幅图的共同点,以此为基础,引出探究的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

   【备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

    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

    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学生活动】

    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评估。

   【备注】学生初次进行探究,需要加强指导,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评估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

   【教师活动】

    演示:音*实验

    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动画“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备注】教师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技能。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

   【教师活动】

    反馈练习(一)

    引导学生分析图1、1—1描述的几种声现象各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活动】

    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3“想想议议”,让学生回答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

    学生热烈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3第3段:机械唱片的原理,要学生找出生活中有类似原理的物品。

   【学生活动】

    自学教材,并列举实例。

   【备注】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4中的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物体传到远处”的基本内容,思考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指导学生按教材要求进行固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

   【学生活动】

    自学并积极思考,进行分组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作出判断。

    讨论、作答。

   【备注】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初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活动】

    反馈练习(二)

    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让学生做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学生活动】123

    作出假设,完成实验的初步设计。

   【教师活动】

    演示:真空铃实验 (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视频“真空铃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正确。

   【备注】让学生接识多媒体。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作出判断。

   【教师活动】

    播放动画:振动的音*激起声波传入人耳;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5第1自然段。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动画“声音的传播。”

   【学生活动】

    观看媒体展示,自学教材,初步体会“声音是一种波。”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5中的想想议议: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交流,举手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

    演示:液体传声实验

    让学生综合前面的几个实验结果,归纳出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

    从实验着手引入声速概念,介绍声速单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5中的“几种物质的声速”,布置阅读思考题。

    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备注】因测量声速需要较大的空间,无法在教室内完成,故只在课内交流设想。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三)、信息反馈与知识小结

        1.课堂小测试。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习题精选”

        2.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讲评。

        3.请学生小结。

   【备注】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学生活动】

    做测试题。

    检测学习效果。

    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小结。

   (四)、知识巩固

    作业布置:课本p16t1、t3

 

   六、板收设计(多媒体投影)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         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⑴.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⑵.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⑶.150c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wulijiaoan/2416.html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汽化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