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第三册三角形的中位线

八年级数学教案 2012-11-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2.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及进一步变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难点是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录活应用.

教学过程 设计

一、联想,提出问题.

1.(投影)复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两个推论(图4-89).

(1)请同学叙述定理及推论的内容.

    (2)用数学表态式叙述图4-89(c)中的结论.

已知在ΔABC中,D为AB中点,DE∥BC,则AE=EC.

2.逆向思维,探索新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在图4-90中,反过来,若D,E分别为AB,AC中点,DE与BC有什么位置和数量关系呢?

启发学生逆向类比猜想:DE∥BC(逆向联想),DE= BC(因为AD= AB,AE= AC,类比联想ΔADE的第三边DE与ΔABC的第三边也存在相同的倍数关系).

由此引出课题.

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1.定义三角形的中位线,强调它与三角形的中线的区别.

2.证明上述猜想成立,教师重点分析辅助线的作法的思考过程.

教师提示学生:所证结论即有平行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有知识,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利用对平行且相等证明结论成立,或者用书上的同一法.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后,还要注意比较,选择最简捷的证明方法.

3.板书一种证明过程.

4.将“猜想改成定理,引导学生用文字叙述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5.分析定理成立的条件、结论及作用.

条件:连结两边中点得到中位线.

结论有两个,即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根据题目需要选用.

作用:在已知两边中点的条件下,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及线段的倍分关系.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投影)例1(直线给出图4-90的问题)根据图4-91中的条件,回答问题.

(1)       已知:如图4-91a),DE分别为ABAC的中点DE=5BC

(2)       如图4-91b),DEF分别为ABACBC中点,AC=8,∠C70°,求DF和∠EDF

(3)       如图4-91c),①它包含几个图4-90这样的基本图形?②哪些三角形全等?③有几个平行四边形?④若ΔDEF周长为10 cm,求ΔABC的周长.⑤若ΔABC的面积等于20cm2,求ΔDEF的面积.⑥AFDE有何关系?怎样用语言叙述这结论?

分析:

(1)       可利用复合投影片实现三个图的叠加过程,以提高课堂效益并帮助学生建立分解基本图形的思想.

(2)       通过此题总结:三角形三和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等于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面积等于原三角形面积的14.这个过程可以无限进行下去,如图4-92

(3)       从解题过程可以得到: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DE)与第三边上的中线(AF)互相平分.

(板书)例2   (包含图4-90的问题)如图4-93AD是ΔABC的高,MNE分别为ABACBC的中点.求证:(1)四边形MNDE为等腰梯形;(2)∠MEN=∠MDN

分析:

(1)       由条件分析,图中可分解出“AD是ΔABC的高”,“三角形的中位线是MNMENE”,“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MDND .想一想,这些基本图形都有什么性质?

(2)       从结论出发,要证四边形MEDN是等腰梯形,只需证MNDE,且MNDE及以下三种情况之一成立:①ME=ND;②MD=EN;③∠EMN=∠DNM.从而证得结论成立.

让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例3          构造图4-90问题.

(1)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若已知四边形为特殊四边形呢?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如图4-94.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

(1)已知四条线段的中点,可设法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找到四边形EFGH的边之间的关系.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所以添加辅助线,连结ACBD,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基本图形.

          2)让学生画图观察并思考此题的特殊情况,如图495,顺次连结各种特殊四边形中点得到什么图形?

投影显示:

            四、师生共同小结

    1.教师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具体内容:

    2)用什么思维方法提出猜想的?

    3)应注意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以下与三角形一边中点及线段倍分关系有关的基

本图形(如图496).

1)注意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的区别,图496a),(b).

    2)三角线的中位线的判定方法有两种:定义及判定定理,图496b),(。).

    3)证明线段倍分关系的方法常有三种,图496b),(d),().

    3.先猜想后证明的研究问题方法;逆向思维,探究逆命题是否成立,由此经常得到一些好

的结论;添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来使用性质的解题方法.

    4.三角形的中位线有这样的性质,那么梯形有中位线吗?它有类似的性质吗?(为下节

课作思维上的准备)

    五、作业 

    课本第180页第4题,第184页第578题,第185B组第1题.

    补充题:(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1.如图497AD是上ABC的外角平分线,CDADDEBC的中点.求证:(1DE ∥/ AB:(2DE ABAC).

    (提示:延长CDBA延长线于F.)

    2.如图 498,正方形 ABCD对角线交于点OEBO中点,连结”并延长交BCF.求证:BF= CF.(提示:作OGEF交于BCG.)

    

    3.如图499,在四边形 ABCD中,ABCD EF分别是ADBC的中点,延长 BACD分别交FE的延长线于 GH点.求证:∠BGF=∠CHF.(提示:连结 AC,取 AC中声、 M,连结EMFM.)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过程 设计需1课时完成.

    1.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及类比联想自己实践“分析——猜想——证

明”的过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

    2.在应用性质定理时,通过一组层次递进的变式题的训练,由直接给出定理的基本图形

到包含基本图形,学生分解图形后使用性质,再到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来使用性质,

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性质来解决问题,他们的解题能力、思考问题的方法得到逐步提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shuxuejiaoan/2237.html

  •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怎么求_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 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2 通过用计算器求值及近似值计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利用计算器求值体验现代科技产品迅速、精确的功能,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程序 教学难点 :准确用计算器求解一个...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最简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从实际运算的客观需要出发,引出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组例题介绍了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本小节内容比较少(求学生了解的概念并掌握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但是本节知识在全章中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作用,二次根式性质的应用、二次根式的化简以及二次根式的运算都需要来...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看图编题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作图题举例

    (1)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根据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几何作图题同一般画图题不同,它规定只准用直尺和圆规为工具,而且每一步作图都必须有根有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外,以后复杂的作图题常用基本作图中的三角形作基础,通过三角形来完成。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如...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菱形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小班数学教案三角形]数学教案-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的概念; (2)正确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联系及区别; (3)能正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4)能用符号规范地表示一个三角形及六个元素; (5)通过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矩形 教学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最简二次根式表_数学教案-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设计示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掌握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难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计算: 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 简,得到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二次根式先进行化简...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二次根式的化简题|数学教案-二次根式的化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 的化简 本章自始至终围绕着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进行,而 的化简不但涉及到前面学习过的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等概念与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还要牵涉到绝对值以及各种非负数、因式分解等知识,在应用中常常需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与应用公式 ...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推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是证明同一三角形中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而在推论中提到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这条重要性质也是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垂直平提供了方法...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一元二次方程初三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教学难点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过程 :...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