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英语创新作文|中考创新作文(三)

作文辅导 2025-10-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作文辅导】

 第三式:交流对话,问答俱全
   把人物之间就某一话题提出的问题和表达的看法记录下来,也是作文形式创新的一种。这种写法,因交流对象宽泛(可令人可古人、可伟人可平民、可人物可动物),能够解答不同层面的疑问而得到一些人的青睐。在写作上,一种方法是启示采访式。这时需要作者围绕指定话题设计出几个问题,答题人说话时入题要快,围绕话题表述有理有据,全文最好总结出观点和中心来(特别是沙龙式谈话记录的文章,这一点必须具备)。第二种方法是电话或网上交谈式。这里要力求展示交流双方的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心理活动。第三种方法是自问自答式。就是通过自我设问、自己作答的方式,在娓娓叙述中表达对指定话题的看法。从追求布局匀称的角度看,最好让几个问题等距离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文章必须以答为主,问作纲目。同时,对话是口语交际的形式,其语言特点应该口语化、性格化。
   [例文评析]
   留 下
   广东省深圳市一考生
  
   2003年2月10日晚上22点
   “叮—铃——”“你好,我是晓惠,我现在不在家,听到‘嘟—’的一声后,请留言!”“嘟—”
   “喂,晓惠呀!我是妈妈,现在都八点了,你怎么还没回家呢?晚饭又没在家里吃吧?你这孩子,一个人呆在外地,怎么这么不注意呀。你……”“老婆子,有完没完,说正事呀!来,我说。晓惠,我是爸爸,听说你们广州现在正流行什么‘非典型性肺炎’,板蓝根和白醋都涨到上百元了,你现在怎么样了。也不来个电话报个平安,爸妈都很着急呀!回来后,打个电话到家里,听见了吗?”“——老头子让我来说说嘛!孩子,你要注意,千万别感冒了,多穿点衣服,别在外边吃东西,知道吗?好,就这样吧!记住回电话!”
   “咔—”
  
   2003年2月11日凌晨6点
   “叮—铃—”“你好,我是晓惠,我现在不在家,听到‘嘟—’的一声后,请留言!”“嘟—”
   “晓惠,我是郑军。想我吗?哎,作你男朋友真苦呀,别说见你一面了,连听到你的声音都那么难!喂,你不是出事了吧?听说你们广州正流行什么‘非典型性肺炎’,都死了几个了。你要注意点呀!板蓝根和白醋涨价了吧,别小气,不管涨到几百块,多买点,我为你报销。打电话给你其实也没啥事,就是想你了,想听听你说话。就这样了,I love you!”
  
   2003年2月11日晚上22点
   “叮—铃—”“你好,我是晓惠,我现在不在家,听到‘嘟—’的一声后,请留言!”“嘟—”
   “晓惠,我宋依呀!你这没良心的,十几年老朋友了,也不常打电话来聊一聊,每次都是我主动,还找不到人。喂,我今天打电话来,是专门慰问你的。你没被‘非典型性肺炎’迫害吧!你从小抵抗力不太好,我放心不下,特意找了一些抗病秘方,这有一个很可靠的,听清楚啰:用碗装一包板蓝根,再用白醋泡好,放进高压锅蒸几十分钟,拿出来马上喝,每天坚持喝两碗,包你百病不侵。记住回来后回个电话,OK!拜拜了!”
   “咔—”
  
   简评:
   这是一篇作文吗?似乎不是,仿佛只是电话录音的记录。但阅卷教师给予它满分的事实又说明,这不仅是一篇作文,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些“另类”。
   故事发生在非典肆虐的时候,一个女孩由于处在形势严峻的广州,她的父母、她的男朋友、她的老友都很牵挂她。一股浓浓的爱意让人分外感动。作者选取的是打电话这个特殊角度,故意让女孩外出而只记录下电话中的话语,可谓匠心独具:省去了直接的人物动作、外貌、心理活动描写,集中笔力写好人物的语言。由于语言描写的形象化,让我们看得见说话的人,感受得到他们的心。这样的设计,使得本文具有深厚的蕴藉,让人回味无穷。
   
   
   一个中国学生在日本的一个果园参观,看到每棵收获结束的果树上都留着几个果实,学生很是纳闷。农场主人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原来这些果实是给鸟儿留下的。
   请以“留下”为话题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文体不限。 (深圳市2003年中考作文试题)
  
   一棵老槐树的自述
   辽宁省大连市一考生
  
   你问我是谁呀?
   我姓槐,今年108岁,祖籍大连。我出生在一所学校的大院里,哦,忘了说明了,看我老糊涂了,我年轻那会儿,叫大院,现在呀,改叫操场了。我可是这所学校的“六朝元老”了。不是跟你吹,这所学校发生的点点滴滴我都看在眼里。正好我今天心情好,我就跟你说道说道。想当年这所学校刚建成那会儿,学校校服就是青一色的深蓝色中山装,女生也只能穿裤子,没有裙子穿。那时的桌椅都是老师自己做的,用不了几天就摇摇晃晃了。那些学生有的也来欺负我,那时候学校里没有游乐设施,学生们就把我当单杠、滑梯,成天在我身上爬来爬去,幸好当时年轻力壮,不然非得被他们折腾死。
   什么,你问我为什么现在身体倍儿棒?别急,听我慢慢跟你说。
   在我80岁那年,大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教学楼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崭新的大楼,大理石地面,铝合金门窗,美丽的花坛,还有完备的游乐设施,现代化的教室。设计美丽的校服,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青春活力。还有,就是学生们的素质也提高了,就说昨天吧,不知哪刮来一张旧报纸,贴在我的腰上,把我给难受的呀,这时候过来一群学生,其中一个赶忙跑过来,帮我解了围,把旧报纸扔进了垃圾箱。同学们还经常给我喝水,剪头发,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现在啊,别提有多幸福了,你说说这新时代的大连是不是让人欣慰?
   你问我活到多少岁?我想活个200岁不成问题,到时候,你再来找我,我老槐树再把新变化、新社会的趣闻讲给你听。
  
   简评:
   这是一篇自问自答式的优秀作文。为了增强现场感,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心目中有一个未出场、但又在与“我”交谈的“你”。或许是为了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确保行文的顺畅,作者有意将“你”的提问转换成“我”的问题。这完全符合一个老者(即文中的老槐树)与人交谈时的习惯,同时又让作者依照主题需要,自如地筛选出恰当的问题。这真是作者走出的一着妙棋。
   借助校内老槐树的口说出了校服、桌椅、教学设施等的巨大变化,道出了学生们的思想素质的变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表现了大连的发展和变化。这就不只是简单地符合题干要求,还赋予作文以一定的思想内涵,真是不易。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必须用上“校服、老槐树、一张旧报纸”三样东西。
   注意:①文中出现的校名、人名用字母代替;②不要超过所给字格;③不要忘了写题目。
   (辽宁省大连市2003年中考作文试题)
   

第四式:回环反复,强化文旨
   选用一个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句子或一小段话,在文章的若干处地方不断重复,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写法叫作回环反复法。由于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特定语言,并且注意文章内容和思想深度、广度的逐步拓展,因此能以紧密的结构、强烈的表达而得到好评。
   回环反复式结构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段首或段尾运用相似的句型或短语,形成段首排比或段尾排比的修辞效果;一种是同一中心句散见于不同的段落。至于放在段首、段中或段尾,比较随意;一种是将某一线索句或中心句单独成段,均匀分布在文章中,以展现事物的层次性和文章的条理性,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文评析]
   做一片云,真好
   云南省一考生
  
   做一片云,那感觉真好!
   做一片云的我,来时,无声无息,走时,无牵无挂。没有根的寄托,没有分离的痛苦,没有相守的缠绵,没有远行的犹豫。我不苛求别人的欣赏,只是在你无意间飘然而过,而在你回首痴望的那瞬间,我微笑着悄然掠过,继续自己的旅行。
   做一片云,真好!
   我宁静而高远,犹如雪白的花朵,一尘不染,绽放在这远离世俗的天庭,风挨着我的肩,我挨着风的肩,如神似仙,一味品尝着这有生以来的平静淡泊。
   人,有功名利禄的诱惑,于是崇拜权势,很卑鄙,虚伪谄媚;很自傲,胸襟狭窄。很自卑时成了奴才,愚昧畏缩;很自傲时成了主人,冷酷残忍。有欲望,有野心,这世界便来了纷争,多了烦恼,有了喧闹。做一片云的我,以自己特有的灵气去接近自然,一如既往地飘过山峦,飘过海洋,一直飘向神奇的远方。天广任我行!
   做一片云,真好!
   我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阴云初起,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劲风扑面,这是我与风雨在天空中狂舞。然而,风停雨住,春回大地,我又飘荡于绚丽的高空,在这刚洗过的世界里,一切清新、自然;欣赏这优美的景色,一切是那样的宁静淡泊。
   做一片云,真好!
   有人说,我漂泊不定,然而,只有飘动,生命才会永恒……
   任思绪的情愫飞升,品味有生以来的平静与淡泊,体验那种种神奇的万象。一切默默的开始,默默的结束,这就是云。
   做一片云,真好!
  
   简评:

 读罢本文,我们不能不为小作者的才气击节叫好!“做一片云,真好”,这个抒情味很浓的句子均匀地分布在各部分的表述之后,并单列成段,这发自内心的感叹,是由各部分内容自然引出的小结。以此构架文章的主体结构,把各部分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美化了文章结构,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形成一种回环复沓、反复吟诵的美感。
   在“做一片云,真好”的统摄下,文章或直言它“没有根的寄托,没有分离的痛苦,没有相守的缠绵,没有远行的犹豫”,或直陈它“宁静而高远,犹如雪白的花朵,一尘不染,绽放在这远离世俗的天庭”,或明示它在“风停雨住,春回大地”的时候,“又飘荡于绚丽的高空”等等,对“真好”的理由作出了形象、生动、立体、直观化的诠释。或许正是有了这种回环反复式的独特构思,使得作者能够尽情抒写对做一片云的独特感悟,为他尽展才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
   读罢本文,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声:做一片云,真是好!
   
   
   以“ 真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填入的内容,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既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感悟。要写出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云南省2003年中考作文试题之一)
  
   招招手儿,豆角般的月儿
   ——为了母亲,更为了大山
  
   山东省淄博市一考生
  
   出了家门便是山,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出了家门便是河,一眼望不到边的河。这就是我的故乡——养育了我16载的故乡。
   月儿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母亲揽着我坐在家门口的河边上,静静地。
   “儿啊,你要走出大山,你要做娘的眼睛去看山外的世界;儿啊,你不要离开大山,大山是我们永远的母亲……”母亲嘴里念叨着。抬头看母亲,眼睛里充满了期待与不确定。我不懂,真的不懂,因为那年我才五岁。
   ……
   月儿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我和母亲并排坐在家门口的河边上,这一次仍是静静的,只是多了丝喜悦与盼望。
   “儿啊,你要走出大山了,你要出息,你得成材,你要做娘的耳朵,去听山外的东西;儿啊,记住,你得回来,为了咱们的大山,学好知识,报答咱大山的养育之恩;儿啊……”母亲嘴里仍念叨着。侧面看母亲,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只是少了些不确定,多了份坚定。我懂了,真的懂了;因为那年我12岁,因为第二天我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大山,独自一人到大山外的世界去了。
   ……
   在求学的道路上,我没有华丽的辞藻与人交际,没有艳丽的衣服向人炫耀,而我只有一份恬淡的心情,一份母亲与大山的期待。母亲的话我从不曾忘记:我是大山的孩子,我要回到大山中,报答大山!凭着这份信念与力量,我苦苦求学,不曾浪费点滴时间,不曾虚度年华。  ……
   月儿又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而我站在山外的豆角般的月儿下,许下心愿:娘,我不曾忘记我是大山的儿子,我会好好学习,我会有出息,我更会回去报答大山!娘,明天我就要参加中考,作出我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娘,您放心,我不会让您、让大山失望。
   苦涩的求学路还很长,但我不会寂寞;因为我满怀母亲与大山的期望,因为我的心中有个永不会落下的太阳——母亲,大山!
   招招手儿,豆角般的月儿……
  
   简评:
   “月儿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它在文章中先后三次出现,每次都迅速将读者带进一个月罩山村下的特定情景之中。经作者轻轻一点染,我们就有如临其境的感觉。而这句话每次都出现在段的开头,既有标示写作内容转换的作用,又形成一种段首排比的修辞效果。
   如果说“月儿缺了”一句重在写景的话,那么,随后出现的母亲的语言、母亲的眼神,“我”的内心独白,等等,无不渗透着强烈的感情。也就是说,情景交融也是本文的一大妙点。
   作者的写作实践告诉我们,用好一句,全文皆活。
  

   根据下列一首歌的歌词提示,按要求作文。
   我心中有一个太阳,我心中有一个月亮。
   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
   总有温暖的手牵着我,总有温柔的话送耳旁。
   总有一个声音为我带路,总有一个呼唤票在我心上。
   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
   只要我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黯淡无光。
   请以“心中的太阳”为话题,结合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②不少于600字;若写成诗歌则不可少于20行。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命校名。
   (山东省淄博市2003年中考作文试题)第五式:首尾缀饰,启思明目
   在文章题目之后、正文之前加上一两句或一小段精短的话,这就是文章的“题记”;在文章末尾,特意加上一两句或一小段精短的话,这就是文章的“后记”。之所以要给文章加上题记或后记,是希望给文章带上一顶“凤冠”或安上一个“凤尾”。
   题记也好,后记也好,都不是正文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没有题记和后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依然是很完整的。但是,加上题记,能够提出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能够明示本文的主旨,能够点染本文的特点环境;加上后记,要么是因为事态后来有了新的发展而补上一笔,要么是直接启发读者进行思考,给文章留下不尽的余味(其中后一种情况更为常见)。需要指出的是,带哲理的短句在题记和后记中最为常见,而题记和后记的陈述角度、陈述语气与正文有些差别似乎更好一些,因为这更能显示题记与后记存在的必要性。
   [例文评析]
  
   今夜星光灿烂
   江西省一考生
  
   今夜,星光灿烂!浩瀚的天际中划过一颗流星,我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小心愿,愿世界永远和平!
   ——题记
   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
   是在想爸爸妈妈吗?你多想他们呀,你是在怪他们心太狠,扔下你一人孤零零的吗?不,女孩,是那罪恶的子弹夺走了他们,夺走了你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飞向了那美丽的天国,但他们又何尝不想留下来陪你?
   是在想那只可爱的小猫吗?小猫多温驯呀,它才出生没多久,全身洁白,好可爱呀。可是,小猫呢?那只惟一能带给你慰藉的小猫呢?它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
   是在想那曾经美丽的故乡吗?家乡多美啊,潺潺的流水丁咚响,鸟儿在枝头唱着欢乐的歌儿,花儿在风中跳着迷人的舞蹈。可是现在,展现在你眼前的却是一片片废墟,一幢幢摇摇欲坠的房子,一棵棵烧焦的树木。这还是那美丽宁静的家园吗?小鸟呢?花儿呢?溪水呢?
   你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令人心痛!
   哦,伊拉克女孩,别哭了。看,世界上那么多的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关注着你,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你祈祷,祝你平安。他们是那么热爱和平!
   哦,伊拉克女孩,别哭了。你知道吗?我,一个十四岁的中国女孩,连同我的同胞——无数热爱和平的人们在牵挂着你,因为我们都热爱和平,憎恨战争。
   哦,伊拉克女孩,抬头看看星空吧,今夜,星光为你灿烂。看,流星,让我们真诚地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世界永远和平!
  
   简评: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呼唤和平。作者为此找到了很好的写作由头:一个伊拉克女孩,因战争夺去了她父母的生命,破坏了她的家园而痛哭不已;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表达角度:“我”,一个十四岁的中国女孩,满怀真情地劝慰“你”(即伊拉克女孩)。可谓语出内心,情动于衷;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景:星光灿烂,流星飞逝。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构思,使得文章达到景、情、理谐合的妙境。
   文章的题记,“今夜,星光灿烂!浩瀚的天际中划过一颗流星”着力渲染了特定的情景,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如诗如梦的境界中;“我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小心愿,愿世界永远和平”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也会让读者思考:此刻,作者为什么要许下这么个心愿?从而产生急切的阅读期待心理。从全文来看,“题记”侧重于面向广大读者表白,正文着力于面向伊拉克女孩陈述,它们各得其所而又互为补充,共同表现着文章的主题。
  
   “和”字,字祥义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
   请以“和”为话题,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江西省2003年中考作文试题)
  
   鲁迅先生,只有一个
   江苏省泰州市一考生
  
   夜,静静的。我独自倚在窗边,任冷风打着窗棂。望着先生的那张发黄的照片,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哀思。先生,他走了!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过于冷峭和深邃。的确,他的文章没有周作人的散淡,张爱玲的雅致,徐志摩的诗情画意。但那个时代如果只留给我们一些感性文字、文人气息,谁会知晓那个时代的黑暗呢?恐怕,在我们眼中,那真是一个太平盛世!
   我敬佩先生,不仅因为他的文才,更是因为他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谁都会犯错误,鲁迅也不例外,可他从不怕改正错误。他以犀利的笔解剖了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光辉穿越时空,一直照亮今日!
   可事实上,先生是寂寞的。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的偶像是谁?我平静地告诉她:“是鲁迅!”她诧异地望着我,觉得匪夷所思。我当时是很气愤的,但又不禁悲哀起来了。
   难道先生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了?不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了?他的文章已作为一笔文化遗产,被束之高阁了?
   身处喧哗的尘世,内心怎容得下那锋利的匕首?看一看吧,那些老前辈们是多么怀念鲁迅先生啊!他们大声疾呼:“今生今世,我们一定要读鲁迅!不读他,我们无法感知内心的灵魂;不读他,我们无法摈弃世间的浮华;不读他,我们无法真正了解那个时代的黑暗!”
   鲁迅先生,只有一个!
  
   简评:
   “鲁迅先生,只有一个”,这一个,是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的一个,是勇于解剖内心世界的一个,是远离浮华、保持傲骨的一个。一个初中生,能够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来审视鲁迅的作品和为人,并且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实在是思想胜人一筹,才智超人。
   文章的正文,在比较中尽显鲁迅及其作品的非凡价值,表现出面对社会冷落鲁迅的愤慨,进而呼吁我们去亲近和阅读鲁迅及其作品。尾记部分则换了一个角度,从鲁迅先生的视角,呼唤着我们与他交流,使文章更进一步地敲击着读者的心扉,从而走近鲁迅。可以这么说,尾记的出现,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先生正等着我们走出浮华的海面,款款地步入他的心房,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
   ——后记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uowenfudao/163870.html

  • 【学生批作文评语标准】学生批作文 老师做什么

    李文 教学手迹之一 作文教学中,学生互批作文似乎已是语文老师约定速成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其一有利于学生在同龄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开拓写作视野;其二则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语文老师真正解放出来 学生互批作文的有效性可以说是 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种方法用得时间长了,学生好象麻木了,老师也似乎“无所...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六年级新教材第四单元作文]初一新教材作文单元辅导

    想象[我来听听]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53年,美国纽约州一所小学的一位教师,要求他的学生写作文谈谈25年后的生活,学生们写好后,他把这些作文封在一个大信封里,说要等25年以后才把它拆开,看看学生们的设想和25年后的现实是否相符,到了1978年12月,这位教师拆开那个信封,阅读当年那些用幼稚的笔迹...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九讲 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

    知识要点: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考试说明:中考时,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2001年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1、以知出新...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作文评改课流程_作文评改实验方案

    一、 问题的提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受到来自教育界、新闻界及社会其他各届人士的批评。在语文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作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作文教学亟待改革。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叶圣陶的作文批改观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在长期写作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思想。他对作文批改的独特的看法,对我们改革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辛苦的事,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批改作文是否仔细、认真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辅导作文先讲什么】作文辅导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

    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 我被这秋景迷住了。 《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一升二作文辅导_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三讲 抓住特征 解说得法

    知识要点: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五讲 阐述观点 有理有据

    知识要点: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初三作文辅导方案]初三作文辅导6 详写和略写

    ●初三作文辅导 详写和略写 在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四级第三套作文]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

    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