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教学法|“联系教学法”初探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普遍联系中。只有在普遍联系中,我们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这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学习也是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表象,偏重就事论事,容易忽略各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导致学生脑中的知识零散而孤立,不成系统。这既不利于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知识,也不利于整体性思维的形成和活学活用。笔者认为,联系教学法可以纠此弊病。所谓联系,即寻找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零散的知识纳入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此,知识便不是孤立的点点滴滴,而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整体筑构,当我们需要某一条信息时,在脑海中可以随意查找,灵活提取。
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联系教学的三种类型:平行联系、发散联系、寻根联系。
(一)平行联系
平行联系:即以文章中的感性材料为基础,提取出知识点,再以此知识点为红线,贯穿起类似的感性材料。
如:《夜走灵官峡》中关于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作者在刻画成渝父母时既有对其在风雪之夜指挥交通和在万丈绝壁上打炮眼的正面描写,又有借助写可爱又可敬的成渝来表现其父母忠于职守、不畏艰险的豪情壮志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摹写所刻画的对象,较容易理解和举例;而侧面描写则避开习见的正面客观摹写,而从侧面加以表现,从而达到“写而不写,不写而写”的艺术效果,应作为重点梳理讲解,以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可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正面、侧面描写。学生能较快的回忆起第一册中《看戏》一课中以听众反应来衬托艺术家高超的演技属侧面描写,《第二次考试》中刻画陈伊玲的形象时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那么,侧面描写的魅力何在呢?文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形象的最后塑起,有赖于读者的想象。老舍先生也说过:“要自己有想象,而且使读者想象也活跃起来。”而侧面描写由于对特定的艺术形象不做任何直观的,固定不变的描写,而从侧面加以表现,从而极大的诱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便没有文学创作,而侧面描写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而为了使学生有更深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文学作品补充几条侧面描写的例子:“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诗不直接描写佳人的外貌,而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其美,这就给了读者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若正面描写,难保符合所有人心目中的美人形象,而侧面描写则使每位读者在无尽的遐想中见到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此类例子还有《陌上桑》中对罗敷的侧面描写。《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与众人敛声屏气、肃穆严整的气氛极不和谐,使得黛玉暗自纳罕:来者为谁,敢如此放诞无礼?这些侧面描写由黛玉的心理活动虚拟出王熙凤的“放诞无理”,从周围人的“敛声屏气”中刻画出王熙凤这个贾府中炙手可热的人物的骄纵形象。《明湖居听书》中以白妞仅一纸说书的招贴便使听书人“举国若狂如此”来烘托白妞非凡的说书技艺一段文字则更是侧面描写的典范。
如此纷繁而有情趣的感性材料给学生鲜明清晰的印象,在丰富概念外延的同时对其内涵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发散联系
发散联系:抓住教学中极具丰厚内蕴的知识点,并由此生发开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色”便是极具文化意蕴的意象。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文中,柳与众多的送别诗与念远诗相联系,具有多重象征系统。首先是离情别绪。“柳”与“留”谐音,且柳丝绵长,若情思无限,又因折柳赠别之俗而形成特定的心理机制。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柳管别离。”(刘尚书《杨柳枝词》)其次是相思念远。“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杨柳枝》)。因为相思主体眼中的柳以其绵长的枝条,唤起并契合人的缠绵情谊。再次,是思乡念土。思乡指向涉及恋人配偶、亲友故旧以及昔日的庭院房舍等,缘其古人宅旁多植柳,所以柳多作为故里乡邦的代名词。“山高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萧绎《折杨柳》)最后是感物伤己。古文人多由柳的荣枯联想到自身年华不永,由折柳联想到自身命运被攀折摆布。“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春,纵使君来岂堪折。”
又如: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文中关于“流水”意象多次出现。作为一种具有运行行为的持续不断的客观实体,流水每每被中国人用来联想与表现时间、机缘、功业乃至年华、生命的不可复返性,使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的不尽感慨中,生发出对生命、爱情、事业等价值追求及其不如意的无限感慨,从而也成为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系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千古断肠之句承载了作为亡国之君的南唐后主无尽的悔恨与幻灭之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唤起苏子瞻对风流人物的功名伟业的怀想,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朝代更迭的沧桑感和对历史的追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昼夜不息的流水唤起智者对时间与生命的无穷感喟……
发散联系的优点是: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文史知识,又利于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透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内核,把文学欣赏和文学分析能力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举一隅而能以三隅反,以逐渐在阅读写作中有意识的运用。 12
(三)寻根联系
寻根联系:即追根溯源,挖出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根源所在,引导学生对文学语言现象的理解更深一步。
如:李杜诗篇在中学课本中频频出现,李诗的飘逸豪放迥异于杜诗的抑郁顿挫,究其原因,当然诗人各自独特的气质是极重要的因素,而再进一步探究,则社会原因也是极重要的。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而存在,传统的提法是李杜同属盛唐时代的诗人,这里有必要做一下史海钩沉。
众所周知,唐乃封建社会之巅,其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的气魄,乐观昂扬、豪迈奔放的时代氛围使盛唐文人无不充溢着手挽云天的万丈豪情。在众多的高歌者中,盛唐找到了李白。其自身特质与时代氛围的完美契合使之“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且不说李白那如椽巨笔绘出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横空出世的天姥山,“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浩荡黄河水组成那多么大气磅礴的如画江山,且不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放,“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哪怕是最易触动文人敏感心弦的离别在李白的诗中也一扫充斥着离别诗的那种哀怨凄凉的气氛:“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如歌的行板踏出不尽的轻快与洒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别的诗句氤氲着盛世的繁华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可以说李白即盛唐的代言人——同样的率真任性,同样的飘逸豪放。
而杜甫笔下老妇面对半夜捉人的石壕吏那关于悲惨家事的沉痛诉说,“城春草木深”的季节面对着国破家亡的现实仍难忍纵横的热泪,“三别”组诗中悲惨的离乱,倾颓的国势交织成一片风雨飘摇的凄惨人间,这哪里有盛唐的半个影子?究其实,杜甫和他的诗篇正是萧瑟中唐的折射。虽然杜甫只是比李白小了十一岁,但对于转瞬即逝的盛唐来说却毕竟太长了。李白一脚踏上盛唐之巅,杜甫却一脚踏下盛唐之巅,一上一下之间,二人的生命与诗歌便显出迥然不同的特质。这样,把具体的文学现象纳入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去观照,无论对诗歌内容、诗歌特色还是对李杜二人的整体诗风都会有深刻的理解。如此,也沟通了文学与史学,在学生头脑中若即若离的知识点很容易浑然贯通豁然开朗起来。
联系教学法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潜移默化的锻炼了学生宏观思考、深入思考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人生不断的学习中将体现出巨大的意义。)而且,具体生动、丰富多采的知识为语文课增添了动人华采和无穷魅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如何能更好的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呢?这就给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永远做一个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做一个掌握渊博文化知识的人。
黄宗羲在《师说》中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知识是师生双方心灵交汇的载体,联接精神世界的纽带。多才多艺、学有专长,是教师博得学生尊敬、神往,并愿意和你一道前进的基本条件,为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累积一桶水。“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生媚”,学生应在教师身上看到一个聪明的、学识渊博的、善于思考的、对于知识入迷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得心应手的应用联系教学法,才能使我们多采多姿的语文教学更熠熠生辉。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397.html
-
什么东西吸引孩子_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详细阅读
。这也引发了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让文字有灵性 “本色”一词在词典里解释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语文如何彰显自己的本色呢?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使一个个文字符号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叩击学生的语言敏感点,达成正确...
-
[《钓鱼的启示》课文]我教《钓鱼的启示》详细阅读
课正式开始了。没有课件中的图片导入,我便用语言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小猫钓鱼》给我们的启示,通过知识的迁移,来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于在备课时,发现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对“放鱼”和“启示”这两部分提出了不少问题,我便将文中“父亲让儿子放鱼”时对话的...
-
小溪为什么会生病|执教《小溪生病了》课后反思详细阅读
《小溪生病了》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小溪从清到脏,在从脏到清的过程。在朗读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不唱读、不顿读,训练学生能连贯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文中的一些叠词用得很有特色,如:“清清的、绿绿的”我指导学生第一个字读得短促些,紧接着读第二个字,第二个字音节可以稍延长,“的”字要...
-
执教是什么意思_执教《珍贵的教科书》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我执教的《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上完后,我觉得自己在教学目标 的设计上能紧扣主题,并能有效地把握住教学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体现了“长文短教,抓住重点 ,培养语感,读中悟情,渗透学法”,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积极性,思维活跃性。 这...
-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反思_关于识字教学的几点反思详细阅读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识字教学时,教师除通过读、写等方法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更要帮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使识字成为学生的乐趣。 “加减法”寻规律,识字有效率。利用学生熟悉的部首,我们可采取“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帮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内容。例如,在学了“青...
-
镇定的女主人原文_《镇定的女主人》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镇定的女主人》这课,由于课文中的故事存在一定的悬念,而要解开这个悬念,我采用了变序教学的形式。在创设了“眼镜蛇盘上脚”的情境后,引生入境,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情况紧急和女主人的镇定。尔后精读课文,体会女主人镇定的具体表现。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重点突出,易于突破难点,克服了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当学生明白...
-
看图说话学拼音|看图说话并输入拼音>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看图说话并输入拼音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打字姿势。 2、培养学生正确的的击键的方法与技巧。 3、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电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打字姿势。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运用指法。 教学设计: 二期课改后,新的语文教材在认识字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汉字的拼...
-
【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语言文字训练不要丢详细阅读
课改之后,语文课堂活跃了,活动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课堂变得热热闹闹。我们大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可以这样理解,可以那样体会,学生的看法多了,思考多了,但热闹过后总觉得在浅层表象后少了几分积淀。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
-
[一尊铜像还是一座铜像]《一座铜像》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
-
【如何讲成语故事】如何进行成语故事的听说训练详细阅读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进行讲成语故事的听说训练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使学生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仓库,对学生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进行讲成语故事的训练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注意循序渐进性 开始阶段,可以先由教师示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