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教学法|“联系教学法”初探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普遍联系中。只有在普遍联系中,我们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这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学习也是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表象,偏重就事论事,容易忽略各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导致学生脑中的知识零散而孤立,不成系统。这既不利于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知识,也不利于整体性思维的形成和活学活用。笔者认为,联系教学法可以纠此弊病。所谓联系,即寻找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零散的知识纳入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此,知识便不是孤立的点点滴滴,而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整体筑构,当我们需要某一条信息时,在脑海中可以随意查找,灵活提取。
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联系教学的三种类型:平行联系、发散联系、寻根联系。
(一)平行联系
平行联系:即以文章中的感性材料为基础,提取出知识点,再以此知识点为红线,贯穿起类似的感性材料。
如:《夜走灵官峡》中关于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作者在刻画成渝父母时既有对其在风雪之夜指挥交通和在万丈绝壁上打炮眼的正面描写,又有借助写可爱又可敬的成渝来表现其父母忠于职守、不畏艰险的豪情壮志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摹写所刻画的对象,较容易理解和举例;而侧面描写则避开习见的正面客观摹写,而从侧面加以表现,从而达到“写而不写,不写而写”的艺术效果,应作为重点梳理讲解,以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可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正面、侧面描写。学生能较快的回忆起第一册中《看戏》一课中以听众反应来衬托艺术家高超的演技属侧面描写,《第二次考试》中刻画陈伊玲的形象时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那么,侧面描写的魅力何在呢?文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形象的最后塑起,有赖于读者的想象。老舍先生也说过:“要自己有想象,而且使读者想象也活跃起来。”而侧面描写由于对特定的艺术形象不做任何直观的,固定不变的描写,而从侧面加以表现,从而极大的诱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便没有文学创作,而侧面描写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而为了使学生有更深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文学作品补充几条侧面描写的例子:“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诗不直接描写佳人的外貌,而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其美,这就给了读者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若正面描写,难保符合所有人心目中的美人形象,而侧面描写则使每位读者在无尽的遐想中见到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此类例子还有《陌上桑》中对罗敷的侧面描写。《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与众人敛声屏气、肃穆严整的气氛极不和谐,使得黛玉暗自纳罕:来者为谁,敢如此放诞无礼?这些侧面描写由黛玉的心理活动虚拟出王熙凤的“放诞无理”,从周围人的“敛声屏气”中刻画出王熙凤这个贾府中炙手可热的人物的骄纵形象。《明湖居听书》中以白妞仅一纸说书的招贴便使听书人“举国若狂如此”来烘托白妞非凡的说书技艺一段文字则更是侧面描写的典范。
如此纷繁而有情趣的感性材料给学生鲜明清晰的印象,在丰富概念外延的同时对其内涵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发散联系
发散联系:抓住教学中极具丰厚内蕴的知识点,并由此生发开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色”便是极具文化意蕴的意象。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文中,柳与众多的送别诗与念远诗相联系,具有多重象征系统。首先是离情别绪。“柳”与“留”谐音,且柳丝绵长,若情思无限,又因折柳赠别之俗而形成特定的心理机制。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柳管别离。”(刘尚书《杨柳枝词》)其次是相思念远。“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杨柳枝》)。因为相思主体眼中的柳以其绵长的枝条,唤起并契合人的缠绵情谊。再次,是思乡念土。思乡指向涉及恋人配偶、亲友故旧以及昔日的庭院房舍等,缘其古人宅旁多植柳,所以柳多作为故里乡邦的代名词。“山高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萧绎《折杨柳》)最后是感物伤己。古文人多由柳的荣枯联想到自身年华不永,由折柳联想到自身命运被攀折摆布。“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春,纵使君来岂堪折。”
又如: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文中关于“流水”意象多次出现。作为一种具有运行行为的持续不断的客观实体,流水每每被中国人用来联想与表现时间、机缘、功业乃至年华、生命的不可复返性,使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的不尽感慨中,生发出对生命、爱情、事业等价值追求及其不如意的无限感慨,从而也成为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系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千古断肠之句承载了作为亡国之君的南唐后主无尽的悔恨与幻灭之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唤起苏子瞻对风流人物的功名伟业的怀想,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朝代更迭的沧桑感和对历史的追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昼夜不息的流水唤起智者对时间与生命的无穷感喟……
发散联系的优点是: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文史知识,又利于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透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内核,把文学欣赏和文学分析能力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举一隅而能以三隅反,以逐渐在阅读写作中有意识的运用。 12
(三)寻根联系
寻根联系:即追根溯源,挖出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根源所在,引导学生对文学语言现象的理解更深一步。
如:李杜诗篇在中学课本中频频出现,李诗的飘逸豪放迥异于杜诗的抑郁顿挫,究其原因,当然诗人各自独特的气质是极重要的因素,而再进一步探究,则社会原因也是极重要的。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而存在,传统的提法是李杜同属盛唐时代的诗人,这里有必要做一下史海钩沉。
众所周知,唐乃封建社会之巅,其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的气魄,乐观昂扬、豪迈奔放的时代氛围使盛唐文人无不充溢着手挽云天的万丈豪情。在众多的高歌者中,盛唐找到了李白。其自身特质与时代氛围的完美契合使之“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且不说李白那如椽巨笔绘出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横空出世的天姥山,“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浩荡黄河水组成那多么大气磅礴的如画江山,且不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放,“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哪怕是最易触动文人敏感心弦的离别在李白的诗中也一扫充斥着离别诗的那种哀怨凄凉的气氛:“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如歌的行板踏出不尽的轻快与洒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别的诗句氤氲着盛世的繁华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可以说李白即盛唐的代言人——同样的率真任性,同样的飘逸豪放。
而杜甫笔下老妇面对半夜捉人的石壕吏那关于悲惨家事的沉痛诉说,“城春草木深”的季节面对着国破家亡的现实仍难忍纵横的热泪,“三别”组诗中悲惨的离乱,倾颓的国势交织成一片风雨飘摇的凄惨人间,这哪里有盛唐的半个影子?究其实,杜甫和他的诗篇正是萧瑟中唐的折射。虽然杜甫只是比李白小了十一岁,但对于转瞬即逝的盛唐来说却毕竟太长了。李白一脚踏上盛唐之巅,杜甫却一脚踏下盛唐之巅,一上一下之间,二人的生命与诗歌便显出迥然不同的特质。这样,把具体的文学现象纳入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去观照,无论对诗歌内容、诗歌特色还是对李杜二人的整体诗风都会有深刻的理解。如此,也沟通了文学与史学,在学生头脑中若即若离的知识点很容易浑然贯通豁然开朗起来。
联系教学法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潜移默化的锻炼了学生宏观思考、深入思考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人生不断的学习中将体现出巨大的意义。)而且,具体生动、丰富多采的知识为语文课增添了动人华采和无穷魅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如何能更好的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呢?这就给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永远做一个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做一个掌握渊博文化知识的人。
黄宗羲在《师说》中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知识是师生双方心灵交汇的载体,联接精神世界的纽带。多才多艺、学有专长,是教师博得学生尊敬、神往,并愿意和你一道前进的基本条件,为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累积一桶水。“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生媚”,学生应在教师身上看到一个聪明的、学识渊博的、善于思考的、对于知识入迷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得心应手的应用联系教学法,才能使我们多采多姿的语文教学更熠熠生辉。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397.html
-
《画家乡》教学反思|《画家乡》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画家乡》一课在新课标语文第二册的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课文,读着《画家乡》,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旅游观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看,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你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
-
现期平均数_掀起“评语”的盖头来详细阅读
那天,我从教室外路过,忽然有个学生大声叫着:“我得的是‘好’!”我停了下来,从窗户向里望去,原来是课代表正在发日记本,那个学生的日记评语是“好”,她拿着自己的日记本是那样的兴奋,我恍然大悟,又觉得不好意思,那是我在划完了“甲乙丙丁”后随手换了个花样,我感到很内疚,原来学生是多么的在乎老师...
-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课结束了,可学生们还为刚才在影片中所观看到的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语言而赞叹不已,他们由衷地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他们议论纷纷,小脸蛋上不时洋溢着兴奋的笑脸。看得出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刚才的影片中。 这堂课我借助电影媒体,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
-
【课堂的生成永远是学生】课堂的主角要永远是学生详细阅读
只要你有潜力,有欲望,在课堂上就可以无所不能,尽情发挥。这是我对我的学生最想说的一句话。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解放生产力。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各种能力的获取过程,是学生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学习是学生的内部...
-
[反思一节语文课作文]一节语文课后的反思详细阅读
法 这是一节借用人生AB剧的栏目的节目形式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人物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并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同时让学生领悟并倡扬文中所表现的纯洁真诚的人情美。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学会生存。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 优点:...
-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
-
《溪水和池水》读书笔记_《溪水和池水》课后反思详细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热情”列入教学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教学的《溪水和池水》,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池水因贪图安逸...
-
【定伯捉鬼的故事】从定伯捉鬼谈起详细阅读
鬼的有无,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未见过。不过那种被称为鬼火的东西我倒见过。倘若你想捉住它,倒也不容易。须挽着裤腿,倒踏着鞋,慢慢地倒着走,你才能捉到它。若不按此法,无论如何你也逮不着的。若在夜里描述它,你便毛骨悚然了。不过,后来才知道那种被称为鬼火的东西其实就是磷火。...
-
[感动为话题作文题目大全]“感动”话题作文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感动话题作文示例 [题目设计] 在我们生活中,另我们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述世态,等等。...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同学们,不停翻山,不停战胜失望,最终达到成功,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凡人、名人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晦暗艰涩之气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为了充分理解,为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