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反思 2025-06-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经过一年的教学工作体验,我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爱学语文,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什么是赏识呢?赏识他人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表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
  不懂赏识,不愿赏识,怕是很难合格地参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的一些老师于此还大有改进的必要。一些老师在“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笼照下,往往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于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孩子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尾巴”说、“顽石”说、“朽木”说、“粪土”说、“榆木疙瘩”说、“害群之马”说。于是乎有了冷眼、批评、讽刺、呵斥以至体罚。心灵的施暴、肉体的惩戒最终结出的便是信心折损、兴趣失却、活力丧失、师生关系对立的苦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 威廉·杰姆斯也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试想谁愿意永远生活在挨骂、被鄙视的压抑氛围中呢?我们这些具有许多阅历的成人,尚且渴望得到领导、同事与朋友的赏识,谁也不愿意整天在横挑鼻子竖挑眼的环境中工作,何况我们的工作对象都是些稚嫩的孩子?所以教师应该学会赏识。我们必须痛下决心,真正从讲台上走下来,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孩子的需要,成全他们需要被尊重的心理和渴望成功的梦想。也许,我们的老师并不在乎,可我们的学生却很在乎。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可以驱散他们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找回他们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校正他们迷失了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唤醒他们早已封尘的潜质、潜能,可以诱发他们心中萌芽中的创造冲动。
  很多老师认为,学生要是真的很差,我们却要违心地去赏识,不但虚伪,还会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错误。其实不然,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所说的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智慧对于智慧主动的碰撞;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而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不是满口的鄙俗奉承,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的真诚接纳。学会赏识,赏识者胸襟才显得更加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有了赏识,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同时平等的关系更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更能接受老师对自己委婉的批评。
  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走在新课程改革之列的第一线教师,对孩子的差异性、独特性和自主性的尊重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无他的选择。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地倾听,由衷地赞赏,热忱地鼓励,让孩子们在向往中学习,在学习中启迪,在启迪中取向,在震撼中成长,对学习真正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赏识”贯彻于其中,我认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对自身做适当的调整,做好赏识学生的各项准备。
  赏识要相信学生。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它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信。
  赏识要调整心态。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感。
  赏识要转换视角。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也许其正面并非瑰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外表也许包裹着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却蕴含着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
  赏识要选择适当的标准。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非议,要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成人的测标去审度学生,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评价学生,值得赏识的东西就会扑面而来。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创新的嫩芽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同一篇作品对不同的读者来说,产生不同的感受是完全正常的。所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见解,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和对探究的兴趣。 12
  《孔雀东南飞》这一课,当我讲到文中对兰芝起严妆和婆婆、小姑告别的描写有何作用时,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有人说兰芝是在用自己的美向婆婆示威,有人说兰芝是在用自己的美向批评懦弱的丈夫,更有甚者说兰芝打扮了那么久反而说明了她的心里是紧张的,基本上答不到教参中说的“表现兰芝从容、镇定”。这时我并没有否定他们,而是在充分肯定他们的结论,表扬他们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再让他们以作文的形式写一篇小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要有理有据。这样,引导学生逐渐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兰芝的性格等方面更为全面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拘泥于教参的答案。这样处理不仅尊重了孩子的独特性,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保护了他们创新的幼芽,同时也使自己对老教材有了新认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得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再次,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将赏识的阳光撒向每一个阴暗的角落。
  我们做老师的,没有任何理由对学生说泄气话,因为学生成长的过程犹如赛跑。他们多么希望自己所尊重的老师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为自己鼓劲高喊加油,哪怕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去争取最后的辉煌。
因为所带的班级入学分数极低,高一学年第一学期的开学初,第一次打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一下子便呆住了,这也叫初中毕业生写的作文?书写马虎潦草不说,语句不通,也就那么一段,更有甚者,竟然通篇没一个标点符号,内容尚不具体,更谈不上什么生动形象了。稍微好一点的也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
  说真心话,我那时好心急啊!特意找出自己做学生时的作文,一篇篇文章下来,漂漂亮亮的。我真觉得这些学生基础太差了。怎么办?我愁眉紧锁,于是便留意着帮助他们尽快提高的机会。那时我所写的评语可以说比学生的作文还长,以鼓励为主,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而且不仅限于对作文的评价,还结合了对他们平时学习、工作、生活的引导,就像知心姐姐写信一样。此外,我还常常找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面批。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几个学生的作文也就认真了一点,还会尽量朝我的要求去改进。因此逐渐发现一两个好词,一两句妙语,便随手画上了红色的波浪线,写上一两句赞扬的话,或者画上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图像。看着他们翻开作文本时见到那些红线的欣喜,我心里一动,何不多发掘一些作文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写好作文呢?于是,这些孩子的习作中被我画红线的部分越来越多,孩子们在被赏识的愉悦中,加上自身的努力,习作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作文水平有了明显地提高。
  一学年下来,一位原本连句子都写不通顺的学生,现在能写一篇有理有据的议论文了,还在期末考中获得了作文最高分;那位通篇没一个标点符号、就那么一大段内容的学生,现在的文章不仅叙事具体,条理也比较清晰;只会套例文的几个同学,进步更大,他们的语言充满了个性的魅力,生动,活泼。
  欣慰地瞧着他们捧着作文本时的灿烂的笑容,我知道,这些来之不易的进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自己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播撒了赏识的阳光。

最后,在教学中无论哪个环节都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要求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虚怀若谷,允许不同感受、见解、观点的存在,要学会赞美,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的闪光点,并给予由衷的赞美,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各抒己见。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亲历学习、获得独特感受的历程。
  教学古诗《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时,让学生重点赏析这个“绿”。教师先告诉学生诗人曾经为这个字改动过十多次,启发他们想一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稍作思考,学生的答案纷纷出来了:到,满,入,吹,返,游,过,拂,来,吻……只要学生说出每个有道理的字,都给予热情的肯定与由衷的赞美,接着再让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要最后定为用“绿”?在学生充分讨论并感悟到用“绿”的确比其它字好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这个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到这一步,还可以继续延伸,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形式表现出这个“绿”:或写几句话,描绘这美景;或吟一首小诗,歌咏这美景;或画出一幅画,表现这美景……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的智慧之花竞相开放,给他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其尽情地徜徉在语文这一片广阔的天地。

  总之,只要用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事情。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让我们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师生共同播下希望的种子,满怀信心期待收获一个果实累累的金秋!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201.html

  • [《广玉兰》的作者]《广玉兰》反思

    《广玉兰》一文是一篇状物散文,作者状物,原因是因为她感到了物的“美”,而借助于文字将这种美传递给读者。广玉兰,同样是因为它的美丽、高雅打动了作者,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扣住“美”展开。因此,我对教材的上述处理只对了一部分。但是,事物的美丽是多种层面上的,有外型上的、色彩上的,更有一种事物潜藏在内...

    发布于:2025-07-04

    详细阅读
  • 《写一个熟悉的人》教案_《写一个熟悉的人》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一堂网络教学实验课。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学校校本资源——快乐作文网站组织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三次引导学生点击网站专栏——“优秀作文”“作文教学”“佳作欣赏”,每一次的网络利用都有不同价值。学生在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思...

    发布于:2025-07-04

    详细阅读
  • [语文教学反思1000字左右]语文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体而言,语文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面对学生不懂文体,不会谋篇,词不达意,表达不清,错别字连篇等诸多语文能力的缺漏,人们在思考,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走出颓靡的困境?怎样才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需要?...

    发布于:2025-07-04

    详细阅读
  • 阅读教学教学反思|“阅读教学”教学反思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 新目标英语》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发布于:2025-07-04

    详细阅读
  • 【优化教学语言】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没有情趣,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开学初的一节语文课上,由于我感冒,声音嘶哑,我的激励性语言不够,学生的兴致也不高,整个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教学效果不佳,通过这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注重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语言...

    发布于:2025-07-04

    详细阅读
  • [合作要有实际内容]合作要有实效——《世纪宝鼎》教学反思

    通过《世纪宝鼎》的教学,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读课题质疑,提出:世纪宝鼎的“鼎”是什么,世纪宝鼎的样子又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学习,在反馈交流的时候,我觉得效果并不好。课后反思,我并没有真正弄懂“小组合作”的目的。如果这节课这样设计...

    发布于:2025-07-04

    详细阅读
  • [赏析古诗句子的三步走]学习古诗三步走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诗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那么,如何较快地学习古诗,体会出诗中的美呢?   第一步、解诗题,知背景。   所谓“解诗题,知背景”,就是初学一首古诗,首先须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的...

    发布于:2025-07-04

    详细阅读
  •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教后记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

    发布于:2025-07-04

    详细阅读
  • 语文快餐杂志|语文快餐——自主的体现

    时下,教学改革中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接着也便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的苦叹:“语文课没法教了”、“语文课不会上了”……我对此虽表同情,但更多的是为某些教师于当今形势的无奈,思想的守旧而担忧。   其实,今天的教学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空间,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发布于:2025-07-04

    详细阅读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后记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

    发布于:2025-07-0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