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导学案]〈胡同文化〉案例与反思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背景描述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在现代文明下产生了现时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他们时尚、前卫、锐意革新、容易接受并喜欢新鲜的事物……。然而,对于曾经存在的或者还在存在但已经在逐渐消亡的事物,他们的情感似乎已经圆钝,他们表现得漠然。所以希望以这篇文章为契机,让他们学会去对以往或正在成为以往的事物进行灵魂的触摸,进行认识和思考。
现在正在大力提倡和进行素质教育,老师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大胆思维的能力。本课让他们用上一课总结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自己参与时间总结要点。其次培养学生的大胆思维能力。让他们自由发表看法。最后大家提出认识共同探讨。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2、继续训练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掌握通过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各部分内容。
3、品味作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概括北京胡同建筑和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构思和过程
一、教学构思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对象,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陶醉其间,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二、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外延方面认识文化,获取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考察温州的一些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三、现代多媒体手段阐释
运用电脑,自己设计课件。软盘一张。软盘内容展示顺序按教学过程设计进行。如下:先是展示一张写有“文化”二字的图片;然后出示文化的定义与类型等图片。接下来是图片现出第一个问题:胡同的特点有哪些?接着是出示三张旧北京图片展示;让他们初步感知到北京的花筒。接着图片显示问题:什么是胡同文化,有哪些具体特点,精义是什么(出示方法的图片:寻找文中中心句或关键词)?然后图片按文中叙说顺序显示答案;紧接下来是从视觉上欣赏九张旧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图片;然后图片显示问题:作者的情感怎么样?再接着图片打出文章最后的与胡同说再见的一句话;再下一个是品味语言,图片显示要求;最后是图片出示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将带给大家一个意外的惊喜。(老师用多媒体出示图片:一张空白的图片上面写着两个大字:“文化” )同学们睁开眼,小心看,这是什么?
学生有些回答“文化”,有的回答“这是一张白图片”。众说纷纭。
同学们,一张空无一物的图片,上面写上“文化”,就是文化。真是有意思。
设计意图:开篇即创设一种文化味很浓的课堂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设身体验,为下文理解胡同文化奠定基础。
(二)延伸
事实上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定会有很多收获。课前我们已经布置大家做了一些搜集工作,不知你们找到哪些了?(你可以联系我们温州提出的一些口号,或是本身存在的一种现象。)
学生可能会说出: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鞋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评价学生的发言。另外可以让学生再说得具体些,老师可以适当补充。 如吃文化,我们中国是一个美食王国,饮食讲究色、香、味,烹饪强调刀工火候,吃东西用筷子,轻挑慢夹。那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子,还有爪子一起上。
设计意图:说到这里,学生肯定会发笑,课堂里充满活跃的气氛。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听课的欲望,也能够让学生初步消除对“文化”的神秘感,缓和这个话题的凝重感。
同学们可能还不知道文化的本质特征,请看屏幕。
定义: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类型:①精神型。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属于这一范畴。②物质型。主要凝聚了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如西装、中山装、休闲服等,每一种服饰都代表着一种文化。③心理型。比如吃文化、酒文化等,主要指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领会什么是“文化”,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文化熏陶已见端倪。
(三)探究胡同的文化类型
下面我们选择一个更加具体的对象来探讨。大家都见过胡同,那胡同能不能称为一种文化?如果可以,那么它应该属于哪一种文化类型?(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众说纷纭。大概有以下几种意见:①物质型(强调胡同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②心理型(可能着眼于胡同里人的生活)
汪曾祺写有一篇《胡同文化》,下面我们看看作者笔下的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请大家翻开书,浏览1、5自然段,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文化有了初步印象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探讨。
学生回答;心理型。
请从书中找出依据。
①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123
②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③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四)探究北京胡同的特点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那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思想。
问: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哪些文化现象?课文2-4段中有,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找。(全班朗读课文)
我们一起来议一议,我提领,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对应的下句。
师:北京的胡同真多啊!
生;有名的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师:北京的胡同真奇啊!
生;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师:北京的胡同真静啊!
生: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设计意图:从初步文化熏陶过渡到书中研究对象,显得合情合理。另外将文章的1、5自然段作弱化处理,重在引导学生对北京胡同获得整体印象。通过师生的对话,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发挥自己的能力。
(五)探究胡同文化的特征和精义
阅读课文应该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大家想想,这些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着手寻找。(出示问题)
(齐声朗读课文6-12自然段)之后小组讨论,推选中心发言人。
生: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生: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生: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喜欢冷眼旁观。
生: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设计意图:用已学过的寻找重点方法在本课中寻找重点。分组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使学生锻炼了小组协作能力。
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好,既然说北京文化是封闭文化,那么在你们的印象中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想象,努力把课文从静态的文本形态还原成生动的生活画面,重在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
生: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师: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生:那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
师:但是北京人也是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怎么说是封闭呢?
生:北京人平常的日子,过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了“合礼数”。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北京人的封闭性生活,更加深刻地理解胡同文化。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
师:我们着重分析了胡同文化中的第一个特点,后面的三个特点,同学们可以根据已学过的方法进行自学。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突出胡同文化的精义的。生:能突出表现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典型句子是: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生:书中有两个例子,一个是作者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一个是作者楼道里发生的一件真事。这些都是典型地反映了北京人的忍耐的心理。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更能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领略了汪曾祺先生的笔下的北京胡同和胡同的特点, 让我们再用视觉感受一下北京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电教图片展示胡同和四合院,共九张)
设计意图:用直观图片增强学生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受。为下面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提供直观依据。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终究只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终究会没落会消失。面对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消失,住在胡同里的汪老先生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请一位女生朗读,读出文字的悲凉感)
学生讨论、发言。
生:作者对胡同有一种留恋的情绪,这才是真实的感情,这才是真正的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老北京,对胡同的依恋是可想而知的,对胡同里的生活是永生难忘的。
生:但是汪曾祺先生没有被自己的感性情感所占据,他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衰败的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是表示无奈。
师:看来,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还不能作简单的好与不好的评语。
设计意图:淡化课文的次要内容,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锻炼,还有情感的教育。现代生活使人们的感情越来越粗糙,缺乏了细腻和温情的思索,这使学生学会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千生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外化为语言的能力。
(七)探究课文中京味十足的语言(机动)
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笔端。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描写使用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相互结合,富有表现力。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味道的语言或精彩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
评价:同学们有的喜欢典雅,有的喜欢朴实,有的两个都喜欢。其实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我们选择我们最喜欢的。
设计意图:作者的文字表达是一种美。学生还需要得到美的熏陶,符合教育包括美育的观点。同时也使学生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能够适时地学习了汪老先生的语言风格。 123
(八)作业
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文化现象写一篇随笔。比如温州的矮人松糕,长人馄饨,服饰文化,鞋文化等等。
设计意图: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促使学生自由地去发展。
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经常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应试味”太浓,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头脑。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人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像《胡同文化》这类的文化课,就应该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这堂课基本上围绕这一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希望通过情境的设置,让课堂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较枯燥的课堂上注入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设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反复复地体验,获得语文的营养,唤起为人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过这种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
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尝试,只求无愧于语文教学。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042.html
-
语文教师期末工作总结_语文教师的滋味详细阅读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有这样的话: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的学生。相信所有上过中文系特别是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人对此会有或深或浅的感受。 除了少数幸运儿,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的免不了要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里班主任大多由语文教师担任,算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承认。...
-
《黄继光》一文教学反思_《落叶》一文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关注这一理念,尽量用这一理念在课堂中教学……《落叶》虽然是一篇老课文,但是在今天它踩着新课程的鼓点,带着新理念走进了课堂,我感触颇深。教学片段一:师:小朋友课前收集了许多树叶,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
-
[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实践反思详细阅读
随着课程的改革,当我拿起新课程教材时,被书中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内容、趣味横生的儿歌深深地吸引。教材尽可能将过去的单幅图合成情境图,每一课都通过意境优美的情景图引出所学的字母、音节、词句、儿歌。这些情境图不仅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拼音,识汉字,读儿歌,便于理解意思,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想...
-
美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美”在语文教学中详细阅读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和语文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进行美誉的过程,除了文学作品教材所具有的艺术美外,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都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一、 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
-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感详细阅读
认真拜读了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撕基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感到本书中提到的问题多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确实际事例及精辟的理论分析加以解惑,让人心旷神怡。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每个老师多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
-
单元考试反思100个字_单元考试反思详细阅读
语文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习作是自由作文,学生交上来的文章“五花八门”。可单元考试的时候却不“自由”,这一单元考的作文题目是写读《井蛙之志》后的感受(《井蛙之志》是试卷里的阅读题)。写读后感,虽然本学期有写过,但大部分同学都写不好。这次考试,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的是摘抄原文的主要内容,有的甚至是按原文...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简短]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特作反思如下: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课改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门。 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课改,当前...
-
[语文写作课教学反思]课改语文教学反思五详细阅读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门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的精彩。 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做法上进一步调整。准备做到以下几点: 1、实行民主教学,优化创新环境 教师...
-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详细阅读
读了方智范的《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一文后感受很深。方教授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要实现脚踏实地而且是有成效的改革,面临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缺少的不是方法,不是教学技术,而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学素养。 “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神奇的塔课文]《神奇的塔》教学案例详细阅读
一年级的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感悟课文,教师要有耐心,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进行情感体验的目的。 下面,就《神奇的塔》一课来举例说明: 在理解塔的美时: 师:你还能从哪看出他的神奇?(找到描写塔美一段)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说自己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