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2025-06-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课堂案例

(一)学生说:“我感受不到《苏州园林》的美。”

    《苏州园林》的教学已近尾声,照例,我又询问学生还有什么要说的。

沉默一下之后,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一发言,却是石破天惊,他居然说他没有在这篇文章里面感受到一丝美感。是的,《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可它是一篇谈苏州园林之美的说明文,是大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来这个询问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就上课的情形来看,我还自认为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成功的,从孩子的学习反馈来看,他们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把握也是挺到位的。可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附和,纷纷表示也有此感。他的问题,大家的表现让我一惊,然而我又实实在在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此时,我的脑子里在高速飞转,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顺利完成了,这个问题要不要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决定先摸清状况:“你们所说的无美感究竟是指文本无美感还是苏州园林无美感?”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最后答案是两者都有。问题的症结弄明白了,我决定还是解决这个问题,多花费些时间做些额外的事或许也有价值。可是具体怎么做我心中确实也是没有谱,说明文的知识要点孩子们已掌握,他们不认可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而这恐怕不是靠我生硬的灌输就能扭转的思维。适逢救命的下课铃声响了,我也趁机宣布下课,请同学们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下节课再讨论。

(二)学生说:“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保留我的观点。”

回办公室的路上,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一看,是学校为了迎校庆,正在整修教学楼前坪花坛,那花坛外围是一溜整齐的四季青,中间是一整块碧绿的兰草,中心是一棵挺拔的小松树,看得出追求的就是西方园林规则式的人工雕凿美。再一想,教学楼后坪花坛风格却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几竿修竹,凤尾森森,几株木槿,高低错落,绿草茵茵,极具清幽之美。念此,脑中是豁然开朗,此乃极佳的教学工具。

又到上课,先给孩子们十分钟去看看学校的前后两个花坛,请他们回来后告诉我哪个更美。孩子们自是欢呼雀跃的去看了,回来都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当然更喜欢后坪花坛。他们的理由也显示出他们已具备初级审美趣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他们叶圣陶先生是不是也是这个观点并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中的段落:叶圣陶先生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时就是用“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我再追问,除了这点美之外,作者还介绍了苏州园林具备的哪些美,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经过一番挖掘,大家又找到了许多,顺带也回忆了我们家乡很多美丽的景点。看着大家心满意足的样子,我问他们:“苏州园林到底美不美呢?”此时是异口同声:“美。”而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无形中也有所提高。

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美不美”没有解决。

我又开始提问,这样美的园林你们认为怎样写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用写景的记叙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夹杂大量的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来衬托美丽的园林。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观点得到认可的孩子们对叶圣陶的文章越发挑剔起来,觉得他写得实在是太朴实了。我引导他们回顾旧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经过一番梳理,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叶圣陶先生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有一百多个,而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且这篇文章是为一本影集写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去领略其中的美景。至此,孩子们即使不是很欣赏叶圣陶的这篇说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个知识:写作目的不同,读者不同,那么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教学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12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与“光”来自何处?我想:应该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发展了质疑能力和有了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

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7996.html

  • 【根据音响编故事作文】《根据音响编故事》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任务篇”“联想篇”“写作篇”“修改篇”几个篇章,通过“设境激趣,启发探索,网上实践,课外延伸”的教学,行之有效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帮促...

    发布于:2025-07-02

    详细阅读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_《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

    发布于:2025-07-02

    详细阅读
  • 意外的惊喜英文|意外之处惊喜来

    [反思]   “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老师,我觉得你说得不完全对。”“老师,我有补充。”……面对这群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为人师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到底呢,还是大大方方随着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深入下去?这是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真实而严肃的单项选择题。...

    发布于:2025-07-02

    详细阅读
  • [《纸船和风筝》课后反思]《纸船和风筝》反思

    最近参与学校竞赛课的准备工作,试讲两次,总觉得这节课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方面还没有突出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这对于竞赛课来说等于缺乏杀手锏。关于开发课程资源可以说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的示范课、日常课中体现不少,对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都较大的作用,构...

    发布于:2025-07-02

    详细阅读
  • 【《蜗牛》教学设计】《蜗牛》教学反思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但限于他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蜗牛》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

    发布于:2025-07-02

    详细阅读
  • 教学感悟_教学感悟

    作为教师,要保证自己在进入课堂之前有一个好的心态,而且每堂课后,最好作一次小结,或是说“课后反思”。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这堂课,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对于老师而言,“每堂课起码要对得起天真可爱的孩子”。我努力做到不把课前的心情带到课堂中,也很少把课堂中的心情带到课后。“学着爱上你的行业,...

    发布于:2025-07-02

    详细阅读
  • [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新课改中教学行为反思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结合新课改背景下有些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如下:...

    发布于:2025-07-02

    详细阅读
  • [读《道士塔》有感]有感于《道士塔》教学中的困惑

    以前看到一个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讲述科学家用一个实验说明了没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引用这个寓言来阐述教育上的一个道理。似乎给学生压抑的便是教师的教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考试。如果没有了这两样的限制,学生也会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让老师惊讶的高度。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  笔者...

    发布于:2025-07-02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林黛玉进贾府》反思

    今天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节课的时间围绕四个问题讲了第一段。 第一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是比较清晰的,学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谓的路线图应该是由一些时间和地点的节点构成。“弃舟登岸”后由东向西先后经过“宁国府”—“荣国府”—“西边角门”—“一射之地”—“垂花门”—“抄手...

    发布于:2025-07-02

    详细阅读
  • 【孩子能干的表现】其实孩子很能干

    原以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会,直到经历了这样几件事,方才发现他们很能干。 如:执教《小小的船》一课,一个创编想象是句子训练,孩子能说的令你意外,他们说:“闪闪的星星像宝石”。多贴切的比喻,这本事来自于电视:他们说:蓝蓝的天空像大海。这想象来源于听姐姐说。原来,他们不是一无所知...

    发布于:2025-07-02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