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班级心理辅导记录|班级心理辅导必须注意的六个问题

心理健康 2023-08-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位目标。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上。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来促进他们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防止因缺少关怀、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是其它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替代的。正如台湾一些学者所说,用“团体方式进行辅导可说是目前学校辅导工作的主要趋势之一”(吴武典,1995)。

    要有效地开好班级心理辅导,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


班级辅导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为什么班级心理辅导一定要“动”起来?

因为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辅导主题的展开,从而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只有活动才能打破课堂环境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灌输为主”的固有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辅导过程,并增强班级团体辅导的开放性与实践性。所以,活动是构成辅导的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

在操作上,要注意将它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以区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开设一次心理知识讲座比设计与组织一节班级心理辅导课要容易得多。有些教师,在时间紧迫又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很容易以“讲”代“动”,因为这是最省事的“捷径”。当然,讲座是一种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但讲座不能代替团体辅导。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形式,班级心理辅导课必须精心设计好一个又一个基本的活动板块,在辅导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班级辅导必须从情境体验开始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任何学习都应从情境开始。

班级辅导活动也是这样,活动为辅导主题提供了模拟的生活场景,而提供动态的生活经验又是所有的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所以,把来自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放回到类似的环境中去再认识,重新进行调整,这既有它的针对性,又有它的实际效果。它有助于学生澄清问题的实质性情境,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发现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筛选出令人满意的行为模仿标准。

在操作上,体现“情境性”要考虑模拟生活场景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同感;要注意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呈现问题;角色扮演或小品要有情节及适当的道具,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兴味盎然,专注投入。

班级辅导必须促成主体自我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班级辅导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在的这种需求,激发学生改变自我的动机和潜在能力,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包括使每个学生了解自我、寻找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在辅导活动全过程中,教师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包括后进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来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而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做出决定。

在操作上则应注意:

一是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被辅导教师注意到了,并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都被大家听清了。当辅导教师因种种原因未能听清时,有必要委婉地追问:“你的意思是说……是吗?”以表示自己对该学生的关注与尊重。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全体学生注意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因为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切身体验到自己是被团体高度重视和注意着的时候,他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会焕发出光彩。

二是辅导教师不要讲得太多,不要喧宾夺主。但目前我们常见的情况往往是教师动不动就要接学生的话茬,接过来后就滔滔不绝,一直说到学生两眼发直为止。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讲课”的老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上。

三是要把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好,如果调动不好,没有氛围,学生沉闷不语,老师就只好点名回答问题,那还有什么主体性可言?而氛围的创设又和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否振奋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教师心不在焉,或应付任务,或居高临下,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出现主体参与的积极氛围。

班级辅导必须注重团体内部的交流互动


班级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此即所谓的“团体动力”。在这种团体的辅导过程中,每个成员认知的矫正或重建、情感的体验或迁移、行为方式的改变或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班级社会环境的互动强化作用往往比个别的辅导帮助更有成效。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当学生身处班级中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时,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别辅导、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理论讲座等场合下所无法想象的。因此,台湾一些学者认为,参与团体互动的经验具有重大的意义。团体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实的社会的缩影,使他能把在团体互动中所获得的感受同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

在操作上,体现这种“互动性”的前提是参与。班级心理辅导必须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其基本方法是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座位一变,四目相对,心灵的窗户就立即打开了。当然,班级心理辅导中的小组合作互动方式与真正的小组辅导是有区别的,但它却是一种促进学生在辅导过程中互动互助的有效形式,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它可以“使儿童学会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小组组织形式以4~6人为宜。两人小组形不成多向交流的气氛,讨论也不可能深入持续;3人小组容易出现其中两人滔滔不绝、另一人被冷落的尴尬局面;8人小组则因人数较多而难以控制,或者因人数较多而互相等待甚至是相互推诿。但在特殊情况下,分组可不受人数的限制。

小组的座位排列方式也大有讲究。一般情况下,教师为图方便,习惯于让前后两排座位的四位学生组成小组,其实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反反复复转身太麻烦,一次次扭头又很吃力,结果往往是草率结束,使讨论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还有的教师虽然撤去了课桌,但将4人小组一字排开,全班学生的面孔都朝向教师,或者是让全班围成方阵,即主题班会常用的那种座位排列方式,尽管教师也将这种方阵划分了小组,但同样也是不利于学生进行交流的。

小组座位应该以4人弧形排列、4人圆形排列、6人马蹄形排列为主要形式,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方形、扇形、弧形、梅花形、散点式、对抗式、鱼缸(内外两圈)式等人际交流互动模式。

在台湾的班级辅导活动中,甚至还注意到小组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随机的,例如采用数字抽签分组、动物抽签分组、拼图分组、诗句分组、英文字母分组、扑克牌分组、以组长为核心自由分组等。他们花费这么多精力去研究分组技巧,其目的就在于让每个学生在每次活动中都可以结交到新的伙伴,以便将团体的互动功能发挥到极致,而不是像我们有些教师那样,怎么省事怎么分,结果使学生每次活动时见到的都是几张老面孔,很难在彼此间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

布鲁纳非常主张使小组讨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因为在这样的互动合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做出评价,并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既不钻牛角尖,也不人云亦云。这样一种能与他人和集体合作共事的人格特质,就是通过自由的没有压力的小组讨论中逐渐形成的。

有的教师问:“班级辅导活动经常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是不是多了一点?”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不了解讨论是任何团体辅导的主要活动方式。不管在团体辅导中采用何种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但只要进入到实质性阶段时,就必然会使用讨论的方式,否则便无法使成员之间充分沟通,并使他们达到统整合作。其二,还是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自己“一言堂”,从来不去质疑自己是否讲得太多了。即使偶尔组织小组讨论,也只是作为一种点缀和陪衬,在内心深处说不定还有一种“做戏”的感觉,所以总是觉得心虚、不舒服。

还有的教师问:“小组讨论在小学低年级能行得通吗?”这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来做判断。如果用我们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确讲不出什么惊人的大道理出来;但我们若是深入到这些孩子的中间去观察,就不难发现在他们之间自有他们的认知标准和沟通方式,有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游戏规则和共同语言,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会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的。

    促成小组互动还有一个操作点,就是讨论话题必须是学生能力范围所能及的,同时又是有一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也就是说,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力度。毫无争议性的问题不可能激发起互动的氛围。


班级辅导必须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


    班级心理辅导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因此,教师要转换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使学生尽量少受心理防御机制的阻碍,尽可能展露自己最核心的情感,揭示一个真实的自我,以便使自己能被大家如实地看待和评价,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体会学习、生活的美好内涵。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一种彼此信任、和谐的气氛。这也就是林孟平博士所说的,辅导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能给被辅导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

  在操作上,体现这种和谐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辅导教师的三种人格特质:真诚、关注、共情。
真诚——指辅导教师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没有虚假的外表,愿意和学生一起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态度。而教师的这种真诚,也必定会换来学生的真实的自我。

关注——指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接纳,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的好坏强加评估,使学生得以自由地表达情感体验,而不必担心失去教师的信任和接纳。但这里要强调指出:所谓无条件接纳是指尊重学生抒发感情、发表观点的权利,而并非同意他所有的看法或行为。因为教师若是在表情言语的反应上略有好恶之感的流露,学生就会立即设置心理防卫,那么人格的改变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共情——指辅导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能感受到学生的情感,包括感受到学生不明显、不清晰的情感,如同感受到自己的情感一样。但教师的共情不等于情感的迷失,不等于和学生有同样强度的情感表达。

如果不满足这三个条件,师生之间就有了心理距离,又称为师生“心理阻隔”。只要有“心理阻隔”存在,师生间的“空间阻隔”就破除不了。即使在形式上撤去讲台,让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师生之间仍有一种无形的排拒力和约束力,和谐的辅导氛围依然不能形成。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角色。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因为口头语言是可以刻意筛选的,而体态语言却往往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潜意识中的情感倾向。有的教师在辅导课上,师生之间相处自然亲切,这既是教师平时的师德修养及工作作风的真实流露,同时也和教师的体态语言密切相关。这些教师的眼神、手势、身体倾斜的幅度、偏头的姿态等等,处处透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与亲切,这是教育与辅导的功夫,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闪光。而有的教师尽管语气温和,但表情却刻板冷淡,即体态语言失当,那么辅导中的和谐氛围也就无法形成。

班级辅导必须拒绝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


团体辅导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使学生能在不受到伤害的状态下学习成长。因此,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保持一种随和、宽容、接纳的态度,支持、鼓励学生在团体中自由发表意见,充分与同伴沟通。即使学生中出现了一些较为偏激或是明显错误的看法,教师也不要简单否定,而应采取温和的态度,把问题反馈给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并让有错误观点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也可以特地加入该组讨论,通过组内交流来澄清该生的错误认知或态度,然后在全班重提旧话,请这个学生自己再来谈谈新的认识。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的否定性评价。为了避免学生受到伤害,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遵守团体活动规范和“游戏规则”。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克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习以为常的一些习惯性语言,力避使用一些刺激性的、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班级心理辅导也在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启发教师反思和改变旧有的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富阳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nlijiankang/129433.html

  • 调侃班主任顺口溜_调侃班主任之五

    ——谈话、对话、讲话、听话——班主任的“话疗”本事!05年2月24 阴我们做老师的面对学生犯错误怎么处理?是直接打骂?直接批评?还是置之不理?我觉得大部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会用“谈心”这一招!换个名词就是“谈话”!记得我们学校不论在高三、高二还是高一的各种班主任会议上,还是在全体教职工会议上领导都千...

    发布于:2023-08-07

    详细阅读
  • 【阿q心态是好是坏】从阿Q心态说起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名为《且去填词》的短文,借宋仁宗与柳永的故事,批评那些有专业特长和深厚造诣的人士,正在踔厉风发之际,不知出于什么动机和外力,或被动加官,或主动谋官,更有些人手伸得很长,精力分散,以致放松和不注重向本专业领域巅峰进发的现象。我出于惋惜人才的浪费,顺便说了宋仁宗几句好话。我说宋仁宗看中...

    发布于:2023-08-07

    详细阅读
  • 调侃班主任顺口溜_调侃班主任之四

    ——“十数之内,必伤其身”05年2月20 晴记得以前在一篇文章上看到十个数字的对联形式的几句话来形容老师,我觉得用来形容班主任更合适!“一身平价布”:您敢说自己的穿着打扮不丢份,但您敢说自己的穿着都是名牌吗?我这个人以前是不太会打扮自己的,自从有了女朋友进而结婚后,我总算找着穿衣的感觉了!以前自己总...

    发布于:2023-08-07

    详细阅读
  • [考前综合症]考前综合症 家长考生共面对

    所谓考前综合症,可以说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往往可以归纳为紧张、疲惫、焦虑、烦躁等,其结果一般表现为精神不易集中,成绩不够稳定。 专家认为,面对考前的种种心理状态,作为考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剖析、思考和调整。一方面要对考试有全面、清醒的认识,无论考试结果怎样,都不能一味地把它当作自己发展前途的显示屏,而只是...

    发布于:2023-08-07

    详细阅读
  • 【解剖青少年的故事】解剖青少年10大心理问题

    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种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都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记者特别选取青少年中最常见的10大心理问题,希望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早诊治。...

    发布于:2023-08-07

    详细阅读
  • 【中学生如何克服自卑】中学生克服交际羞怯八法

    今天,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愈来愈受到重视。但相当大一部分同学在校内外交际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羞怯这种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现在的交际,甚至会影响到今后寻找理想的职业。因此,克服差怯心理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克服羞怯心理呢?下面一些方法可供你选择。1、了解自己产生羞怯的原因了解是战胜自己的前提。中学生产...

    发布于:2023-08-07

    详细阅读
  • [掉在地上的冰淇淋简笔画]掉在地上的冰淇淋

    正面的思考常会帮助你克服困难——爱丽丝.葛瑞特 小男孩高兴地拿着一个大蛋卷冰淇淋,一边走一边吃,好不快活。忽然一个不小心,整个可口的冰淇淋掉到地上,散成一片。 男孩呆在那里不知所措,甚至也哭不出来,只是张大了眼睛看着一地的冰淇淋。 这时有个老太太走过来,对小男孩说:「好吧,既然你碰到这样坏的遭遇,脱...

    发布于:2023-08-07

    详细阅读
  • 【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心理】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强烈的渴望了解自己;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了解自我可以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明确方向,因此说,让高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又是非常有必要的。1、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观察具有...

    发布于:2023-08-07

    详细阅读
  • 适合父母看的调节心态的书|父母调节心态 支持孩子迎考

    近年来大家都很关心考生的心态调适,其实考生家长有无良好心态,也是学生正常发挥考出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尊重”孩子则是父母调整心态的有效努力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孩子的人格。每个学生都具自己的人格特点,当他的自我意识被激励和认可时,便用利于发挥他的潜能和责任感。 (2)尊重孩子的现...

    发布于:2023-08-07

    详细阅读
  • 教师不健康心态在教学的影响|教师:调出健康心态

    作为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即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等。这些心理感受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与学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赋予自身相应的情绪、情感、动机、目标、态度、行为和结果。好的结果自然会给人一种成功而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人更加自信;反之,不好的结果便会给人一种不...

    发布于:2023-08-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