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边界是模糊的]语文创新与模糊教学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创新 与 模糊教学
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一、语文的创新气质。
首先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选文是个开放性结构。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不同的人由于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个性心理等因素不同,对同一文章的理解产生差异,造成“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况味下也会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可见文章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文章的意义是和读者一起处于不断生成之中的。因此,有些论者强调读者的创造性理解,认为文章意义是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理解赋予的,即把读者的创造性理解视为对文章真正意义的揭示。还有人认为,文章是一种“图式化的外观”,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将其意义现实化和具体化。
其次,中国语文具有悠久的创新传统。创新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感悟。东晋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就是感悟精神的集中体现。历代众多的诗话、词话、小说点评,均是在阅读情境中,读者灵感激发,具体感悟所得。如清金圣叹评点《水浒》第三十四回武松血溅鸳鸯楼,留下血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时说:
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
看他“者”字“也”字何等用得好,只八个字亦有打虎之力。
文只八字,却有两番异采在内,真是天地间有数大文也。
是一篇放胆文字。
语文感悟,在感的基础上有所悟,而不重抽象分析。它所抒写的仅仅是具体情境中瞬时的体验。这种以人为本的感悟传统,不想竟与当前的创新教育息息相通。
二、语文创新的泯灭。
语文课缺乏创新的现象极为普遍。究其原因,大抵有二:其一,迫于应试压力,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致对文章的段落划分、段意归纳、中心提炼,均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于连对段意、中心的表述上都作了统一,明确到了极点。其二,教师的观念问题。不少教师仍固执地坚持着课堂教学的明确论,即在教学过程 中要解决一切的问题,统一所有的认识。我们听课时常常可以听到“懂了吗?还有问题吗?”这样的问话。其实,阅读本身的魅力就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见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包容。大可不必为问题争执不下,思想不能统一而有所遗憾,相反倒是件幸事。
三、模糊教学的构建。
欲焕发语文创新的生机,模糊教学不失为一剂良药。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所谓模糊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包容性的教学。无论是教学情境、教学评价,还是师生角色关系,其内涵均不是单调刻板的。它给学生的思维、处事留下了极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直接成为激动学生思维的动力。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这是一种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调性教学相对立的教学思想。
模糊教学与语文感悟是密不可分的。模糊教学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营造学生进行语文感悟的大环境,促发学生的感悟思维,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对模糊教学的教学策略,我作了些有益的探索,形诸文字,求教方家。
1创设模糊情境。
所谓模糊情境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境,可分为形象性模糊情境、问题性模糊情境等。
① 形象性模糊情境。
为了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达到体悟语言文字的目的,教师利用声音、图象等手段,设置一个较为空灵的情境,即形象性模糊情境。所谓的“空灵”,就是形象既具体可感,又留下了思维的空白,成为学生感悟语文的契机。
如《三顾茅庐》一文的教学中,进行角色朗读训练时,我对《三国演义·三顾茅庐》这段录象作了改造,画面剪辑后,再去声处理,让学生为它配音。这样情境中保留了鲜明的视觉刺激,留下了声音的空白。人物戏剧性的神态、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根据各自的体验确定语气、语速、重音,用声音塑造了众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领悟了人物语言独特的美感。
② 问题性模糊情境。
所谓问题性模糊情境就是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的问题情境。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处于一种“既有所知,又不全知;熟悉而又非真知;既清楚认识所面临的困惑,又不甘心于这种困境的迷惘不解的状态。” 正是这种状态,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往往能爆发出灵感的火花。
例如,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景阳冈》一文的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给武松写自荐信”的问题情境。写自荐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替武松写自荐信,缩短了学生与小说人物的时空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看这封自荐信的栏目设计,谁都可以胡诌上几句。可要写好,那又非仔细阅读课文不可了。何况,个别栏目是开放性的,虽然一时无从下手,但是对好奇的学生来说极富诱惑力。这个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它的模糊性成为推动学生对文章积极地感受、理解、创新的动力。⑴
2、模糊师生角色。
语文感悟,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不断产生新观点;否则,学生处处看教师脸色行事,惟教师观点是从,断断不能对语言文字有任何鲜活的感悟。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模糊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感悟思维得以激活的关键。
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总结说:“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辅导后进同学中,尝试过不少失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忘了给学生当助手,而是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强制、压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和学生搞得很僵,师生心理都不愉快。” “教学相长”嘛!若是处于此等境地,就连一般的知识传授都显得困难,遑论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个性化的体悟了。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如在《三顾茅庐》一文的教学中,十几位学生认为刘备有点虚伪,他们凭语感感受到了刘备语言、行动中潜在的做作。⑵这是与《教参》分析完全相悖的观点。它的出现,与宽容的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在“师道尊严”,教师角色显化的课堂环境中,出现如此创见,是绝对难以想象的。我认为,模糊师生角色,实际上就是把师与生仅仅看作两个各具优势的,为探讨一些问题而组合在一起的个体。这样交流更为自由,思维也更为活跃。
3实施模糊评价。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 中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评价往往是标准,是权威。经过教师赞赏的,是真理;否定的,便是谬论。评价之后,留给学生的似乎都是绝对清晰、明确的知识,殊不知它是以扼杀学生思维为代价的。在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已成为共识的今天,评价的权威化,单一化已成为不合时宜之举。模糊评价传达出的丰富信息,给学生以多方启发,安下了一个个引发创造思维的支点。因此在充分体现感悟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见到它的身影。
①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富于直觉性,以表达自我主观感受为主,因此显得自由灵活,无拘无束,这与感悟精神不谋而合。而且涉及面较广,各种见解互相碰撞、启迪的机会也多,创造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不断推进、不断辐射开去。
有位老师在《黄山奇石》一文的教学中,成功地运用了学生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A生朗读了“‘仙桃石’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一句后,学生自由评价。B生说:“A同学对‘大桃子’进行了重读,突出了‘仙桃石’的奇。读得很精彩。”C生有了启发:“B同学评得很好。‘大桃子’下还有个‘石盘’,多神奇啊!我觉得‘石盘’也可以重读。”并作了范读。D生又从两位同学评的“奇”上获得了启发:“‘仙桃石’从天上慢慢飞下来,多么神奇!我觉得‘飞’字可拉长些。”也作了范读。放手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辗转启发,加深了对语句的感悟。
除了评价同学的回答之外,还可评价自己的回答,评价教材(作批注)等等。
②延迟评价。
延迟评价就是在产生各种设想过程中,暂时不要对设想进行评价(模糊),以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和缓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的感悟。
例如,在《庐山云雾》一文中,“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这一句的教学时,有位教师采用了延迟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剜去这句话中的“燃烧”一词,让学生补上一词使这句话完整。学生有补“挂”的,有补“浮”的,自然也有补“燃烧”的。通过诵读品味,觉得“挂”、“浮”均不如“燃烧”妥贴。他放手让学生讨论“燃烧”一词的妙处。生A说:“雨后,天空明净,用‘燃烧’写出夕阳之红”。生B说:“‘燃烧’写出了夕阳红得鲜明。”生C说:“‘燃烧’让人想到火,给人一种动感。”生D有了启发:“‘燃烧’一词与‘火球’相呼应,很协调。”生E也从生C中得到启发:“夕阳燃烧,如熊熊大火一般,染红了半边天;云海上掀起了无边无际的‘银涛雪浪’。上下都具有无穷的动感,描绘出十分壮丽的景象。”应该说讨论至此已达到预期目的了,可那位教师还想再等等。生F举手了:“‘燃烧’是有光亮的,‘银’、‘雪’也是充满光亮的色彩,对比十分鲜明,画面更加壮丽。”生G说:“‘燃烧’不光写出色彩对比鲜明,还让人想象到‘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上的丰富颜色,十分绚丽多彩。那是火烧云啊!”这两位又是从生E上获得启发。这就是多方感悟的“激励效应”,而这种“激励效应”正是在延迟评价(模糊评价)的条件下实现的。
综上所述,语文特有的创新气质为创新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契机;模糊教学为语文创新的萌发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而语文感悟则是语文创新的精神所在。深研语文教材,领会感悟精神,探索模糊教学的规律,语文创新教学必将展现出令人欣喜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陆游《游山西村》)的境界。
⑴ 自荐信
姓名 性别
地址
主要事件
自评
他评
单位意见 盖章
⑵ 小语第11册《三顾茅庐》课堂教学实录选
…… ……
生:我从“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刘备这个人不老实,很有心机。
生:我从“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这句话中看出刘备的虚伪。这个“半里多地”很有讲究。如果下马远了,步行时间长,很累;如果下马近了,又怕被诸葛亮看见,不能被自己的诚心所感动。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23015.html
-
【《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6 j q x》教学设计9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 1、练习拼读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正确书写规定的音节。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知识。【教学重点难点】 读准 j q x 的音,认清 j q x 的形。教学难点是拼读音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复习 开火车读 b p d g i。二、看情...
-
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与反思_一年级语文《放小鸟》案例分析详细阅读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9 一年级语文《放小鸟》案例分析一、 有关背景 《放小鸟》是苏教版语文第二册上的课文。这一课叙述的是姑妈送我一只小鸟,色彩美丽,眼睛灵活,招人喜爱。我精心喂养,可它不吃不喝,一动不动,我很着急,怕有什么不测。当我听到小鸟的鸣叫,...
-
[《美丽的小路》教案]《美丽的小路》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1巩固14个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够正确书写“干”“净”。3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三种句式的语气,体会小动物面对小路“得”与“失”的不同心情,树立保护环境靠大家的观念...
-
【骑牛比赛的视频】《骑牛比赛》第二课时教案详细阅读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时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骑牛比赛 共几课时 2课时 第几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讲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部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
-
[笑声回来了百家号]笑声回来了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1、学会4个生字, 认识6个字。会读5个词语。2、能展开想象,说说全家人回来后的情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产生爱自己家的情感。教学重点:自主识字,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教学难点:规范的书写生字。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思想:本课是写家庭生活的一首儿歌,三口之家,爸爸、妈妈下班回...
- 详细阅读
-
对韵歌教学设计一等奖_《对韵歌》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1、认识6个词语,认识6个生字。2 、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3、能够发现课文中事物相对应的方面,并且激发起学生寻找发现相对事物的兴趣。二、教学重点1、 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2、能够发现课文中事物相对应的方面,并且激发起学生寻找发现相对事物的兴趣。三、教学难...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和小池]古诗两首(所见、小池)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
四个太阳教学实录_四个太阳教学实录详细阅读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个太阳》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四个太阳。师:看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生: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生:这四个太阳从什么地方升起来?从什么地方落下去?生:这四个太阳会是什么颜色的?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练测答案]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练习教案详细阅读
练习7 教学要求: 1、 学习字词句,使学生受到识字、写字、画画、说话的训练。 2、 读读背诵,积累成语与诗句。 3、 学写铅笔字,认识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 4、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学会做客,真善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巩固所学的生字,并能用生字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