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案】认识物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2022-09-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浅谈如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教学与反思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本人就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为例,谈谈怎样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程序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揭示概念,初步感知

1、摆一摆:

4个学生为一小组,每一小组放置很多的由学生收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如:魔方、易拉罐、牙膏盒、小皮球等大的、小的不同颜色的都有)。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请你选择桌子上自己喜欢的实物拼摆出一个图形,拼好之后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摆的是什么?

学生兴致浓厚地拼摆,摆后互相交流。

1:我摆了一张凳子。

2:我拼了一辆轿车。

3:我拼了一个机器人。

4:我搭了架滑滑梯。

………

(设计意图:这一内容,我们一般常采用先展示一下同学们收集的实物,按形状进行分一分,从分一分着手展开教学。我认为学生直观感知薄弱,在得出“长方体”等名称之前,学生的活动仅仅是分一分实物,总感觉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儿童认识某一事物,须从大量感性的具体材料中,经过感知,逐步抽象,进行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在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之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摆、去拼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这些形状的实物的过程,即与之“耍熟”再进行下一环节教学。)

 

2、议一议:

师随意指着一名学生“作品”中的长方体问:“象这个物体的形状,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你能给取个名字吗?”

1:方形

2:长形

3:长方体

4:长长方方体

5:面体

6:长方形

7:长方块

师:大家的名字起得都很有特色,但为了交流和需要,人们都公认把这种形状叫长方体(板书长方体)。

接着依次手拿正方体、球、圆柱并板书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给某一物体取名字,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他们会觉得有趣,尽管他们的名字有些让你“瞧不起”,但毕竟是孩子自己取的,他们也动过脑,是他们的创造)。

活动二,引导探究,了解特征

1、摸一摸

师:请大家把刚才起了名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你会有什么感觉,并把你的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老师和小伙伴们,你发现了什么?

1:我发现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

2:有6个面,每个面摸起来都是平平的。

3:我看到圆柱是直直的,摸起来光光的。

4: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圆的。

5:球是圆溜溜的。

6: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面。

7: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8:球摸起来也光光的。

9:长方体的这两个面一样大(生指着相对的面)。

……

教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形状的实物后,再通过自身实践,由大概到细致辨认,由整体到具体的逐步感知特征,建立初步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到在玩中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

2、认一认

①让学生从自己桌面的实物中,分别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球给大家看。

②同学互相玩,一个拿实物,另一个说出名称。

(设计意图:使学生收集到的实物充分发挥作用,并借此说明每种形体有大的、小的、红的、白的,还有其他颜色的,有竖放着,有平放着等,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同时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形成表象

①从实物抽象出图形

师:我们通过拼、摸、认、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又是怎样的呢?通过电脑,抽象出四种图形。

②记忆想象

a、出示四种物体的直观图和其他图形由学生辨认。

b、闭上眼睛,想这四种形体是什么样的。

4、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课题)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实,像我们今天学习的四种形状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想一想,哪些东西的形状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四种形状相同呢?

1:我们坐的教室是长方体。

2:数学书是长方体的。

3:我家冰箱是长方体。

4:铅笔是圆柱(生举起削了的铅笔)。

5(反驳):不对,你那根铅笔不是圆柱,它上面是尖尖的。

师:你能把它变成圆柱吗?

5:把上面尖尖的砍掉。

6:篮球是球。

7:爸爸抽的香烟是圆柱。

8:我家电视是长方体。

9(反驳):电视机后面鼓鼓的,不是长方体。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三: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游戏“看谁摸得准”

①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②每小组中一人说物体形状,另外两名同学按要求摸,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搭一搭、数一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四个伙伴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呢!现在,请小朋友再当一次小小设计师,搭一件最喜欢的东西,并向伙伴介绍一下你搭了什么,用了哪些形体模型?各用了几个?

(学生动手搭学具后交流)。

师:在搭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1:我发现不能把球放在最下面,它会滚走的。

2:圆柱形的东西也不能放在下面。

3:圆柱可以放在下面,不过要竖着放,不能横着放。

4:我把正方体、长方体搭在下面很稳,上面都不会倒。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所以象我们造房子用的材料通常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才稳固。

(设计意图:学生在玩中观察、操作,体验不同形状物体的不同特征,有效地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尝试、去实践、去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了对几种形状特征的认识,更让学生体会到“玩数学”的乐趣)。

活动四:归纳总结,学生质疑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案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1 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心理,在课前就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拼摆一个图形并向小伙伴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当学生一听由自己自由拼摆,一个个兴致浓厚,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同时,在拼摆中已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学内容。因而在本案例中一系列的知识点几乎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如:先让学生自由拼摆实物,在拼摆中感知形体,在感知之后互相议一议给它们取个名字。在活动二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把刚才起了名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会有什么感觉,并把你的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在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圆柱有两个面,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大小一样;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正方体也有六个面;球摸起来光光的等等。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再通过认一认实物、想一想直观图形、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看谁摸得准等系列活动来加深对形体特征的认识。在这里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大胆地探索知识,做到敢想、敢说、敢争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3、通过动手实践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本案例在课始与课后都要求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用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学生的思维启动了,想象飞了起来,各种漂亮的图案在学生的指尖下诞生了。

二、注重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1、拓展时空,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时间的保证。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都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睛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时间去思考、去操作去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如在活动一中让学生拼摆图形时,尽量让学生“玩”尽兴,在玩中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这些形状实物的过程。在玩累了之后让他们的口“表演”。给足时间让他们互相说摆了什么,待学生说得差不多,手也动了,口也动了之后,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这形体叫什么?又如在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摸一摸,看一看去得出特征时,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这样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使每位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活动中认识理解了四种形体的特征。

2、让学生去体验探索的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在本节课中,尽量让学生跟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如在活动二议一议中,教师随意指着一名学生手中“作品”的一个部件问:“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教师就趁热打铁:“你们想给它取名字吗?”让孩子自己给某一物体取名字,他们会觉得有趣。尽管他们可能取一些让你忍俊不禁的名字或是让你捧腹大笑的,但毕竟是自己取的,他们也动过脑,是他们的创造。又如在最后有目的的搭一搭中,问:“你在搭时发现了什么?”由学生自己通过具体的拼摆探索出球不能搭在最低层,圆柱不能横着放。这样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要求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实物时产生两个争论的问题“削尖的铅笔是不是圆柱?”“电视机是不是长方体?”,在这里教师并没有代替学生回答,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相争论中加深了对这四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探索只能是浅显的、表面的,但从实物——图形——实物再到建立较清晰的图形概念,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结果。

3、体验成功,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对学生的发现都及时的给予肯定、表扬。如在活动二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等方法了解特征时,学生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只要学生有所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教师也用赞赏的目光逐一去肯定学生。在拼摆图形中,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这些都能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shuxuejiaoan/11561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