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亲子对话]有效的对话-《乘车》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2022-09-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课堂写真
“乘车”是新世纪(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中的课题。在学校的“常态课”研讨活动中,我为老师们执教了这节课,并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发展问题意识。
2、在有效的互动对话中,经历从现实世界到符号世界的过程,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发展数感。
3、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纵向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提出问题
第一次到电教室上课,孩子们是那么激动、那么兴奋。和往常一样,每到公开课的时候我就有点紧张,但今天孩子们的情绪感染了我,让我平添了几分信心和勇气。
我平心静气地走上讲台,拿起“乘车图1”,微笑着询问孩子:“你们能从这个情景图中提出一个连加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思考了起来。
赖锟泉腼腆地:“车上有2个人,地上有5个人准备上车,上车后,车上有多少人?”
苏奕鹏插嘴着:“他的问题不是连加的问题,应该这样问,车上有2个人,先上车3个人,再上车2个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我以“你们听明白了吗?谁来解释一下。”继续挑逗孩子的思维。
傅俊雯满怀信心:“其实这个问题就是,2加3再加2等于多少?”
俊雯的表达很简洁,值得欣赏。孩子们给予热烈的掌声!
解决问题
掌声过后,我指着“2加3再加2等于多少?”引导学生:“这个问题怎么列式呢?”
“这个简单,2+3+2”。
“2+3+2=?”我在黑板上写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乘车图1”说说你的想法,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我走在他们的中间,除了认真倾听,更多的是感动,因为他们的交流出乎我的预料。
“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我先摆2根小棒, 再摆3根小棒, 最后摆2根小棒。 2根小棒加上3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 再加上2根小棒就等于7根小棒”。
“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先画○○、在画○○○、最后画○○,我一共画了7个○”。
“太麻烦了。直接5加2就等于7”。
“你的5是怎么来的?”
“车上的2个人加上要上车的3个人不是等于5个人吗?”。
小组的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我也被深深地吸引住,在班级汇报中,这种方法得到一部分同学的认可,但大部分孩子认为应该先算2+3=5,在算5+2=7。
解决完这个问题后,孩子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大家以同样的方法去探索“乘车图2”(加、减混合),“乘车图3”(连减)的两个问题。整个探索过程比较顺利、有效。我适时地为孩子们的智慧涌动而喝彩!
探索规律
尽管有的孩子还是借助情景图(或摆小棒、画图形)来解决问题,但是已经有更多的学生认为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简洁明快。
于是,我指着黑板上的题目(2+3+2=7,7-5+2=4,7+2-5=4、7-2-4=1)询问孩子:“从这些算式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1题是连加,第2题和第3题是加、减混合计算,第4题是连减”。
“第1题先算加、再算加,第2题先算减、再算加,第3题先算加再算减,第4题先算减、再算减”。
“他说的太麻烦了,四道题都是从左往右算的”。
“以后,遇到这样的算式,都可以从左往右算”。
孩子们的交流在不断地深入,听课老师在频频地点头,我沉浸在幸福与快乐之中。离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在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反馈与探索着……,12

教后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
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与情景(或文本)的对话,与同伴(或老师)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不断地实现着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不断地建构知识,建构伙伴、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呢?
一、创设能“引起思考”的问题情景。有趣的、有用的、现实的问题情景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在“乘车”这一课题的学习中,三幅情景图分别对应着连加、加减混合、连减三种算式。教学中,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创设与教材相同的问题情景,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提出能“引起思考”的挑战性问题。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思考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是对话的不竭动力。在本课题的学习中,我以“你们能从这个情景中提出一个连加的数学问题吗?”开始我的教学。面对这个问题,孩子已有的经验是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对于连加的问题,他们是陌生的,但通过“思考”他们是有能力提出问题的,因为他们有现实的生活经验。

案例问题
1、有一个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出:“其实这个问题就是2加3再加2等于多少?”你对这个问题的价值怎么看?有没有必要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抽象出这么简洁的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吗?怎么引导?
2、在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强调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进行感悟呢?案例中老师的引导有效吗?为什么?

同伴交流
这是一堂朴实的课。听完后,我的心情是如此顺畅与舒服。或许是因为老师的少言寡语所折射出的新理念、新行为,或许是学生的智慧光芒所折射出的生命与活力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至今难以忘怀。
在我的鼓励下,黄老师把这节课做成了教学案例。现在看来,这是个有价值的教学案例。除了黄老师自己在反思中提出的关于“对话”的思考外,这个案例还彰显着数学化的两个过程:
1、教师以“你们能从这个情景中提出一个连加的数学问题吗?”为导语,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①“车上有2个人,地上有5个人准备上车,上车后,车上有多少人?”,
②“车上有2个人,先上车3个人,再上车2个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③“2加3再加2等于多少?”
从①②两个问题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深入,他们从对“连加问题”的困惑走向了明朗,但这两个问题都是实际问题。而③是数学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价值的,由这个问题才引出算式“2+3+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现实世界引到符号世界,这就是横向数学化。
2、学生探索完加减混合、连减的计算后,教师以“从这些算式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为导语,学生发现了“这样的算式,都可以从左往右算”。这个过程,孩子在符号世界里,建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彼此呼应与联系,建构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纵向数学化。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shuxuejiaoan/11518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