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与平行优秀教学设计|平移与平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021-03-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 课例题目 】 平移与平行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七册第18——20页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平移与平行》就是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领域,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今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形体的基础,教材中把一辆四轮车驶过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和一根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抽象到纸面上,意在从“平移”中认识“平行”,体会平行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的知识、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四年级小学生空间观念尚不丰富,因此,对“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实质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借助辅助工具进行作图,这给作图增加了不少难度。
【 教学背景分析 】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平行从它的诞生之初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亲近它: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关窗户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平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当然不会相交。充分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平行的或清晰或模糊,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眼睛看,动手摆、折、画,认识平行的内涵,寻找画平行线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平行的特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平行线。使学生积极动手,用手思考,在做中发现矛盾,在做中发现方法。不仅可以让师生检验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觉对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改变,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理清思路、选择教法、指导学法。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将课堂分为两条纵线。第一条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时采用以目标导学为主、启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逐层深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另一条线是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新知,用摆、想、说、议、画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长方形纸一张,三角尺、直尺一副。

【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和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是:理解“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是实质;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播放录像):
边看边思考:关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
得出答案:——平移。
窗户一开始在这个位置,这是窗户的一条边;平移之后,这条边到了这个位置。这两条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123
(板书:平行)
2、知道平行吗?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平行。
3、下面有几幅图,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







看来,同学们对平行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哪些认识是准确的,学完这节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来评判。
二、这样可以得到平行线
1、 课件演示:拖拉机车轮印痕的奇妙。
师:拖拉机开过,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想到数学方面的知识吗?
生:我想到了直线,两条直线。
师: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车轮的印痕,
非常奇妙,想一想,印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始终没有改变。
师: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2、 动手摆一摆,你能让两支铅笔平行吗?
师:拿出两支铅笔,你能摆一摆,让它们互相平行吗?
学生尝试摆铅笔。
师:你认为怎样摆才能让它们互相平行?
生:要让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
师:哦,是这样,那看一看你们摆的是这样吗?
师:(摆成不平行的情况)这样呢?它们平行吗?
师:这两支铅笔是线段,可不是直线啊,怎么说它们也互相平行呢?
带着质疑往下学习。
3、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条直直的边,我们手上的这支铅笔,我们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的延伸、延伸。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永远不会吗?
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实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它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因为他们的宽度一样,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
【课件验证后】: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再看右边这两条斜着放的两条直线,和刚才两条直线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我们说,像这样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4、提升概念,再次判断。
(1)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两条直线 永不相交)
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2)请同学指一指:谁是谁的平行线?
两条直线原本互相平行,我把其中一条直线旋转。
这两条直线还平行吗?为什么?
(3)我们回头再来看刚才的7幅图。
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的认识更加深刻)
指图①②③,他们像数学上的什么符号?我们的等号就是平行线,我们时刻要注意等号的书写是平行线!
指图⑦平行指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里只有一条直线,谈不上平行线。那么,你能在教室里另外找到一条直线,和它平行吗?
白纸的上边,下边,黑板的上边等等。
师指(黑板的右边)黑板的这条边所在的直线和这条直线平行吗?
他们也永远不会相交,怎么就不平行了呢?
这么说,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得加上一个什么前提,就一定相互平行了?(板书:同一平面)
三、生活中有这么多平行线
1、生活中的平行线可真多!
平行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你发现了吗?学生举例。
出示五线谱、棋盘、斑马线等生活中的图片。
师:看,这些图案中哪些直线或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学生边指边说!123
2、你能找出这条小鱼平移后有多少组平行线吗?
课件展示:书上第18页“试一试”第2小题。
3、这样也能得到平行线。
(1) 你能折出平行的线吗?
(2) 请你拿出长方形的纸片,你能折出平行线吗?
学生尝试,展示。
四、动手做平行
1、你能画出平行线吗?
师:拿出直尺和三角尺,你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会画平行线吗?打开课堂本,自己试试看。
师:感觉困难吗?
生:有些困难,直尺在平移的时候很难控制,会有旋转的现象。
师: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有依据。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如果用三角尺和直尺配合来画,可不可以让三角尺固定下来不旋转呢?
生:我找到办法了!让三角尺沿着直尺移动就可以了。
师:你能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吗?
学生展示,哦,确实是好办法,原来他是把直尺当做轨道啦!我们都来试试这个好办法吧!(学生画图)
五、总结,交流
平行,同学们原来都知道。那么,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六、应用,延伸
有个小淘气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看来,平行不仅美观,还很有用。
课后互相交流如何判断一组直线是否平行?
【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
教学平行时,教师往往会针对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让学生咬文嚼字地进行剖析,再通过对各种变式、反例的辨析进一步掌握这一概念。平行完全是一个先于学生的外在的、冷冰冰的概念,教学面向的是假想的对平行一无所知的学生。
事实证明:由“平移”到“平行”,还使得以往教学的难点——画平行线变得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能想到通过平移直尺,就能画出平行线。而为了保证没有一点点旋转,那就得给这把直尺安装一个轨道,那就是借助三角尺来画平行线。除此之外,有了前面的深刻体验,学生还创造了不少画平行线的方法:利用练习本上的横线,在原来的直线上找出两个点,分别向右移动1厘米,再画出一条直线;用量角器量出直线和横线夹角的度数,再利用横线画一个相同度数的角,角的另一条边就和原直线平行等等。技能的教学和思维联系在一起,结果就妙不可言了。
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大部分教师要么让学生自学课本后交流画法,要么直接示范正确的画法,让学生跟着画。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们教师不仅要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怎样画平行线,更着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对知识本源的探究。
本设计巧妙利用各种机会,渗透数学思想、数学史的教育,渗透人文教育。一组水平的平行线和等号联系起来,“两条平行且完全相等的线段”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极富表现力的简洁美,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等号的书写。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力求做到把抽象、枯燥的概念上得生动、活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平行,在生活中发现、概括,交流平行的知识。把远离学生的几何知识变得贴近生活,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认识平行,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概念,由概念到现象的思维训练。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shuxuejiaoan/93465.html

  • 四上笔算乘法教案_笔算乘法(人教四上)

    笔算乘法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第五单元70页例3。教学目标:1、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2、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三角形三边关系导学案]三角形边的关系导学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实践课)课型:新授 课时数:1课时 学案教案一、自学导航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二 专题训练:2、三角形形路线...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五一体育场_体育场(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五年级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的教案】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复习教案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第一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复习目标: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复习重点:数位顺序...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四上角的度量题目_角的度量(人教四上)

    角的度量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第5~7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答案_第一课时线的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 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活动一:阅读。...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购房中的数学问题研究性报告]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信息处理和策略分析。 教学难点:策略的最优化。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小学四年级数学书上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例1)课题口算除法(例1)课型 新授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认识整亿数课外作业】认识整亿数

    【教学内容】课本91、9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个级、万级的基础上,认识亿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级数正确读写整亿数。2、学会把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3、让学生感受到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