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1-02-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 “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一自然段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第二、三段抓“倍”这个字,对思亲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再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而且还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王维,把看到人们是那么快乐更加感受到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配乐吟诵整首诗。多样化、多数量的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宣泄口,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除了这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呢?”由于事先没有让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加上学生平时积累较上,只说出了《静夜思》,我只能自己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诗,从古代诗人到现代诗人都列举到,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诗这种表现形式古今都能运用,再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达到情感共鸣。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的特色,通过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中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一类教材。它往往通过生动的描述,形象地展现诗歌的写作背景、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来帮助小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动人魅力。《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正是通过对少年王维客居京城,面对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生动描述,来向学生推介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的。123
   “文包诗”这类课文,叙文与诗歌融成一体。其中,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因此,课文的教学,理应以诗统文,以文解诗,把诗和文的学习有机联系,紧密结合。无论是诗中的关键词语,还是重点诗句,都要通过启发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来解读。例如:对于“佳节”的解读,首先就是通过学生对诗中重阳节的热闹欢乐的描述来学习理解的。对王维独居异乡的寂寞孤单和思乡之情,更是紧扣文中王维15岁就独自一人来到京城的叙述,对王维重阳佳节时目睹家家户户欢庆佳节的热闹,触景而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具体描述,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段,引导学生学习理解。
   诗歌是时代感情水平的标志。正如张祖彤先生所说:“诗歌教学首先应该以情动人,情动而后理通。诗歌教学必须注重朗诵,同时也要注意讲解。朗诵好比拨动琴弦,讲解好比疏通乐章。只要感情的弦跃动起来了,那么不管诗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我们都可以成为他的知音。”这话说得通达简练,含义深刻。确实,教学诗歌必须紧紧抓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情动人。但怎样让孩子体会诗中的情感,为之所动,则并非轻易之事。情感不能通过简单的“告诉“来传递,而必须通过学生的感受体验来心领神会。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启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例如,对于王维独居异乡的孤单寂寞,通过“15岁那年”“两年”等词句的描述,来启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对于王维思乡之情的迫切与强烈,通过对重阳节时人们欢度节日而王维面对天各一方的亲人的思念语段的学习,加上学生设身处地地展开想像来具体领会。在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之后,通过诵读来拨动孩子的情弦,奏响思乡之情的乐章,成为诗人的知音。
   “讲解”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讲解”,在新课程实施以来,似乎已经很少为老师重视了。其实,不管什么时候,讲解仍然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手段。问题在于如何“讲解”。讲解不能视为“解释”,也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要注意的是讲解必须注重启发性,注意“对话”,注意随时与学生交流沟通。有时,在学生充分学习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水到渠成的归纳,例如“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有时,通过形象生动的想象,如“思绪万千”。正是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讲解疏通了诗歌的乐章,启迪并提升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文包诗的作用在于以文学诗,所以课后迁移的作业设计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来理解补充的古诗,正是让学生将课堂中学诗的方法沿用课外。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将得益无穷。以后学生理解古诗,将不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深入古诗背后的情感世界,做一回大诗人的知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懂得琴瑟之音,真正读懂诗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学校的评教评学活动开始了。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我选择了苏教版课本的特色课文——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结合导学案使用的推进,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导学案进行设计。123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并做了导学案上的拓展题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在第一课时必须先把字词的教学解决掉。首先,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学要求进行预习,初步学习字词,为读文扫清障碍。其次,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通过导学案上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读音、认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词。最后,变换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这样很好地完成了开课时定的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感到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做到两个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学生到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284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