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说课稿]《军神》说课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1-01-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是在小学生中进行阅读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利用学生阅读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高年级段主要负责小学生阅读心理——阅读意志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的优良品质。包括阅读时善于表达自我控制,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边读边想,熟读精思,边读书边做笔记等。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阅读意志的培养。我们主要采用了文献查阅法,研究有关小学生阅读意志的理论、课程纲要、实施案例等;调查法,跟踪研究不同学生的阅读意志的形成;实验研究法,针对本课题进行有计划的实践,从而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推出了“破一立二”阅读意志教学策略。所谓“破”指的就是排除学生们一些不良的阅读心理障碍,“立”指的就是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双方面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以达到锤炼学生阅读意志的目的。
       基于这一课题的开展,我以《军神》一课向课题组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十七课《军神》。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课文先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使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伯承的钦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意志的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养成“读写结合”“读思结合” “设疑自答”等多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自能读书”“联想拓展”“迁移创新”等诸多阅读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来理解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的理解来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各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意志。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正确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因而,我在认真研究本课的基础上,决定采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本课进行教学。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初读课文了解大体内容之后,我与学生一起交流课前所收集到的刘伯承的资料,并在我的评价中使学生明白获得资料的渠道。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对刘伯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课前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及课外书中查阅资料,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阅有关资料的习惯,增长他们的知识面,开拓视野,使课外阅读有效地为课堂学习服务,从而使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断强化,逐步养成。123
针对文中的重点语句: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后通过阅读理解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并将自己的理解及时写在文章的空白处,使“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渗透。最后,通过学生们的探究,一步一步地解决开课伊始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从“质疑——破疑”走了一个过程,“设疑自答”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充分地体现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为学生出示的自学阅读题为线索组织全文的教学。
当学生对本课提出质疑之后,我相机出示阅读题:小组合作交流以下问题:(1)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2)想想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 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既能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又能在合作学习中吸纳别人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了阅读理解的水平,使得语文的素养得到全面地提高。
(三)激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多次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朗读环节。如:学习手术前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对话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朗读的:先指名分角色读1—10自然段中两人的对话,读后全班共同评价,在评价中我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冷冷地”来体会沃克医生刚见到刘伯承时的神态,并鼓励学生读出“冷冷地”感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抓住“目光柔和了”来体会沃克医生神态发生的变化,使学生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表达出。学生的朗读能力就在这种训练中得以一步一步地提高。在教授文章的17自然段,刘伯承在手术中的表现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尤其是对“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居然”等词语加重读音,减缓语速。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范读,来体会刘伯承的“强忍剧痛”“坚强意志”。接着我又创设情景:播放音乐,电脑出示文中插图,激情引读,这样学生的情感就在这种感情的渲染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最后,我又出示刘伯承的照片,对学生说:同学们,这就是被称为军神的刘伯承将军,你如果就是沃克医生,你想怎样称赞他呢?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称之为“军神”“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在赞叹声中,学生的情感与沃克医生的情感汇集到一起,从而对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发出由衷的赞叹,再次朗读22自然段时,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出来。这样,使得感情朗读进一步深化,更好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朗读能力。123
(四)体现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因为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节课,我提出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再次巩固此训练项目,使学生融会贯通,培养了他们“温故而知新”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据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有意增加此环节。当分析完刘伯承在手术中的表现后,我追问:“刘伯承在手术中没有吭一声,更没有嚷一下,难道他的思维停止了吗?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展开充分的想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对刘伯承的情感也由惊讶到赞叹到肃然起敬。
整节课的教学,我就是根据以上的教学思路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有效地体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的。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199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