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说课稿|《争吵》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0-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争吵》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一书。本篇课文记录了主人公“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情。故事重点讲了“我”在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从而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理解,彼此宽容。要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及其传达出的人生观的教育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所在。此外,文章中对话较多,语言也较朴实、准确且贴近儿童日常生活内容。因此要抓住文章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多读中领会其中的意蕴,学习文章语言,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4、课外延伸:说说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们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朗读为本”的主旨,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穿针引线和梳理总结的作用。教学时采取质疑法、引导法、探究法、讨论法,从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通过朗读体验情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本课的设计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放在首位,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情感朗读、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等方法,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说过程
(一)、这课堂的结构是: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研读第一段,探究“争吵原因”——细读第二段,体会人物内心——品读第三段,领悟父亲的话——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二)、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学,达到让学生体会情感并内化。在这里,我们主要抓住了文中的三个人物为线索:
(1)“我”的心理活动:
a.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b.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c.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
d.终于挨到了放学。
e.“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
(2)体会克莱谛的表现: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b.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c.“不,安利柯!”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朋友吧!”
(3)父亲对“我”的教导:
a.“应该知错认错。”
b.“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c.“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12
(三)、加强朗读训练,不但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比如:用后悔、难过、得意的语调读我对争吵后的感受与和好后的高兴,用不是滋味的语气读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我报复克莱谛后的感受......
(四)、课外延伸:课堂内因时间关系不能当堂完成小练笔,而选择了说一说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情,动笔写作则放在了课后。
五、说按点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四个按点:
(一)按点一:判断正确读音:嫉妒(jídùjìdù)
“嫉妒”这个词的读音在教学中是个重难点,经常有人会读成“jìdù”,正音是个必要过程。
(二)按点二:选择正确读音:终于挨(áiāi)到了放学。
一个“挨”字读音不同,意思相差很大,对于课文理解很重要。
(三)按点三:比较句子:终于挨到了放学。
终于等到了放学。
通过“挨”和“等”的对比,体会“我”内心的煎熬。
(四)判断两个人说的话意思一样吗?体会两个人的不同想法。
克莱谛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六、说板书
板书内容包括“我”和克莱谛争吵的起因、“我”的内心变化、克莱谛的表现以及重归于好的结局,最后以一个心形包围,表现宽容和谅解之心能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54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