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片段教学]《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9-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初读课文,力求充分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你们共同认识两位新朋友,一个是铁罐,一个是陶罐。“陶”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请大家仔细看,我是怎么写的。(板书课题,在写到“陶”时进行重点讲解与范写)。请伸出手指,在桌子上把这个字认认真真地、工工整整地写两遍。(学生在桌子上认认真真地书写“陶”)
师:来,请你和他们打声招呼。
生:陶罐和铁罐,你们好!
师:又热情,又有礼貌!请你和他们打声招呼。
生:陶罐和铁罐(学生读得甜甜的)。
师:这招呼打的,让人听了真舒服。来,我们一齐和他们打声招呼。
生:(齐)陶罐和铁罐。
师:这两位新朋友,老师先向你们做个简单的介绍。陶罐和铁罐都是一种用来盛东西的罐子,不同的是一个是用粘土烧制的,一个是用金属炼制的。面对这两位新朋友们,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陶罐和铁罐的关系是不是非常的亲密?
我想知道他们两个生活在什么地方?陶罐和铁罐会不会坏呢?生5: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特点?……
师:你们想知道的,也是我想知道的,尤其是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7页,认认真真地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开始!(学生朗读,老师巡视)
师:(大约8分钟,示意朗读停止)听着同学们琅琅的书声,我真是高兴,真不忍心打断。来,读完一遍的请举手。(全部)读完两遍的。(有三分之二)读完三遍的。(只有几位学生)
【课标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或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实实在在的对话。据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安排了8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此,即使朗读困难的学生,也能读到一遍以上,充分初读文本也就落到了实处。】
字词教学,追求整合
师:真好!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是不是找到答案了?(找到了)课文能顺利地读下来吗?(能)不过我现在最关心的不是问题的答案,不是课文朗读的情况。我现在最关心的是词语,因为这一课的词语比较多,有的还比较难。(出示幻灯片1:词语分两组先后呈现,先呈现第一组)
骄傲   奚落   恼怒   神气   感到羞耻
谦虚   朴素   美观   价值   流逝   荒凉   和睦相处
师:谁来读?我看到你的小手举得最好,你来!(指名读)
师:他努力读准了每个字的音。谁再来?(又一学生读词语)
师:你读得字字清楚,声音响亮,真好听!
师:一齐来!(学生齐读)
师:有时候,读词的时候还要想想这个词语大概是什么意思?这样才能读好。比如说,我们看到“恼怒”就会想到自己或别人生气时的样子,读的时候语气就比较重。
师:(学生再次齐读第一组词语后,教师引读)这就是铁罐,每当我们看到了他,就会想到他的——
生(齐):骄傲、奚落、恼怒、神气、感到羞耻。1234567
师:(呈现第二组词语并让学生齐读后,教师引读)这就是陶罐,每当我们看到他,就会想到他的—— 
生(齐):谦虚、朴素、美观、价值、流逝、荒冻、和睦相处。
【评析:将课文中描写陶罐与铁罐的词语分成两组呈现,并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分组朗读词语,这对学生快速把握陶罐与铁罐的品性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为学生进一步感受陶罐与铁罐的内在品质开掘了最短的“阅读路径”。】
师:这里有些字比较难写,大家看看,是哪些字?  
生:谦。
师:我也觉得这个字最难写,大家看,写“谦”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生:注意笔画;注意不要写错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师:对,写“谦”字时,左边写得——(生:窄一些)右边要写得——(生:宽一些)
师:左边部首让一些,右边的地方宽了,写出来的字就好看了,这样才显得谦虚。(老师范写)这是本课最难写的字。
生:还有“和睦相处”的“睦”;“奚落”的“奚”;“感到羞耻”的“羞”。
(师边讲解边一一范写)
师:请同学们打开抄写本,把这几个字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地各写两遍。
(生认真练写)
【评析:写字,教师往往会一笔带过,不予重视,这恰恰是造成学生作业(作文)中错别字增多的主要原因。在此板块中,我舍得花时间,边讲解边范写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难写的字,并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书写,把写字教学做实。】
师:这些词中,有一个词是说时间像水一样流过去了,这个词是——
生(齐):流逝。
师:谁知道“恼怒”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生气;十分生气;气极了。
师:说一个人非常生气,除了“恼怒”,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怒气冲天;怒火中烧;火山爆发。
师:不叫“火山爆发”,那叫火冒——
生(齐):火冒三丈。
生:大发雷霆。
……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描写人生气的词。(出示幻灯片2)
火冒三丈   暴跳如雷   恼羞成怒
大发雷霆   怒气冲天   怒发冲冠
生:齐读词语(比较平淡)
师:读得没有味道,“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这些词应该怎么读?
师:(范读)
生:齐读(学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以前我们说人与人之间相处得好,叫“友好相处”。今天,这里有一个新的词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它是——              
生:和睦相处。
师:如果同学和同学之间相处好,我们可以说同学之间和睦相处,那么邻居和邻居相处得好呢?
生:邻居之间和睦相处。
师:你们三(5)班和三(6)班相处得好呢?
生:三(5)班和三(6)班和睦相处。
师:国家与国家呢?
生: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师: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之间相处得好呢?
生: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和睦相处。
师:有一个词与“讽刺”和“挖苦”的意思相近,你们能找到吗?
生:奚落。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
师(巡视):如果只划出一两处,说明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奚落的意思,如果能划出四处,说明你完全理解了。1234567
师:划好的同学可以把划下来的句子读一读。
【评析:词义的理解各不相同,或根据词义说词语,或利用近义词理解,或结合课文语境感悟,或联想上下文体会。同时,不忘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师:现在我们再看这些词语(手指词语),谁能用上这里的一个、两个或者更多的词,说一说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两位新朋友。先说说铁罐。
生1:铁罐很骄傲,他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觉得跟他在一起,感到羞耻。
师:他用上了三个词:骄傲、奚落、羞耻,说出了铁罐的特点。
生2:铁罐非常骄傲,常常奚落陶罐,陶罐说理由,他就恼怒了,生气地说,我跟你在一起感到羞耻。
师:他用上了四个词,谁再来?
生3:我们今天认识了骄傲的铁罐,他常常奚落陶罐,陶罐说明理由,它却变得恼怒了,用更加轻蔑的语气去奚落陶罐,还说跟陶罐在一起感到羞耻。
师:真不错。谁来说说陶罐?
生1:陶罐不像铁罐那么骄傲,它很谦虚。
生2:陶罐不像铁罐那么骄傲,它很谦虚。时间在流逝,皇宫倒塌,当人们挖出了陶罐,他还想着自己的朋友。
生3:我们学了这篇课文,认识了谦虚的陶罐,不管铁罐如何奚落他,他还是希望和铁罐和睦相处。
【评析:在学习感悟词语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用两组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分别说说自己对刚认识的两个朋友——陶罐与铁罐的印象,这不只是阅读感受的外在表达,还是学生对词语理解感悟后的积累与运用,实现了词语理解、整体感知与概括内容的高度整合,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
品读课文,着力感悟
师:讲得真好!同学们,这一篇童话故事,主要采用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可以说对话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每一次对话,每一个人说的话都单独成为一个自然段。这样写非常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人的对话,注意他们的不同语气。(学生自由练读)
师:铁罐第一次奚落陶罐的话,谁来读?(生读得比较平淡)
师:谁再来读?(生读得还是比较平淡)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怎么就看出铁罐是在奚落陶罐呢?
生:铁罐是“傲慢地问”。
师“傲慢地问”怎样表现出来?语气要扬上去,要有挑衅的味儿。(指名读)
师:有点挑衅的味道,语气扬上去了。谁再来一遍?(学生读出了挑衅的味道)
师:我很赞成这样读!一起来!(齐读)
师:第二次,又是怎样奚落的?(生读)哪儿看出它在奚落?
生:懦弱;
师:说它是——
生:懦弱的东西;
师:还有哪个词看出他在奚落?
生:神气。
师:神气,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还有哪个词?
生:轻蔑。师:什么意思呢?
生:看不起他。
师:根本就看不起他。我们怎样把这种看不起的语气读出来?谁来试试?(生读后)谁能读得更轻蔑一些,更看不起一些!(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第三次?(指名读)
师:他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怎么样?
生:恼怒了。
师: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铁罐的恼怒的?
生: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和两个感叹号来表现铁罐的恼怒。
师:这句话的提示语在中间,大家看看提示语前面只有几个字? 
生:两个字——住嘴。
师:后面还有什么号?  
生:感叹号。
师:提示语后面的一句也是用什么号?
生:感叹号。1234567
师:从这两个字,从这两个感叹号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铁罐已经气到了极点!已经火冒三丈了。
【评析:长期以来,“读懂课文”成了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一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认识一个个人,了解一件件事,获得一种种情感体验。我不否认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对文章技法也会有所感悟,但对这种“悟”的低效和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品读感悟环节,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形式来表情达意的。】
师:谁来读?(生读得语气激昂,像吵架)
师:生气,恼怒,语气不一定要非常高,请听老师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从铁罐的一次次奚落中,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铁罐?
生:骄傲;目中无人;看不起他人;骄傲自满;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
师:骄傲、无礼、看不起别人,面对如此傲慢,如此无礼的铁罐,陶罐是什么态度?谁来读读陶罐说的话?(指名读)
师:多么谦虚啊!
师:第二次?(指名读)
师:第三次?(齐读)
师:从陶罐的回答中,你感受到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谦虚;心平气和;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彬彬有礼。
师:好一个“彬彬有礼”。掌声
 生:陶罐就像一个“谦谦君子一样”,不与铁罐计较。
 师:“谦谦君子”你都知道,还用得这么准,真了不起!(竖起大拇指)
师:是的,我们看到了一个谦虚和气、礼貌待人、心胸宽阔的陶罐。现在我要请两个同学,一个读铁罐的话,一个读陶罐的话,读铁罐的要读出他的傲慢、无礼,读陶罐的要读出他的谦虚、和善、宽容。(分角色朗读)
(读后师生评议分角色朗读情况,再次指名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铁罐前几次说话的提示语里都有怎么说的,第一次是“傲慢地说”,第二次说它带着“轻蔑的神气”,第三次是“恼怒地说”,可是第四次却没有任何提示。大家想一想,这一次他会怎样地说?注意这个时候,他比原来更生气,更恼怒了。
生1:大发雷霆地说;
师:是的,请你把“大发雷霆”带进去读。(生读)   
生2:怒气冲天地说;
师:好!,请你把“怒气冲天”带进去读。(生读)
生3:火冒三丈地说;
师:把“火冒三丈”带进去读。(生读)   
生4:怒发冲冠地说;
  ……
【评析:我们说,“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这里,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在词语板块中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既训练了学生语言,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师:是的,下面请同桌的两个人分角色再读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体会他们的不同品格(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比较熟悉了,假如让你选一个做朋友,你会选谁?
生1:我选陶罐。
师:你呢?
生2:我也选陶罐。
师:你们呢?
生:选陶罐。
师:大部分同学都喜欢陶罐,不喜欢铁罐。那如果铁罐做你的朋友,你打算怎么帮他,怎么劝他?1234567
生1:铁罐,不要小看陶罐。
生2:我会对铁罐说,如果你是陶罐,受到别人的奚落,你会有什么感受?
师:这叫将心比心。
生3:铁罐兄弟,你有你的优点,人家有人家的优点,你怎么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呢?
生4:老师,我想对铁罐说:铁罐,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生5:铁罐兄弟,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你可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噢!
 师:好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铁罐和陶罐确实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10—17节,看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板书:长处、短处)
(生默读思考)
生1:铁罐的长处我认为是坚固,短处是不好看。
生2:铁罐看上去比较丑陋。(板书:坚固、丑陋)
师:陶罐与之比起来。他的长处是什么?他的短处又是什么?
生3:陶罐的长处是美观,短处是容易破碎。(板书:美观、易碎)
生4:陶罐能长期保存,越久越有价值;铁罐不能长期保存,如果时间很长很长,他就没有了。(板书:能长期保存期、不能长期保存)
师:陶罐和铁罐各有长处与短处,这就是刚才一个同学说到的名言,尺有—
生:(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师:是呀,陶罐有陶罐的长处,铁罐有铁罐的长处,铁罐拿自己的长处去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大家都不喜欢他。由此,我们知道谦虚使人——(生谦虚使人喜欢),骄傲令人——(生:骄傲令人讨厌)
师:大家不喜欢铁罐不是因为他没有长处,没有优点,而是因为——
生:铁罐骄傲,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评析:《陶罐与铁罐》的文本价值并不在于对铁罐本身的否定,而是对铁罐不能辩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进行批评。因此,教师必须扭转前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定势。从“假如让你选一个做朋友,你会选谁”到“你打算怎么帮他,怎么劝他”,将学生价值思维逐步引导过来,并最终明白铁罐不受人欢迎的真正原因是它骄傲自满,喜欢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改写童话,丰富内涵
师:现在,我们来改改这个童话故事,改成陶罐用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铁罐的短处。每个人先静下心来,走近两位朋友,想一想,该怎么改?
(学生静心思考)
师:开头怎么写?
生1: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陶罐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他。
生2:“你敢和我比美吗?铁罐子!”陶罐傲慢地问。
生3:“不敢,陶罐兄弟。”铁罐谦虚地回答。
生4:“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陶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生5:我确实不敢碰你……
师:吆?这儿应该怎么改?想一想。
生5:“我确实不敢和你比美,但并不是懦弱。”铁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比美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生6:“住嘴!”陶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我就会被国王选中,送给尊贵的外宾,而你却只能永远呆在这里”。1234567
师:这儿还可以怎么改?发挥你们的想象。
生7:“住嘴!”陶罐恼羞成怒,“你怎能和我比,你等着吧,很快,我就会被皇上看中,送到皇后哪里做装饰品,而你只能呆在这里。”
生8:“住嘴!”陶罐大发雷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多久,我就会被请到国王的书房里作为宝物,而你就不行了,只能在这里盛东西了。”
……
师:我们接着向下改。
生9:“何必这样说呢?”铁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生10:“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陶罐火冒三丈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你会被氧化得无影无踪。”
生11:铁罐听了不再理会陶罐。
师:一天,忽然刮起一阵大风,铁罐和陶罐同时被摔到地上。请接着改。
生12:只听“乒”的一声,铁罐在地上滚了几滚,却完好无损,而陶罐却“乒”的一声,摔得粉碎。
生13:“啪”的一声,铁罐摔在水泥地上,只破了一点皮。再看看陶罐呢,已经粉身碎骨了。
……
师:故事改了,题目要不要改呢?改与不改都要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不要改,故事还是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生:要改,课文原来是赞扬陶罐批评铁罐,所以把陶罐放在前面,题目叫《陶罐和铁罐》,现在故事被我们改成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当然题目也应该改为《铁罐和陶罐》。
……
师:这样一改,大家是不是又变得喜欢铁罐而讨厌陶罐了?(是),可见人和事物都是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真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更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师: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用《铁罐和陶罐》作题目,把改写后的故事写在作文本上。
【评析: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把“写”挤进课堂,但如何才能挤得巧挤得妙,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表达?在本课的结尾,我让学生改写课文,让陶罐和铁罐具有相反的品格——铁罐谦虚,陶罐骄傲。这一改,不仅把“写”巧妙地挤进了课堂,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也丰富了文本内涵:课文并不是说陶罐好,铁罐不好,而是说陶罐和铁罐各有长处与短处,要辩证地、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生活中,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总评:回顾本堂课的四个教学环节,除第一个属于初读课文之外,其余三个环节都紧紧地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教学—— 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第二个环节主要以品味精选出来的词语展开。有理解、感悟,有朗读、书写,有积累、运用,让学生在与词语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逐步把握文本,逐步深入文本。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概括,而且对陶罐和铁罐的品性也作了初步感知,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了认知与情意基础。第三个环节以“奚落”为切入口,借助陶罐与铁罐的对话展开教学。通过对人物语言前面的提示语,以及标点符号进行反复揣摩、品评,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不同角色的语气、态度、品性。在这一过程中,感情朗读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感悟,理解感悟又推动了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样,铁罐骄傲自满、不可一世的蛮横态度就暴露了出来,同时与之相对的陶罐谦逊、和善的态度也衬托得十分鲜明。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按要求对文本进行改写,其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认知内涵,并从中懂得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与短处,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通过改写,学生对铁罐与陶罐就有了新的定位,其思维也就不只局限于铁罐骄傲、陶罐谦逊的狭隘范围,而是自然地提升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认知层面,有水到渠成之妙。当然,改写不只是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234567
附板书设计:      
              长处            短处
陶 罐     美观 能长期保存      易碎
和 
铁 罐     坚固             丑陋  不能长期保存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42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