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案设计_爬天都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8-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黄山(相关资料)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1234567891011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
    似乎——发颤——奋力——
    攀登——终于——纪念——
    辫子——勇气——决心
    意思——一取得——
  ┌───┬───┬───┬───┬─────┬─────┐
  │要查字│ 音节 │ 音序 │ 部首 │ 再查几画 │ 组两个词 │
  ├───┼───┼───┼───┼─────┼─────┤1234567891011
  │   │   │   │   │     │     │
  │  陡 │   │   │   │     │     │
  ├───┼───┼───┼───┼─────┼─────┤
  │  攀 │   │   │   │     │     │
  ├───┼───┼───┼───┼─────┼─────┤
  │  念 │   │   │   │     │     │
  ├───┼───┼───┼───┼─────┼─────┤
  │  勇 │   │   │   │     │     │
  └───┴───┴───┴───┴─────┴─────┘
  三、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  暑假
    发颤  应该
  四、选字填空。
    纪记 年( )  ( )住  日( )   ( )念
    作做 工( )  留( )   ( )( )业
    相像 ( )声  ( )片  好( )   照( )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1234567891011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1234567891011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b.读准多音字: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c.去掉拼音读词语。
    d.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3、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巩固生字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听写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
  朗读感悟
   1、读读想想。
    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1234567891011
    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
   2、读读说说。
    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3、读读写写。
    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抄写优美的段落。
   4、读读问问。
    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谁爬天都峰?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读读议议。
    教师针对学生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问解疑。
     a.“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2、愉快的假日结束了,班级开展“假日活动汇报”活动。你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都峰的险峻,可以向大家讲讲自己的爬山过程,也可以向大家谈谈自己登上山顶后的感受……
  交流课余生活
   1、前几天我们安排的记录课余生活的活动进展如何?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学生展示交流,师生评议。

【教材简析】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爸爸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1234567891011

  【教学方法】
   1.依据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和讲读课文的要求,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综合练习,把握课文要领,深化记忆,并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分析题眼,疏理线索
  1.学生自学课文,初知大意,读准生字字音,查字典基本弄清新词含义。
  2.抓住题眼“爬”,进行议论:①爬山的“爬”是什么意思你认为用“爬山”好还是用“登山”好,为什么②你爬过山吗请你说说是怎样爬的。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指名读课文有关的自然段。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①天都峰有哪些特点它的高和陡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来读一读。②指名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2.抓住“不再犹豫”“奋力”“终于”这些关键词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三到七自然段,体验人物的动作。语言:①“犹豫”是什么意思爬山前我是怎样的为什么现在“我不再犹豫”了课文是怎样写的②“我”是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将如何向峰顶奋力爬去。再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奋力”这个词。③最后大家都爬上峰顶了,用了“终于”一词,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自读八至十自然段,讨论:①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上“居然”这个词强调了什么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举例。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②齐读爸爸说的话,讨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吸取”力量的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综合练习,巩固迁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以下练习:
  1.填空:来到天都峰脚下,我看到天都峰峰()路()时,我心里(),有点()。这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山了,于是我不再(),()向峰顶爬去,()爬上了天都峰顶。老爷爷对我说:“你的勇气()了我,现在()也爬上来了!”我说:“我才是从您的勇气中()到力量的呢!”
  2.齐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这一自然段,再让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课后写成片断。【教材简析】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爸爸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
  【教学方法】
  1.依据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和讲读课文的要求,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1234567891011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综合练习,把握课文要领,深化记忆,并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分析题眼,疏理线索
  1.学生自学课文,初知大意,读准生字字音,查字典基本弄清新词含义。
  2.抓住题眼“爬”,进行议论:①爬山的“爬”是什么意思你认为用“爬山”好还是用“登山”好,为什么②你爬过山吗请你说说是怎样爬的。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指名读课文有关的自然段。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①天都峰有哪些特点它的高和陡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来读一读。②指名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2.抓住“不再犹豫”“奋力”“终于”这些关键词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三到七自然段,体验人物的动作。语言:①“犹豫”是什么意思爬山前我是怎样的为什么现在“我不再犹豫”了课文是怎样写的②“我”是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将如何向峰顶奋力爬去。再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奋力”这个词。③最后大家都爬上峰顶了,用了“终于”一词,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自读八至十自然段,讨论:①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上“居然”这个词强调了什么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举例。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②齐读爸爸说的话,讨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吸取”力量的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综合练习,巩固迁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以下练习:
  1.填空:来到天都峰脚下,我看到天都峰峰()路()时,我心里(),有点()。这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山了,于是我不再(),()向峰顶爬去,()爬上了天都峰顶。老爷爷对我说:“你的勇气()了我,现在()也爬上来了!”我说:“我才是从您的勇气中()到力量的呢!”
  2.齐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这一自然段,再让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课后写成片断。【教材简析】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爸爸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
  【教学方法】
  1.依据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和讲读课文的要求,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综合练习,把握课文要领,深化记忆,并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迁移能力。1234567891011
  【教学过程】
  一、分析题眼,疏理线索
  1.学生自学课文,初知大意,读准生字字音,查字典基本弄清新词含义。
  2.抓住题眼“爬”,进行议论:①爬山的“爬”是什么意思你认为用“爬山”好还是用“登山”好,为什么②你爬过山吗请你说说是怎样爬的。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指名读课文有关的自然段。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①天都峰有哪些特点它的高和陡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来读一读。②指名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2.抓住“不再犹豫”“奋力”“终于”这些关键词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三到七自然段,体验人物的动作。语言:①“犹豫”是什么意思爬山前我是怎样的为什么现在“我不再犹豫”了课文是怎样写的②“我”是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将如何向峰顶奋力爬去。再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奋力”这个词。③最后大家都爬上峰顶了,用了“终于”一词,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自读八至十自然段,讨论:①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上“居然”这个词强调了什么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举例。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②齐读爸爸说的话,讨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吸取”力量的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综合练习,巩固迁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以下练习:
  1.填空:来到天都峰脚下,我看到天都峰峰()路()时,我心里(),有点()。这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山了,于是我不再(),()向峰顶爬去,()爬上了天都峰顶。老爷爷对我说:“你的勇气()了我,现在()也爬上来了!”我说:“我才是从您的勇气中()到力量的呢!”
  2.齐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这一自然段,再让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课后写成片断。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人文教育目标:
   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策略:运讨论法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天都峰,导入新课。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教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1234567891011
  1、用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2、认读多音字“假、都”。
  3、提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读后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教师投影出示:
    来到天都峰(1)
       ↓
    在、、、、、、脚下(2-5)
       ↓
    爬上、、、、、、(6—7)
       ↓
    爬上、、、、、、之后(8—10)
  2、小组讨论,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课文,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全班讨论,老师再补充解答。
  (不懂的词语或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
  (天都峰的高与险,要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五、布置作业
  1、自己学习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4、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完成练习第二、三题。
  四、布置作业
  用“终于”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6、爬天都峰
           来到天都峰(1)
             ↓
           在、、、、、、脚下(2-5)
             ↓
           爬上、、、、、、(6—7)
             ↓
           爬上、、、、、、之后(8—10)

  教后小结:
  本文表达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话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会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明显感觉孩子们对课文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并且整节课轻松但效率极高。1234567891011

天都峰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海拔1810米。登山石级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故被视为“群仙所都”,而名天都峰。峰顶有石室,可容数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卧,仿佛“仙人把洞门”。另有仙桃石,天梯,鲫鱼背等奇景,以及探海松、舞松等奇松。峰壁巨岩上,镌有“天上玉屏”、“登峰造极”等题刻。

  登峰远眺,云山相接;俯视群山,千峰竞秀,巧石献奇。若烟云乍起,披霞驭风,如入仙境。

  如云成铺海,风帆点点,蔚为大观。
  其中,鲤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唐代诗僧岛云初登天都,留下诗篇《登天都峰》:
                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
                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底。
                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
                欲下前峰暝,岩间宿锦鸡。
                            ——唐. 岛云

123456789101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745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