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鹿柴 江上渔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 返(f3n)景 复(f))照 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f6ng) 芙(f*)蓉(r$ng)刘长卿(q9ng)
日暮(m)) 贫(p0n)穷 犬吠(f8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 究 活 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 返(f3n)景 复(f))照 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f6ng) 芙(f*)蓉(r$ng)刘长卿(q9ng)
日暮(m)) 贫(p0n)穷 犬吠(f8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 究 活 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 返(f3n)景 复(f))照 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f6ng) 芙(f*)蓉(r$ng)刘长卿(q9ng)
日暮(m)) 贫(p0n)穷 犬吠(f8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 究 活 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7257.html
-
【星辰《大海的歌》!】《大海的歌》练习设计详细阅读
【应知应会】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懂句子;学习作者怎么观察的。 【重点难点例析】 重点是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
一次成功的实验作文400字|一次成功的实验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词,积累富有感染力的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育家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体会“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的含义。 3、朗读课文,能把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文的情景和关键词句,弄清教育家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体会“...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218 《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解题,激趣导入。 1、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来我们一起来欣赏。 2、 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播放课件。 3、 这首歌你们听过么?这是一首歌唱大海的歌。在同学们的印象...
-
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_小学语文国标版第六册《25 争论的故事》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一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 能有条理、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4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二 教学重难点:能有条理、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三 教学准备:搜集《笑林广记》中的一则故...
-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视频_《语文园地一》教学建议和重点难点详细阅读
1、“口语交际”注重讲评,比比谁观察得细致、讲得清楚;谁讲得动人、给人流下深刻印象。 2、“ 习作 ”要先突出要求,再结合“口语交际”和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学写。 3、“ 我的发现 ”是关于反义词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相反的两个字合起来所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 4、“宽带网”可以结合习作进行。重...
-
【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材分析《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第二到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mdas...
-
能辨颜色的手课文原文|能辨颜色的手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会写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4、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
-
读《诚实与信任》有感|《诚实与信任》的备课要点详细阅读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7 本课讲述的是“我”(一个中国人、还没搞清楚是谁),在国外弄碎了别人的反光镜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教好这篇课文,我...
-
《北大荒的秋天》答案_《北大荒的秋天》教后记详细阅读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9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的是一幅独具魅力、令人心醉的北大荒秋景图。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一检查,就发现学生们的预习作业完成得很马虎,于是我把时间都花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上了,我想“磨刀一定不误砍柴工的”!...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详细阅读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 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教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