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优秀教学设计】“认识分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2020-05-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 两张长方形纸 彩笔 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 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 (如果知道,问:1/2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请打开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会自主寻求答案。教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 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还有什么疑问吗?考考大家。 ①像“1/2”这样的数,为什么叫分数? ②半块蛋糕为什么会用“1/2”这个符号来表示? (学生感到困难,播放分蛋糕的课件,指出:“—”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1份。) 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符号感。 结合分蛋糕,指名说“1/2”的含义,同位互说。 2.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学生操作。 张贴不同折法的作品,让其分别说出“1/2”的含义。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1/2”? 评:把视角引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1/2”。 4.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吧?请打开课本99页,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电脑对答案,的两题指名说思考过程,后两题同桌互说。 5.做“想想做做”第2题。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诉老师,你选第几幅图。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吗? 评:增加情趣,显现教法灵活。 三、比较大小 分数是不是和整数一样,也存在大小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三张圆形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圆形纸片的大小怎样? ①学生折“1/2”,涂色。 ②学生折“1/4”,涂色。 ③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张贴一个学生的涂色纸片。问: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板书:1/2>1/4。还可以怎样说?(1/4<1/2) ④学生用第三张圆纸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张贴一生的涂色纸片。 ⑤用“1/8”与前面两个分数分别比较。板书:1/2>1/8,1/4>1/8。 ⑥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把圆纸片看作大西瓜,平均分给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评: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①做99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张纸条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张纸条涂色部分占整体的1/6? (有的静止地看第3张纸条数出1/6,有的联系第2张纸条推出:1/6。)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联系? 评:结合纸条图,把新学的分数纳入已有的数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数感。 12 四、巩固深化 我们做一个游戏: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与同组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在小组长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一幅作品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你要表示的分数。 集体评价。指名说出其中分数的含义。 评:折何分数,学生自主;比较大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学生自主。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评: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开启下节课的所学,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shuxuejiaoan/8416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