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2020-03-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陇西小学南校区开始了为期四周的“学思课堂”研讨课活动。我有幸作为此次活动的第一位授课教师上了一节除法的验算研讨课。“学思课堂”,教学模式用四字概括即“导、学、思、评”;“我以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验算》从预习导学、展示质疑、互动引导、梳理提升、检测评价”五个方面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在预习导学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从例4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文本)(2)想:例4讲了一件什么事?他们是怎样解决的?蓝笔记本和红笔记本各能买几本?请列式计算。 (3)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第二个环节展示质疑:首先1、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师质疑:怎样验算100÷5=20?怎么验算100÷7呢?验算100÷7为什么还要加上“2”呢?然后是互动引导:学生小组活动,研究这个问题。师进小组了解学生的讨论及交流情况,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准确完整。接下来是梳理提升: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总结验算的方法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最后进行检测评价:1.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再出示三组练习题学生练习,2.师根据做题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课后我对照“导、学、思、评”几个方面做了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是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对于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我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往往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由于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所以除法的验算相应地也有两种情况。本课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第二段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而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除法验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看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用100元买5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买7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学生算出得数后,我接着以“你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验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但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声浪将我推向了又一个兴奋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个别学生能进行口头检验,但用竖式进行验算很不够理解,对验算的意义和方法还不明确,总忘了加上余数,虽然商乘除数的结果非常明显与被除数不一致,但他们也认为自己进行了验算,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务的进行除法的验算。我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最后,我加以规范即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课上到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互动时的那份碰撞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并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持和支援。  12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练习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shuxuejiaoan/8312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