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负荆请罪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1234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1] [2]  下一页

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负荆请罪》,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编辑对联,评述人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不仅有精彩的对联,更有精彩的对话。

  片断一:交流描写蔺相如的对联
  生:“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对待秦王,寸步不让,而对廉颇,一让再让,蔺相如知道这样做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所以我这副对联的横批是“一心为国”。
  生:我写的下联和朱莹一样,但上联是“机智果断就赵王”,横批是“胆气大胸怀广”。
  生:我写的与他们差不多,上联是“针锋相对与秦王斗,宽容大度把廉颇让”,横批“忠心为国”。
  师:有韵味,读起来感觉不同。
  生:我写的是:“秦王侵犯仗势欺人,相如迎战寸步不让”,横批“针锋相对”。
  生:“完璧归赵封大夫,渑池之会升上卿”。横批“汗马功劳”。我这副对联概括了蔺相如的功绩。
  生:王亚的这副对联非常好,既点明了事实又交代了蔺相如封官的原因,尤其是“封”和生用的非常恰当。不过,横批用“步步高升”是否也可以?
  师:王亚写得好,你评的妙。好,就这样有什么说什么。
  生:我写的是“寸步不让对付秦王,温文尔雅说服韩勃”,横批“智勇双全”。对付强大的秦王他寸步不让是勇者,对待门客他和蔼谦虚是智者。
  师:对联不错,说明更精彩!
  生:我的对联比他们的精彩,概括了蔺相如的高尚品质,是这样的:“心系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横批“宽广胸怀”。你们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都讲了蔺相如为了国家,不顾生死名利。而且,我对得工整:“心系”对“不计”,“国家”对“个人”,“利益”对“得失”。1234
  师:确实不错。
  生:我只写了上联,下联没想好,请大家帮我对一对。上联是“渑池会以死护国面”。
  师:大家想想,帮帮他。
  生:我来对。下联可以对“小巷遇以心感将军”。
  生:不行,姜海明的上联有个“以”,下联又对个“以”不恰当,而且“将军”与“国面”不对。
  生:“小巷遇凭心感将军”。
  生:我对的是“小巷遇凭德感将心”。
  师:“国面”对“将心”可以,“感”字不顺。
  生:“小巷遇凭德动将心”。
  生:“小巷遇凭德换将心”。
  生:“赢将心”怎么样?
  师:到底哪个更妥呢?
  生:我感到“换”更好,既有感到的意思,又与上联的“护”更对称。
  ……

  片断二:交流描写廉颇的对联
  生:我写的是“心怀不服骂相国,得知事由负荆条”,横批“可叹可敬”。廉颇心胸如此狭窄,公开骂蔺相如,实在可叹;知道事情真相后,堂堂大将军居然会背着荆条跪着请罪,这种知错就改的品质真是可敬!
  师:横批绝了。
  生:我感觉“负荆条”不大好,我是这样写的:“心存妒忌欺相如,待知此事夸上卿。”一欺一夸,判若两人。
  生:我给廉颇写的是“老迈昏庸小巷相遇向前冲,翻然悔悟相府门前跪请罪”,横批“勇气可佳”。
  师:嗬!这副对联最长,大家评一评。
  生:我觉得“相府门前”改成“相府再见”与上联的“小巷相遇”才对,“向前冲”和“跪请罪”不是太相对,但我又想不好。
  生:横批“勇气可佳”不妥,只能说明下联。我认为可改成“痛改前非”。
  师:提醒得对。
  另外,还有一些不错的对联:
    出生入死做前卒
    屡立战功封大将
    横批:英勇善战
    争名夺利心不甘
    处处侮辱挑事端
    横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服气顶撞车轿
    顿省悟负荆请罪
    横批:知错就改
    本领高强屡立战功人人夸
    心胸狭窄争名夺利个个骂
    横批:可惜,实在可惜

  片断三:评议描写蔺相如、廉颇两人的对联
  我先让学生将描写两人的对联写在黑板上:
      相如有功升上卿
      廉颇不服闹矛盾
    横批:将相不和
      为了赵国不计较
      听人提醒来请罪
    横批:文武和好
      痛痛快快饮酒
      亲亲密密交谈
    横批:友好交往
      廉颇不让相如
      相如宽待廉颇
    横批:天壤之别
      文有相如斗秦王
      武有廉颇保赵王
    横批:齐心协力
  师:请同学们评价评价。
  生:“痛痛快快饮酒,亲亲密密交谈”这副对联好,很好懂,如果横批改为“心心相印”更好。
  生:“廉颇不让相如,相如宽待廉颇”人名重复,是不是将下联改为“上卿宽待将军”?
  生:我觉得不改好,一改读起来不顺口。
  生:原来的对联象个顺口溜,还是改了好。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不过,这是对联,而且是高级对联,它叫“回文对”,读起来非常有韵味,大家再读读体会体会。(生读)感谢李平,帮大家又长了见识。
  生:“文有相如斗秦王,武有廉颇保赵王”对联中两个“王”,读起来不顺,我建议将“赵王”改成“赵国”。1234
  生:“秦王”对“赵国”,不行!不行!
  生:“秦王”对“赵王”也不好啊!
  生:我觉得可以把“赵王”改成“赵主”,你们看怎样?
  师:太棒了!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文有相如斗秦王,武有廉颇保赵主”。
  师:同学们,我突然发现这副对联还有一个妙处。(生读了仍不解)想想我们曾学过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诗句,推敲推敲。
  生:噢,对了,相如斗秦王也是保赵主,廉颇保赵主也是斗秦王,横批“齐心协力”真是恰当。
  师:看来我们的水平真的提高了。

  读着一副副精彩绝妙的对联,看着一张张因成功而兴奋的笑脸,我不禁思索这课堂的亮点:
  首先是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实践活动将理解、积累、运用巧妙的整合在一起。要想编好对联必须深入地读课文,揣摩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其间,咬文嚼字,思辩推敲,学生大大锤炼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唇枪舌战”、“宽容大度”、“深明大意”、“负荆请罪”等等词语推敲选用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不仅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更培育了智慧,使学生感受了对联的魄力,提高了文化品味。
  其次是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详读什么,选读什么,品味什么,个体决定。默读,朗读,浏览……读书方式,不加限制。思维方式,开放自由:多角度评述蔺相如、廉颇,可以总体概括,可以细节描绘,可褒扬可贬抑。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交互主题关系,谁都可以认同,谁都可以提出异议,自由评定,思维飞扬,呈现出价值的多元化。这一切造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浓浓氛围。

上一页  [1] [2]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91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