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6-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课堂教学实录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479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