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的意思】探究•互动•自主——《大禹治水》课堂实录与评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2019-01-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奉献”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奉献精神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
课文虽然只有短短四百来字,但由于语言极其简练,并善于选取几个典型细节和有代表性的数字,把上古时代发生的一件大事、父子两代人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把人物的奉献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因此,阅读的本质就是思考,而思考源自疑问,有疑才会有思。
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的设计主要以“质疑——解疑”主线,通过对课题的质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梳理出学习课文的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质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伟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课题和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3、使学生明白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神话故事,题目是《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练习,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禹”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既然是神话故事,那课文中提到的神奇的人物和事物都有哪些?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勾画出他们的名字并记在心中,想想他们“神”在何处。(生自由读书,思考,勾画)。
师:谁来说说课文中提到的神的名字?
生:课文中讲到的神奇的人物和事物有鲧、天帝、火神、禹、息壤。
师:(课件出示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这些神奇的名字。(生齐读)。
鲧、禹、天帝、火神、息壤
师:谁来说说他们“神”在何处?
生:鲧可以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洪水,我觉得很神。
生:息壤这种土能自生自长,永远也用不完,也很神。
师:这些神奇的人物和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来简单说说?
生:(略)
【点评:上课伊始,胡老师抓住文体特点提出初读要求,学生在阅读、勾画的过程中,很快就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为下面环节学生的质疑活动作了铺垫。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没有过多的铺排,似乎显得平淡了些,但是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好奇心,真可谓是自然而然,不露痕迹。】
二、质疑课题,聚焦问题。
师:你们读书很用心,初步体会到了这个故事的神奇。请大家再读题目。(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原因。
生:他治水成功没有?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结果。
生: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经过。
生:他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师:你关注的是大禹怎样克服困难的,也算是事情的经过。
生:课文中都是说的“禹”,题目为什么要叫他“大禹”?
师:你注意了同一个人物在题目和课文中的称呼的不同,很会思考哟,厉害!你其实想问的问题是:大禹的“大”大在何处?是吗?123456
生:……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选择板书问题的关键词)
师:(指着黑板上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真会思考,根据题目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再想想,哪些问题可以作为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问题?
生: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样治水的?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生:大禹的“大”大在何处?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师:很好。那就把你们自己提出的这四个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生齐读)。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点评::质疑问难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方法。抓住课题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一种基本的常见的途径。胡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归并问题,从而聚焦了学习本课的四个重点问题,揭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逐渐学会了怎样提问,而且学会了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层层探究,多元释疑。
(一)探究问题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读懂这些问题。(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治水的原因?
生:第一、二自然段写了大禹治水的原因。
师:大禹治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这是由于自然灾害的暴发,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所以大禹要治水。请跟老师的提示读这一自然段。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生: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生:倒塌了),牲畜(生:被冲走了),庄稼(生:也被冲毁了),人们(生:只好四处逃荒)。
师:你们在电视、电影中看到过洪水泛滥成灾的场面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人们都无家可归。
生:我还听到有人喊救命,洪水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
生:……
师:所以有洪水猛兽的说法。你们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
生: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你多么希望这洪水变得温柔一些啊!谁再来读一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传说,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得很悲惨。我们再来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洪水的可怕,读出你的同情和担心。(生齐读)
师: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大禹要治水呢?
生:因为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临终时嘱托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师:从一、二两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大禹治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123456
【点评::胡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影视剧中看到过的洪水泛滥成灾的场面,引发想象,激起共鸣,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危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探究问题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理洪水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一读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生小声读书、勾画)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课件出示此句,学生齐读)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轻声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你发现了哪几个很重要的词?拿起笔来,在词语下面做个记号。(生看书,边读边画。)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找得又快又好。现在,谁友来告诉大家,你找到哪几个重要的词?
生:第一个是“开凿”,第二个是“挖通”,还有一个是“垒起”。
师:真善于读书!有补充吗?
生:我补充一个“引到”。
师:真好!你们真善于抓住重点词来学习。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还有哪些疑问吗?(生思考)
生:禹垒起堤坝,那不是反而把洪水挡住了吗?
师:是吗?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禹垒起堤坝,是为了不让洪水四处乱流,他要让洪水朝着一定的方向流到大海。
生:禹刚好只挖了九条河吗?
师:古代的数字“三、九”都不是确定的数量,是用来代表很多的意思。
生:“龙门”是什么地方?是“鲤鱼跳龙门”中那个龙门吗?
师:这个问题可以课后去查一查。
生: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请问父亲的做法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改变?
师:问得好!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那父亲的做法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句子来回答。(生读书、思考)
师:禹的父亲鲧是怎样治水的?
生: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师:(课件出示此句)比较一下,禹和鲧的治水方法有什么不同?
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生:鲧是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而禹则是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治水方法,可以怎么说?用二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呢?
生:用一个字,那就是堵和引。
生:用两个字,可以用堵塞和引到。
师:与“堵塞”相反的词语还有疏导、疏通等。
生:还可以用三个字,堵洪水、引洪水。
生:用四个字也可以,堵塞洪水、引到大海。
师:(课件出示治水方法,对比引读,积累词语)
鲧:堵堵塞堵洪水堵塞洪水
禹:引引到引导疏导疏通引洪水引到大海
师:禹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变堵塞洪水为引水入海。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禹的聪明才智。(板书:引水入海、智慧)123456
【点评::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胡老师巧妙地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意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紧扣住重点词句,从整体上明白大禹的治水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抓住关键句子定向质疑,再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大禹的智慧。】
师:要想成功制服洪水,除了要有智慧,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请大家再读三、四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禹在治水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地方,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人感动。
生:禹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使我很感动。
师:(课件出示原句和对比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
生:我从“才”字体会到禹为了治水,顾不上结婚,很晚才结婚。
师:是的,古代的人们一般在十五岁左右就结婚了,禹三十岁结婚,在当时是很晚的了。
生:我从“仅仅、就”这两个词体会到,禹很晚才结婚,按理说他应该在家多住几天,可为了快点治好洪水,顾不上和新婚的妻子团聚,使人敬佩。
师:这就叫“舍小家为大家”。还有哪个地方打动了你的心?
生: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很令人感动。
师:(课件出示,补充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两眼含着泪花,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见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热泪盈眶,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儿子也已经十多岁了。他心里一酸,让儿子告诉奶奶,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然后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这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啊,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吗?(生:不是)是他远在他乡,没机会回家吗?(生:不是,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看,他下定的是什么决心?
生:不治好洪水,就绝不回家门。
师:为了使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板书:无私)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这一段。(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继续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从这里,我体会到禹为了治水吃了许多苦头,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师:为了治水,禹常常是风餐露宿,早出晚归。
生: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拐杖走路。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禹为了治水,连自己的身体都顾不上。
师:这么大的工程,在漫长的十年中,禹吃的苦远远不止这些。你们想一想:他可能还吃了哪些苦?123456
生:……
师:为了治水,不知他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心血啊,不知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生齐读,师板书:历经千辛万苦、无畏)
【点评::胡老师继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重点抓住“才、仅仅、就”等词语,品词析句,链接资源,展开想象,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禹的无私与无畏。】
(三)探究问题3——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师:治水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齐读最后自然段。(课件出示,生齐读)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与第一段对比思考,你能想象洪水退后“欣欣向荣”的景象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村庄、房屋、田野是怎样的景象?人们呢?请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生练笔后交流)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庄里,人们又修起了漂亮的房屋,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你看,草地上,小草绿油油的,还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地里长满了庄稼,人们快乐地劳动着。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校园里,一群孩子正在做游戏,不时传出一阵欢声笑语;田野里,大人们在辛勤地劳动着;树林里,不时传出一阵阵鸟儿唱歌的声音。
生:……
师:面对今天这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这安居乐业的幸福场面,我们不要忘记,是大禹制服了洪水,让大地重焕生机,让人间充满朝气。他不愧是我们尊重和爱戴的英雄。让我们亲切地呼喊英雄的名字,牢记英雄的事迹。
生:(齐呼喊、齐读)大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师:请同学们看,谁会把这句话说完整?(课件出示)
因为大禹,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不顾自己,为民造福,为大家治水,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心里只想着帮助别人,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为了治水,吃了很多苦,终于治好了洪水,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
【点评::在这一环节,词句训练进一步得到了落实。通过与课文开头的对比,胡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练笔,训练用关联词说话,使学生既了解事情的结果,也初步感受到禹的伟大。】
(四)探究问题4——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根据课题提出了四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课文中都说的是“禹”,为什么题目中要说是大禹呢?你认为他“大”在何处?请大家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生讨论片刻后回答)
生:题目中的“大”是指伟大,伟大的禹,伟大的英雄。
生:题目中的“大”是指高大,是说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师:(指着板书)如果请你在这些词语中加上一个“大”字,你会怎么加?
生:大智慧。
生:大公无私。
师:很不错,其实还可以这样说:大无畏、大智大勇,或者这样说:大爱、大爱无疆。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话。(生齐读最后自然段)123456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你认为鲧奉献了什么?大禹又奉献了什么?
生:鲧奉献的是生命。
师:也就是说,大禹能治水成功,其中也有鲧的一份功劳。
生:大禹奉献的是智慧,还奉献了自己的爱心,对老百姓的爱心。
师:是的,因为无私奉献,为民造福,因为舍小家为大家,所以才被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才流传了千百年,而今已家喻户晓。(课件出示大禹的塑像及禹祠、禹陵、禹庙图,生看图片)。
师:有两句名言正好表达了我们此时此刻的感情(课件出示两句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两遍)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点评:这一环节的教法很精妙。胡老师结合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大”字的情味感和意蕴感,将课文的人文性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中,自然地凸显出文章的主题。再加上大禹塑像的出示,名言的恰当运用,大禹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立体鲜活地树立了起来,情感得到升华。】
四、回归整体,开放存疑。
师:现在回顾一下我们开始提出的四个问题,看这些问题是否都解决了?(课件出示四个问题)
生:解决了。
生:我还有问题不明白。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还有那些感人的故事?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不叫“鲧禹治水”?
生:天帝为什么不自己处死鲧,而要火神去处死鲧?
生:课外书讲的大禹治水的,为什么有些与课文中讲的内容不一样?
生:……
师:你看,这节课我们虽然解决了一些重点问题,但现在大家又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读书就要这样,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一般人得不到的认识。相信同学们在课后会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弄懂这些的问题的,有信心吗?
生:有。
师: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你们课后也可以读一读这些故事。(下课)
【点评:胡老师引导学生紧扣课始提出的问题,在回归整体的同时,再次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凸显了教学的开放。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引水入海历经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智慧、大无畏、大公无私)


探究•互动•自主——《大禹治水》课堂实录与评析来自。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ernianjiyuwenjiaoan/69830.html

  • [《窗前的气球》代表什么]《窗前的气球》学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1、认识“科、亚”等7个字。会写“户、亚”等8个生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3、懂得珍惜友谊。二、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三、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融入到课文中去。四、...

    发布于:2019-02-09

    详细阅读
  • 二年级语文下册同音字选择及答案|二年级语文下册同音字复习(人教版)

    同音字脱(    )托(    )冻(    )动(    )溪(    )西(    )夕(    )稀(    )解(    )姐(    )冈(    )刚(    )未(    )卫(    )为(    )店(    )电(    )枯(    )需(    )须(    )冒(    )...

    发布于:2019-02-09

    详细阅读
  • 【松鼠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课时】《问银河》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银河,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一些有关银河的知识。会认9个字,会写6个生字。3、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课文。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5、完成《语文天地》练习4、6。培养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并学唱歌曲。教学重点:1、会认9个字,...

    发布于:2019-02-09

    详细阅读
  • 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北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知道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⑵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要词语。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⑷通过网络知识的扩充,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2、动作技能目标: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布于:2019-02-09

    详细阅读
  • [《学棋》教学反思]《学棋》教学设计--yglsh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学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学棋》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

    发布于:2019-02-09

    详细阅读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_《古诗两首》教学建议(人教版二下第18课)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 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 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生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

    发布于:2019-02-09

    详细阅读
  • 一二年级英语口语交际教案|二年级上册语言交际教案

    小学语言交际课教学设计第三册一、自我介绍1、我的样子2、我的爱好3、我的同学二、提问与采访4、问讯5、请教6、了解性采访三、答题与对话7、问讯简答8、围绕字的答题9、了解性被访四、信息交流10、简讯11、采访交流12、谁最好五、接待与探望13、祝贺14、客人来访六、讨论与演讲15、大组讨论16、...

    发布于:2019-02-09

    详细阅读
  •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意图|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

    一、复习:1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齐读课题。2 张老师想先看看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这些词你会读吗?(请红色同学来读)【出示词语】3 读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生字中呀,张老师发现有两个字的笔顺特别容易写错。【出示芳,或】你会吗?原来规范的笔顺能让我们把字写得更美观。用手指,自己在桌子上写一...

    发布于:2019-02-09

    详细阅读
  • 22×5的歌声_22、歌声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触、绝、隐、罩、副、妇、抹、脆、聚、增、添”十个生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并记忆“绝、妇、抹、增、添”。正确朗读“触礁”“增添”等词语,理解“筋疲力尽”“绝望”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

    发布于:2019-02-09

    详细阅读
  • 【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水乡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人民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分节读课文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美过度:假如说昨天我们是听了导游介绍了水乡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要...

    发布于:2019-02-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