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18-05-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 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重点难点: 1.  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2.  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课前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呈 性。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呈  或   性。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呈  性。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  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  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  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 4、  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老师示范折一折,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再展开。 说明:中间的一条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请学生指出它的端点。 (2)学生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 (3)学生折一条比它短的线段。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练习设计:判断: 1.  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 2.  直线和线段都可以量出长度。 3.  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二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 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整厘米数)

 123

重点难点: 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  挂图,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短之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和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 请大家猜一猜:要量、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 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了刻度尺。 二、探索新知 1.学习量物体的长度 ⑴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例题“量一量”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这个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 ②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 ⑵演示,直观感知 ⑶操作、亲自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几厘米) 学生量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⑴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例题“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先让学生认识观察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的地方。 ⑵演示,直观感知 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⑶操作、亲自体验 让学生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指出:今后遇到量线段或者物体的边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 四、全课总结板书设计:  学画、量线段练习设计:     一、量一量     1.量一量你的笔盒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2.量一量你的一支铅笔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3.量一量你数学练习本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二、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二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5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兆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重点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课前准备: 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2、  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 1、  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2、  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认识厘米练习设计: 1.  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  )做单位。 2.  知道物品的长短,可以用(  )来量。教后记:123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 课时,本课第4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重点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课前准备: 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自己填写。 3、  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  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  完成“想想做做”5。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板书设计:  认识米练习设计:     1.(  )是比厘米大的单位。     2.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  )做单位。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400厘米=(  )米     9米=(  )厘米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 课时,本课第5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 量物体课前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  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  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板书设计:  量一量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ernianjishuxuejiaoan/6243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