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人教版|千克和克(人教新课标二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18-05-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程序性知识: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  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  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 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教学意图: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克”。 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12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在称两包盐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两包盐可以用不同单位表示,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动五:对比辨析。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了三个问题:1.填单位。2.找朋友。3.估一估,称一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教学设计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     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     试一试,导出课题。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 (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试一试,学用弹簧秤。 3.称一称,用弹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 5.估一估,巩固应用。 (1)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议一议。小鸟重多少?­——导入“克”。(板书:克,g) 2.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3.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4.估一估,认一认,积累更多经验。 (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 (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2.找朋友。回形针    西瓜     数学书     小朋友     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 3.填一填。  书包桌上物品(     )体重你喜欢的东西(         )估一估    称一称     活动六:谈谈收获,课外延伸。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ernianjishuxuejiaoan/6238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