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运动会》重点和难点】二年级上期数学教案《运动会》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18-03-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运动会”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熟练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根据情境图发现有用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和实际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不断体会学习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运动会”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利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且已经初步具备在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因此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了“设计小小运动会”这一校园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通过设计比赛、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到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博兴县兴福镇中心小学属于镇级小学,与本镇其他小学相比较,教学设施较先进,做到了微机终端进教室。一年级开设微机课,二年级部分学生能够上网查阅资料。学校阅览室全天开放,学生可随时借阅、查询资料。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是来我镇打工农民的孩子,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多数为初中水平,家庭教育状况不是很理想。学生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包括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询等)。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并且已经初步具备在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在校园里,你们最喜欢参加什么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说一说。)
  活动一:小小运动会。
  师:今天,我们班举行“小小运动会”,设有赛跑、跳远、拔河三个项目,你喜欢哪个项目就坐到相应的位置。(喜欢赛跑的在左边、跳远的在中间、拔河的在右边。)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坐到相应的位置。(全班44人,赛跑的16人、跳远的8人、拔河的20人。)
  师:现在同学们都坐到了相应的位置,请同学们四个人自由结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
  师:我们的小组组建成功。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下,我们喜欢的比赛使用什么样的比赛器械、怎么开展。我们将评选出最佳设计小组。
  小组开始设计,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活动二:汇报交流。
  师:我们的设计已经完成。先请赛跑小组来汇报,其他小组作为裁判组来评价他们的设计。
  赛跑组1:喜欢赛跑的共16人,我们设计的跑道有4条,每组4人,可以跑4组。列算式为16÷4=4(组)。
  赛跑组2:我们和1组设计的一样。
  赛跑组3:我们是每组2人,分8组。列算式为16÷2=8(组)。
  赛跑组4:我们从电视中看过,跑道有8条,也就是说每组8人,可分为2组。算式为16÷8=2(组)。
  师:各小组汇报完成,请裁判组来评价一下。
  裁判人员交流了一下。
裁判代表:我们认为4组设计得最好,因为适合我们学校操场的条件。从电视上我也见过每组8人,如果比赛场地大是可行的,也是最省时间的。1234
  师:好的,我们首先祝贺4组获得最佳。赛跑完成以后我们再来一起看一下跳远比赛。哪个组先来汇报?
  跳远组2:我们每人跳1次,共跳8次,计算口诀是“一八得八”。
  跳远组1:这样不行,如果这次没有跳好怎么办?我们应该多给他们机会。我们设计的是每人跳3次,共需要跳3×8=24次。
  师:哪个组设计得好呢?请裁判组来评价一下。
  裁判组:1组设计得好,每人3次机会,不应一次定输赢。
  师:看来1组设计得好。如果告诉你一共跳了21次,每人跳3次,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吗?
  生:7人,21÷3=7(人)。
  师:真聪明!其他同学还没有算出来,你已经喊出答案。我们祝贺1组的同时,看一下最后一个项目拔河。哪个组先来?
  拔河组1:我们按男女来分,男生12人,女生8人,我们肯定赢。
  拔河组2:我们每组10人,男生、女生平均分,共分2组,10+10=20(人)。
  拔河组3:我们和2组一样。
  拔河组4:我们组是分成4个小组,20÷4=5,每组5人,通过循环比赛分胜负。
  拔河组5:我们组还没有想好让哪一组赢,哪一组男生多肯定赢。
  师:我来评价一下吧!2,3,4组的设计都非常好。1,5组认为男生多就一定胜,我看未必。拔河是个集体项目,男生多不团结的话照样不能胜,所以团结合作才是取胜的关键。
  (分项目—设计比赛—汇报交流—评比,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孩子们的回答比我预想的要好,但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没有完全投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活动三:运动会一角。
  师:看,那边多么热闹,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情境图的一部分:气球,每束5个,有4束;小卖部,矿泉水每瓶3元,汽水每瓶2元。)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试着和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生1:我看到有4束气球,每束5个,一共多少个?共4×5=20(个),所用口诀是“四五二十”。
  生2:我想买2瓶矿泉水,需要多少钱。2×3=6(元),需要6元。
  生3:我有8元,可以买几瓶汽水?8÷2=4(瓶),可以买4瓶。
  师:真棒!如果气球1元一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4:气球1元一个,一瓶矿泉水的钱可以买3个气球,3÷1=3(个)。
  生5:一瓶汽水的钱是2元,可以买2个气球,2÷1=2(个)。
  生6:2个气球的钱可以买1瓶汽水,2×1=2(元)。
  生7:3个气球的钱可以买1瓶矿泉水,3×1=3(元)。
  师:你们非常聪明,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
 (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环境、条件,创造了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应给予积极鼓励。)
  活动四:说一说、写一写。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乘除法来计算。你课前收集到哪些可以用算式或口诀解决的例子?在小组内交流。1234
  小组交流收集到的例子。
  生:我妈妈买了2公斤肉,每公斤8元,二八十六,共16元。
  生:我和姐姐买了5个硬皮本,每个3元,三五十五,共15元。
  ……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你们会写吗?可以上黑板写一个算式。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算式。)
  师:同学们写了各种各样的算式,这些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愿意说哪个就选哪一个解释一下,好吗?
  学生自由选择介绍。
  生1:我选2×8=16。一个风筝8元,2个风筝,需要2×8=16(元)。
  生2:我选20÷4=5。一个文具盒4元,20元可以买20÷4=5(个)。
  ……

  师:在我们生活中,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会随时用到算式或口诀,课下多搜集这样的例子,把它记到我们的日记本中,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
  (说一说、写一写两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亮点。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
  2.今天这节课你感到快乐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知识镶嵌于“运动会”这一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设计比赛、交流例子等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使数学教学由“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意义,真正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和活动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上课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运动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做什么?接下来,设计比赛激发了学生更大的热情,小组合作中的争论、互补处处可见,学生的回答更是多姿多彩,超出了我的预料。如:拔河比赛学生想让自己组赢而让本组男生多,针对这个问题告诉学生不仅比赛要公平更要团结。说一说、写一写让学生充分感觉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体会到只要他们用心观察,知识就在身边。
  在活动中个别学生没有参与,只是等待结果。如何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案例点评〗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运动会”,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知识。学生举例解释乘、除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虽然学生只举了一两例,但怀海特说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现在的学生接触到的世界是多彩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知识。这样,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建立意义的联系,使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充实意义。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点评人:柴娟(山东省博兴县闫坊镇中心小学)
〖编者点评〗

  1.在设计比赛的活动中,把学生分成赛跑、跳远、拔河三个项目组分别进行设计,然后小组汇报、全班评价,不仅教学时间花得多,而且每个小组只设计其中一个项目的一种方案,相当于只共同解决了一个问题,学生个体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就更少,大多数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只能当旁听者。此外,这节课为什么没有安排或者没有时间安排第45页的练习呢?“不动笔墨不读书”,学数学更是如此。回顾一下,这节课学生有多少动手的机会?这种〖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是会令人感到不安的,值得反思。1234
  2.教材中小卖部中卖的水有两种价格(每瓶2元或3元),那么“3瓶水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对学生是有挑战性的,因为它的答案不唯一。而在本设计中,把水变成矿泉水和汽水,问题的挑战性就因之而丧失了。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ernianjishuxuejiaoan/6106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