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不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二)

七年级政治教案 2017-08-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政治教案】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

知识: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理解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能用物质贡献作为唯一尺度。

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从而自觉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

教学方法:质疑、例证、讨论,读议讲练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板书、材料

导入  新课:

材料:

两弹一星和大庆油田的发现,曾被誉为是顶天立地的共和国信心之柱。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做有影响的大国,就不会有现在的国际地位。从事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研究的人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命的最好年华里,走进了与世隔绝的实验区。他们做着惊天动的事业,然而因为要严守秘密,却不能和爱人分享成功的喜悦。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地奉献着。但正是这样的奉献,使得他们的人生永远增值,他们的名字将于共和国的荣誉紧紧相连,他们生命的含义也因此被神圣地延伸。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技术的角度,这标志着人类已经能够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飞出大气层,飞向宇宙星空,在当时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动。

孙家栋:所以在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我们国家一些比较知名的学者,科学界的老前辈,比如钱学森同志,科学院的赵九章同志,他们都积极地给中央建议,我们国家也应当搞人造地球卫星。所以在他们建议的基础上,中央,当年的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就做了决定,我们国家也要开展这项工作。

研制卫星的任务,由中国科学院承担起来。1966年,科学院的卫星研制基本完成,文化大革命发生了。科学院的这支队伍被冲散,卫星研究停顿下来。1967年,由钱学森点名,正担任国防部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孙家栋,重组卫星研制队伍。

孙家栋:当年最难的时候,就是在那种环境下,比如说我们的实验室,我们科学技术的水平,我们的生产能力,我们的物质能力,产品,搞像卫星事业这种东西,确实在条件上还有很大的距离。

几乎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有一阵,司空见惯的小插头,也成了他们的“拦路虎”。和家用的插头不同的是,卫星上连接各种电缆用的插头,要求插孔多,体积小。每个插珍互相平行,不能造成短路,或者接触不良。

孙家栋:就这么简单的问题,当年我们工厂生产的时候,都很难处理。因为产品要经过反复的生产,不断地,一代一代地发展起来。而当时我们国家没制造过这样的插头,你临时现搞,由哪一个工厂来搞呢。因为这样,我印象很深地记得,我们专门到了上海工厂,请上海工厂的领导安排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傅,几位老师傅组织到一块儿,攻了几天的关,甚至用人工的办法,一点点地来做,才把这种少量的插头给做出来。

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美国航天局局长来中国访问,孙家栋领着他参观当年研制卫星的一些实验室和工厂。看完后,他问孙家栋,你领我看的这些设备厂房,都是当年的真东西吗?

孙家栋:他就感觉到你们在这样一个条件下,从当时的79年再往前推接近10年,在中国这样的工业水平情况下,你怎样能把这种产品制造出来?所以他不理解,过去没搞过,以你们这样的水平和这样的工业基础,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你们是怎么做的?

也许这个美国人永远也无法理解,像孙家栋这样的新中国科学家们,为国家,为民族,曾做出怎样的奉献。在令人难以置信的科研条件下,他们利用有限的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最终拿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射方案。

孙家栋:经过反复努力以后,才制定出了一个当时能行得通的,又能达到一定目的的方案:重量大概是173公斤,由我们当年已经研制成功的火箭,把它发射上去。而且发射之后还要能达到四个目的——第一,能上得去;第二,能看得见;第三,能抓得住;第四,能听得见。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从1967年到1970年这段时间,孙家栋经常在甘肃九泉发射基地,那个茫茫无际的隔壁荒原上,一住就是半年一年。即便回到北京,也几乎全泡在南院单位里,家里的一切全丢给爱人操持。67年12月,女儿要出世了。爱人妊娠反映非常严重。

记者又采访了孙家栋的夫人魏素萍。

魏素萍:吃了保姆给我做的面条,吃进去全都吐到墙上,崩回到我脸上全是面条。跟前没人,都是我们医院的护士照顾。后来生了姑娘,两三天以后,他也不来看。护士就说,哎,这个孙主任怎么回事,生个大胖姑娘还不来。

接到护士的电话,孙家栋下班后,倒了五趟公共汽车,到晚上九点多才赶到医院。因为太晚了,婴儿室已经不准探视,他还是没能看到刚刚出世的女儿。

魏素萍:他就到我床头看看我。然后说今晚还得回去。当晚,孙家栋只在妻子身边呆了不到半个小时,又匆匆返回南院。几天后,妻子和女儿出院,是医院的护士们帮着找了辆平板三轮车,送回家的。因为卫星研制是国家绝密,孙家栋这么忙,却没法向家人说明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魏素萍:那时候,就是电话是在这儿,那地方是门,这茶几到那还有一段距离。他拽着电话线,要一来电话,就得把门关上。就只有一个门,没有窗户,把门一踢上,我什么也听不见。所以后来有一次我就火了,我就说你拿我当特务防着我啊。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然而当看到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时,当听到《东方红》那熟悉的乐曲时,所有的委屈都抛在脑后,所有的奉献都是值得的,留在心的,是自豪,是骄傲,为祖国,也为这些无私奉献的人们。

魏素萍:看了都掉眼泪了,觉得这几年他们也挺苦,我们也挺苦。哎呀,好象另外我还有一种特别自豪的感觉,所以就有点悲喜交加似的。

卫星上天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出席印度支那人民最高会议的三方四国代表,宣告了卫星上天的消息,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至此,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圆满成功。

1986年,我国的“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因在核试验时受到强烈辐射,危在旦夕。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来到天安门广场。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10年、20年之后,人们还会记得我们吗?”

可以告慰他的是,在新中国50岁生日时,党和国家以最高的礼遇,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23位科学家授勋,这些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无私奉献的人们,历史将永远铭记在心。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思考:他们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板书)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板书)

价值是从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关系引申出来的,当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时,我们就说它是有价值的。

例如,食品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吃的需要;花卉、绘画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文学艺术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单方面是构不成价值的。那么,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也不可能从人自身得到说明,而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

从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因此人生价值也由两方面构成。请同学们看书具体由哪两部分构成。

人生价值的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为个人索取打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两方面的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板书)

(l)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板书)

提问: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需要什么?个人要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什么?

(学生回答:需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贡献等于索取,社会会是什么状况呢?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贡献小于索取呢?社会就会萎缩退化,因此,只有贡献大于索取时,社会才能存在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实,就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包括极其伟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会做出的贡献,都很难抵偿社会给予他的一切。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我们使用火,擦一根火柴是非常轻易的事,但从原始人学会利用火、保存火和钻木取火,再到发明了现代的火柴,这其间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积累则是一笔很难计算的巨大财富。

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从贡献多少去衡量,贡献越多,价值越大,雷锋、焦裕禄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崇敬和效仿,也是因为他们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板书)

刚才我们讲过,食品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吃的需要;花卉、绘画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文学艺术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当我们讲到人生价值时,最主要的也是要看个人对他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即看他为社会做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小字,了解一下农民、作家、科学家的价值是以什么做标志的?

(学生看书,回答)

让我们把这个材料进一步延续,想一想,作为学生的价值标志是什么?作为班长、科代表、宿舍长、班干部的价值又是通过什么体现和标志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3)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2页的小字材料,并结合廖永远写的一幅对联,谈谈自主的认识。

(学生看书、交流、发言)

3、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板书)

1982年7月1日,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张华,在西安市郊区为抢救因沼气中毒落入粪池的69岁的老农,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此事一出,有人说他的牺牲表现了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有价值的;有人却认为,大学生救老农,是“金子”换了“石头”,不值得。这件事情虽已过去了十几年,但相信十几年后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重新讨论这个问题,会有它新的现实意义。

(组织学生议论、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俗话说“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经过我们的讨论、辩论,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已有了更深入的、更进一步的认识。首先应明确:

(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两种形式(板书)

物质方面的贡献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它容易被人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方面的贡献则容易被人忽视,因为不容易被人看见,更主要的是难以用数字、金钱来衡量。但精神贡献客观存在却是事实,它分为两类,一是精神生产的产品,如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教书育人等等。二是像张华救人等这样一些先进人物在做贡献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特别高尚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所以,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单要看物质贡献,还要重视精神贡献,因此,人生价值不同于商品的价值。

(2)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吗?(板书)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大学生比作“金子”,老农比作“石头”,无形中把人分成了“高贵”和“卑贱”,从现代社会的发展看,显然已是过时了的观念。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按照这个逻辑推下去,那就是90岁的人才能救80岁的人;没文化的人,才能救有文化的人;价值小的人才能救价值大的人,如果两个人彼此相差不多呢?假如我们班里某位同学掉下水,那另一位同学该不该救他呢?

大概要在救人之前开个价值评议会吧?其实,即使在现代化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抱有这种落后于时代的偏见。

(3)精神贡献对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板书)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雨中,历经磨难,有时甚至到了危亡的边缘,但却始终维系不坠,屹立在世界东方,其中重要的支柱,就是靠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关于精神产品价值的转化,我想讲这样一件历史事实

朝鲜战争前夕,欧洲德林公司打算以500万美元的价格。把“美国出兵朝鲜,中国将持何种态度?”的研究成果,卖给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该成果的结论只有7个字“中国将出兵朝鲜”,同时附有380页的资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因价格过高,没有理睬德林公司,事后,美军司令麦克阿瑟说起这件事时,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惜一架战斗机的代价”(当时,500万美元相当于一架先进战斗机的价格)。

这是一个明显的价值转化的例子,一个决策等于500万美元,以至几百亿美元,还要赔上数十万军人的生命代价。有时,精神可以转化成多大的物质价值,尤其是崇高精神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可以超越金钱和数字的有限而走向无限。

张华虽然来不及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物质财富,但他的道德行为,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却是巨大的。他的人生价值不仅在于他以一个人的牺牲换来了另一个人的生存,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崇高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后来出现的“华山抢险英雄集体”就是有力的明证。正是“一个英雄倒下去,一座丰碑立起来。”

巩固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请同学们课下运用本课学习的人生价值观点,分析下面两句名人名言:

人人应该以服务为目的,不当以夺取为目的。

——孙中山

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zhengzhijiaoan/54786.html

  • 享有生命健康权的_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

    一、学习目标1、了解法律对生命健康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要求。2、掌握自我保护生命健康的科学知识与实用技巧。3、珍爱生命,保护和促进身心健康。二、课堂预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1、 阶段是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2、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怎么做?3、社会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人生自强少年始教案】《人生自强少年始》教学设计

    课 题人生自强少年始(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版 本人教版执教者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 杨敏刚解读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协作、会话,实现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体会生活、感悟生活,学以致用。解读教材内容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第一部分“认识自我”中的“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_全面发展的小康目标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感受小康变化认识我国小康的现状。2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二、课堂预习1请说出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含义2目前三步走战略已实现了几步3我国东西部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差距明显,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小康具有怎样的特点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哪些课堂检测1到XX年...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爱背卷]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教学要求:1、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克服 “逆反”心理。2、能以实际行动孝敬 父母和长辈。3、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 方法和技 巧。4、认 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2、我爱你,中国。3、我们都...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引用的账户当前已锁定】引用 引用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引用烧焦的土豆片 的 引用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引用文静 的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关注现实,做个有心人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五年级下3月是故乡明课时练_单元教学要点

    〖本单元地位〗1.在教材中的地位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后简称《课标》)对七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在七年级,删去部分心理学概念等内容,降低了对一些概念的识记或理解要求,以淡化学科体系,减轻学生负担。而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为重点。本...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丰富多样的情绪》心理健康教育新闻稿】《丰富多样的情绪》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意图:当我们把课程理解为“知识”时,它就像圣经一样,显得那样权威,不容我们有一丝冒犯和亵渎。但当我们把课程理解为“体验”“活动”时,它又显得是那样的开放,大度和民主。所以在设计本节时没有照搬教材,而是以学生的生活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精选大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提供大量生活场景,设计了一...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第三单元英语]第三单元 待人接物须明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单元 待人接物须明理 (教案)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思品第3单元第6课第一站课题 人际交往要礼貌 市二中 彭召龙预习提示:1、什么是礼貌?2、礼貌的作用3、列举生活中的不礼貌行为。说说它的危害?教学目标:[情感、态...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思维导图_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案

    第十四课 追求高雅情趣 品味美好生活第二框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能力:分清情趣的雅俗,提高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掌握培养高雅情趣的途径。知识:掌握培养高雅情趣...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假如我是你作文]假如我是你

    一、学习目标1、体会和谐的生活需要相互学习、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2、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3、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二、预习提纲(预习课完成)1、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2、宪法对平等是怎样规定的?3、尊重他人包括哪些方面?4、对于中学生来说,...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