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_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二)

七年级生物教案 2017-01-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
  (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原因;
  (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
  (3)概述细胞分裂的意义。
  2.能力:
  (1)学习通过模型实验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体验研究生物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学习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根据证据得出结论的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设计、小组讨论、资料搜集、描述、比赛等活动,初步形成观察、设计实验、交流合作、搜集资料、表达、思维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认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关注细胞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点〗

  1.通过模型实验法研究生物学问题即“细胞为什么这么小”;
  2.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1.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中预测的提出、数据的处理和结论的获得;
  2.染色质、染色体等概念及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以英语为特色的重点中学,在硬件设施上比较完善。比如:有电子阅览室方便学生查找资料;有多媒体教室方便学生上多媒体课;另外,生物实验的条件也较完备,这为本节课的成功完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就生源来讲,我教的这几个班的学生均来自城市,家庭条件较好,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学习基础较一般。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从学生的需要和基础出发,旨在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从学生的需要和基础出发,旨在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肉眼观察树叶,小组比赛计算自身细胞的大小等小型活动,使学生对细胞的大小形成共识:细胞太小了。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细胞又是怎样保持较小体积的?引入本课。
  2.探究“细胞为什么这么小”。首先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型实验法;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按照实验法的七个步骤来逐步研究。其中对“预测的提出”即“作出假设”这一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引导:第一步,各小组根据经验讨论提出初次看法;第二步,根据兴趣小组提供的信息,各小组再次提出看法;第三步,老师进一步引导分析,并利用类比等方法,使学生第三次提出看法。这样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习“细胞是怎样保持较小体积的”。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第一段,明确: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原因在于“细胞分裂”。为学习细胞分裂过程,考虑到分裂过程涉及细胞各结构的变化,先让学生利用图片复习细胞的结构(重点是细胞核);再利用课件全程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学生观察后尝试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老师补充;紧接着鼓励学生对此质疑,自然引出:“细胞能无限制地分裂吗?”“分裂后染色体数量减半了吗?”等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利用兴趣小组在课前查阅的资料“细胞分裂与癌变”来解决;对第二个问题,利用课件逐步展示“细胞分裂过程”各期图示,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解决。最后讨论归纳细胞分裂的意义。1234
  4.巩固阶段。让学生相互提问完成。这既可以巩固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相互提问中会自觉暴露错误概念,有助于老师查漏补缺。
〖课前准备〗

  1.准备4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模型,1个4立方厘米的小球,一片树叶;
  2.准备图片“细胞结构模式图”,课件“动物细胞分裂过程”;
  3.课前安排兴趣小组同学搜集“细胞表面积大小与细胞生活的关系”“细胞分裂与癌变”等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交流与协作、搜集资料、观察比较、类比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在前面,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了细胞,并且认识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展示一片树叶)老师这儿有一片树叶,现在没准备显微镜,只允许你用肉眼观察,那你还能看清叶片里的细胞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细胞都很小。
  师:细胞到底有多小呢?你们想知道吗?
  (展示大屏幕“算一算你的细胞”)
  生:(以小组为单位比算,然后汇报结果)
  师:(学生汇报结果后,老师展示一个 4 立方厘米的小球,让学生明白一个卵细胞就只有它的百万分之一,其余细胞还更小呢。)
  师:“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不过,有的人可能会想:我身体里的这些细胞当然小啦,因为我还没长大,再过几年,我长大成人了,这些细胞不也就长大了吗?事实是否如此呢?请看一看科学家是怎样说的吧?
  生:(阅读书 50 页第一段)
  师:由这一段看来,身体大小与细胞大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大人与小孩相比,主要在于细胞数量多,而细胞体积并大不了多少。那么,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细胞又是怎样保持较小体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模型实验,探究“细胞为什么这么小”]
  师: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呢?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实验法。怎样用实验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得明确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细胞,但细胞较小,我们不容易直接去测量研究,那怎么办呢?
  (师提示:桌面上有四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模型,能否把这四个正方体当作四个细胞来研究呢?学生讨论。)
  生:由于这个问题只研究细胞的大小(与细胞的形状、 结构并无直接关系),而这四个正方体也具备大小这一特征,因而我们可以把四个正方体当作四个细胞来研究。
  师:这种不利用生物本身而采用模型代替研究的方法叫模型实验法。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这四个正方体当作四个细胞,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一想:小细胞与大细胞相比,到底有哪些好处?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小组讨论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初次看法,但看法不够完善。)
  师:(肯定和鼓励各小组的看法后)刚才,大部分小组都想到了“小的细胞更有利于形成不同形状结构的身体器官”,这就好比总体积相等的4块积木和10块积木,用10块积木可以拼成多种形状,而4块积木能拼成的形状就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涉及到了细胞与细胞间接触面大小的问题,即细胞表面积问题。那么,细胞表面积与细胞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生:(兴趣小组的同学展示资料“细胞表面积大小与细胞生活的关系”。)1234
  [细胞表面积与细胞生活的关系]
  同学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饭量会增加,可见,随着人的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会增加。其实,细胞长大同样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而细胞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在相同体积下,表面积越大,吸收的营养物质就越多;表面积越小,吸收的营养物质就越少。
  (学生阅读后,各小组再次汇报自己的看法,但看法还不够完善。)
  师:(引导学生分析)由这则资料可见:“细胞表面积”与“物质交换”有关。不过比较“表面积大小”的前提是在“相同体积”下去比较的,而这里的小细胞与大细胞的体积不相同,那怎样比较它们各自所占的表面积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忆数学上解决路程问题时,是怎样比较甲乙两人走路快慢的?)
  生:通过求“路程/时间=速度”来解决的,即比较甲乙两人在相等的时间内如1小时内所走的路程。因此,我们利用“细胞表面积”除以“细胞体积”即s/v值,就可以比较小细胞与大细胞各自所占的表面积大小了。
  (在老师引导分析的基础上,学生第三次提出看法。这一次看法比较完善。)
  师: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小的细胞,其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物质交换(即小s/v>大s/v)。这就是我们对“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的假设。假设对不对,还得靠实验来验证。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讨论:如何利用这四个细胞模型来证明“小的细胞,其表面积相对较大”呢?如何记录和处理本实验的数据呢?
  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方案)先分别测量各个细胞模型的表面积和体积,再计算各个细胞模型的s/v值。并将以上数据用表格记录(如书51页的表格)。
  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小的细胞,其表面积相对较大。)
  [问题过渡]
  师:小的细胞,其表面积相对大一些,为什么就有利于物质交换呢?要证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通过另外的实验来证明。但因为时间关系,教材第52页的实验我们就留给兴趣小组课后完成。那么,细胞又是怎样保持较小体积的呢?
  [观察比较,分析“细胞是怎样保持较小体积的”,即“细胞分裂”]
  生:(阅读53页第一段)
  师:由这一段来看,细胞虽然能生长,但是不能无限制生长,长到一定大小时,有些细胞就会进行细胞分裂。通过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成了两个相似且体积相对减小的细胞,所以,细胞分裂不仅可以使细胞数量增多,同时也使细胞保持较小的体积。
  师:细胞分裂是怎样进行的呢?由于细胞分裂过程中涉及细胞结构的变化,所以在学习细胞分裂过程前,我们有必要回忆一下细胞的结构。
  (大屏幕展示“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复习细胞的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的结构,并指出:每一物种,其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数都是恒定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遗传物质。这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回忆细胞结构后,利用课件全程演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
  生:(一边观察一边从书上53页第2段搜集信息。)
  师:谁来描述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分裂的大体过程呢?
  (学生描述,师补充。)
  师:对于细胞分裂过程,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细胞会不会无限制分裂呢?1234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兴趣小组同学能解决吗?
  生:(兴趣小组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细胞分裂与癌变”)
  师:由此可见,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是有序的,次数是有限的,只有癌细胞分裂时才失去控制。如何治癌防癌是一个世人关注的难题,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以后能在此领域有所建树。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一个细胞分裂一次形成了两个细胞,其中的细胞核也由一个变成了两个。那么,分裂后的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数量是不是比原来少了一半了呢?
  师:(利用课件逐步展示“细胞分裂过程”各期图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分裂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情况,并指出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生:(通过观察比较,一致认为: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
  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事实上,染色体在细胞开始分裂时进行了一次复制,在细胞分裂结束时又平均分配进入两个新细胞核里面,所以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这就保证了新细胞与原来细胞具有相同数量的遗传物质。
  师:细胞分裂对于生物体有何意义呢?
  生:(小组讨论细胞分裂的意义并汇报)
  [归纳总结,作业巩固]
  (在学生之间通过相互提问总结本课,同时还可以把书55页的1~3题融入提问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倡导探究式学习。
  比如在解决“细胞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时,我并不是直接把结果告诉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选择解决的方法――模型实验法,然后才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问题的结果。
  2.面向全体学生,设置的问题有梯度。
  比如在探究“细胞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时,七年级学生对如何作出合理的假设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采用了梯度式的三个步骤来引导。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
  3.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突破难点。
  比如在学习“细胞分裂的过程”时,我安排了图片“细胞结构模式图”、课前的资料搜集、课件“细胞分裂过程”等活动,这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也把微观的内容转化为直观可见的现象,学生易于理解。
  4.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本节内容在一课时完成,时间显得较紧,故学生讨论还不够充分。
  2.七年级学生在理解“染色体数在细胞分裂前后保持不变”这一知识点时有一定难度,讲述时还应该把难度再降低一点。
〖教学点评〗

  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理念。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按照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收集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程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以后“细胞分裂”的教学中,教师也能很好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参与讨论,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shengwujiaoan/47809.html

  •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教案_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人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2.举例说出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3.举例说明青春期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青春期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2.通过对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情况的调查资料的学习,培养学习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人体概述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总结,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技能目标:1.亲自动手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般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情感目标...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土壤里的小动物图画|《土壤里的小动物》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本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包括蚯蚓的形态特征和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题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1) 概述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呼吸思维导图]《人体的呼吸》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思维导图_课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1、 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3、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学习过程:一、 情境引入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课时知识点]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思维导图]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消化教学目标: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_第六章第一节一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章的重点之一。骨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运动,而骨的支撑作用是其运动功能的基础。而骨的支撑功能是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有关。针对这些知识点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使其认识骨的生理特性——硬而不脆与骨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探究...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叫做什么|第四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食物 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会画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