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预防传染病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教案 2017-01-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2节 预防传染病
一、 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传染病及其特点、认识病原体。
(2)以某种传染病为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教育。
(2)通过让学生认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 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与这本书的其它章节没有太密切的联系,但是通过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知道该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流行,使学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为第三节人体免疫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认识几种传染病。教参要求用两个课时讲完,但考虑到初中生物的课时不够,所以我选择一个课时完成。本节的重点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扫除几个概念障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而三个概念又和病原体这个概念紧密相关。由于时间所限,我用一些病原体的图片代替观察蛔虫卵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是病原体。本节的难点是病原体的认识。
(三) 教学对象
1、 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自身曾经经历过或知道身边的人曾经患过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结膜炎等,了解这些疾病可传染,并对其传播途径有一些感性认识。另外,在经历了“非典”后,学生对传染病已经相当重视,也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如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 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比较容易掌握,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比较感兴趣,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理性方面的知识.
3、 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九十年代的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喜欢表达自己,不盲目相信老师,而对社会上出现的现象很关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进来,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带入课堂,在课堂中解决,从中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书本的知识.
(四) 教学策略
1、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观看并分析视频、小品表演,分组讨论,小组间质疑、交流等多种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只以点拨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本教学设计的另一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将课堂知识带入生活,将生活中问题交给学生去分析解决。如本课时引入“艾滋病”的相关内容,即是这个目的。
2、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相结合,来达到教学目的.
3 、多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我不想说我是鸡》引入传染病的概念,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用《爱的奉献》这首歌结束这节课,使气氛温馨快乐.
4、 教学流程
 
[1]、引入
师: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得过流行性感冒,那么当我们患流行性感冒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难受.
师:如果动物得传染病,它又会有什么感受呢?下面我们来看个视频,看看动物得了流行性感冒会怎么样?(播放《我不想说我是鸡》的视频)1234
生:(开怀大笑).恐惧、怕、无奈……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呢/
生:因为它会传染.
师:会传染的病,我们称它为传染病.它为什么会传染?
生:有病原体.
[2]、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师:好,下面我们给传染病下个准确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现在让我们看看一些病原体在电镜下的样子。(多媒体展示细菌、hiv病毒、香港脚真菌、蛔虫卵)这些小小的肉眼难以辩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就是让我们害怕的原因。
师:这些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生:传染性和流行性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师:最近我们班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实危机四伏,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我们的小品《病毒来了》.有请我们的演员上台表演.
生:(鼓掌)
师:看完这个小品,你知道流行性感冒病毒是怎么样从一个人身上跑到另一个人身上去吗?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哪几个环节?
生: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师:什么是传染源?常见的传染源有哪些?
生: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常见的传染源有传染病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师:很好.要注意传染源是人或动物,而蛔虫是不是传染源呢?
生:不是.
师:非常好.蛔虫的受精卵是病原体,而蛔虫病的传染源是粪便内含有蛔虫受精卵的人.常见的传染源除了传染病病人,还有病原体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病原体携带者说的是体内有病原体的存在,但是该携带者并没表现出相应的患病症状.而一般情况下动物是不会传染疾病给我们的,但是有些特别厉害的病原体会从动物身上传到人类身上,如甲型h5n1流感病毒.刚才哪个小品表演谁是传染源?
生:刚开始就感冒咳嗽的同学是传染源.
师:很好.那么什么叫传播途径呢?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生: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师:刚才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是哪个?
生:空气传播.
师:非常好.那么什么是易感人群?哪类人最易成为易感人群?
生: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老人和小孩最易成为易感人群.
师:十分好.小品里谁是易感人群?
生:后来患咳嗽的同学是易感人群.
师:非常好.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流行性感冒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示意图.想想这三个基本环节是不是缺一不可.
生:是.
师:很好.假如我们把患病的同学隔离起来,没有了传染源,那么就不会使易感人群患上疾病了;又假如我们把易感人群留在家里,不与传染病患者接触,那么易感人群也不会患传染病了;又假如我们在传染源与易感人群之间起一堵密不透风的玻璃墙,那么传染源也不能把病原体传给易感人群,易感人群也不会患病.所以说三个基本环节是缺一不可的.
师:接下来让我们阅读书本110-111页的内容认识几种传染病,分组讨论几个问题:蛔虫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第一组的同学请讨论蛔虫病的三个基本环节,第二组同学讨论肺结核,第三组同学讨论病毒性肝炎,第四组同学给他们三组挑错.
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师:好了吗?
生;好了.
师:好,现在有请第一组的同学代表发言.
生: 蛔虫病传染源是粪便内含蛔虫受精卵的人,传播途径是食物传播,易感人群是卫生条件较差的人.1234
师:好,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发言,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生:完全同意.
师:好.现在让我们看第二组同学的成果,请学生代表发言.
生: 肺结核的传染源是肺结核病人,传播途径是飞沫和尘埃传播,易感人群是抵抗力低下的人.
师:好.第四组的同学代表请发言.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
师:第四组同学有没有其它的不同见解呢?
生:我有.易感人群是青少年.
师:好.现在有请第三组的同学发言.
生: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是病毒性肝炎病人,传播途径是饮食传播和血液传播,易感人群是健康人.
师:第四组的同学代表请发言.
生:同意他的说法.
师:好,这些同学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让我们看看正确答案.
[4]、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一般措施.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传染病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呢?
生: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即可.
师:好.具体做法请看屏幕.
师:记得xx年中国出了件大事.
生:非典流行.
师:在非典流行期间,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预防非典.由于当时谁也不知道非典的成因.所以大家对它是束手无策.于是国家只好在源头上抓,先控制传染源.具体的做法就是对人群密集的地方进行体温检查.甚至去坐车回家都要接受体温检查.只要是体温偏高的人都送医院检查治疗,当疑似病例处理,当时隔离了不少人,很多在隔离区的医生和护士都患上了非典,死在了抗战非典的路上.而学校很多都停课.全体人民只要知道哪里出现疑似病例都很担心,不敢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出门一定带口罩,家里用醋消毒,买板蓝根冲剂喝.那时候醋和板蓝根冲剂涨价得特别厉害,而且还常常没货.幸好后来发展了非典的成因,对症下药治好了非典.当时,国家也投入资金研究非典的疫苗,可惜的是,到现在市面上也难见到非典疫苗的身影,因为疫苗从研制到使用,最起码要八到十年的时间.
[5]、回顾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师:非常好.下面让我们做点练习巩固相关的内容.
[6]、巩固练习
(1)、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b)
a 近视   b 肝炎   c 贫血   d 龋齿
(2)、水灾过后要防止瘟疫爆发,注意饮食卫生显得格外重要,这是为了(b)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获得免疫
(3)、传染病的特征是(  )
a 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死亡率较高          b 有传染性,但无关紧要
c 有的由病原体引起,有的是体虚引起的    d 都是由病原体引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4)、要及时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切断传染病流行的(  )
a 全部三个环节     b 任何两个环节    c 至少两个环节  d 任何一个环节
(5)、进行预防接种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c)                                     1234
a 控制传染源     b 控制传播媒介       c 保护易感人群 d 切断传播途径
[7]、拓展延伸
艾滋病,又称爱滋病,是英文全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字头aids缩写的译音,中文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这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以淋巴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性肿瘤、精神神经障碍而死亡。
师:相信大家都很想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现在请看资料,思考问题: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各是什么?
生: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和体液传播,易感人群是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
师:很好.请看相关的题目.
(1)、下列途径不会会造成艾滋病传播的是( d )
a 不正当的性行为  b 注射毒品 c 母婴传播  d 握手
(2)、假设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了hiv(艾滋病),你应如何与他相处呢?
答:⑴.不歧视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携带者,与他们和谐相处。
⑵.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下面我们一起唱《爱的奉献》.

5、 板书设计
(1) 传染病的概念与特点
(2)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 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一般措施
6、 教学评价
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先用视频《我不想说我是鸡》导入,吸收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小品《病毒来了》直观地展现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很容易的记住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接着用“非典”作例子,讲解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然后用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再用一些相关的练习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用《爱的奉献》收尾, 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提高.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下面几个方面.一、就是小品的表演不够逼真.二、结尾叫学生跟唱《爱的奉献》时,没提供歌词,学生普遍跟这不上.三、教师的语言艺术有待提高.
二、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传染病流行及预防的相关知识,对常见的传染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从中接受了爱的教育.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就是考虑欠周密,没考虑到学生可能不会唱《爱的奉献》这首歌,使这节课不能完美收宫.另外自己感觉自己的语言艺术有待提高.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shengwujiaoan/47675.html

  •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教案_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人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2.举例说出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3.举例说明青春期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青春期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2.通过对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情况的调查资料的学习,培养学习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人体概述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总结,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技能目标:1.亲自动手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般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情感目标...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土壤里的小动物图画|《土壤里的小动物》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本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包括蚯蚓的形态特征和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题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1) 概述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呼吸思维导图]《人体的呼吸》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思维导图_课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1、 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3、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学习过程:一、 情境引入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课时知识点]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思维导图]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消化教学目标: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_第六章第一节一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章的重点之一。骨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运动,而骨的支撑作用是其运动功能的基础。而骨的支撑功能是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有关。针对这些知识点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使其认识骨的生理特性——硬而不脆与骨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探究...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叫做什么|第四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食物 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会画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