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_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七年级生物教案 2016-12-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1课时  眼与视觉
一、教学目标
1.概述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猜物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四、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引题 1. 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
问题:
(1)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2)当我们看到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时,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2.引言: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三个同学通过触、听、看,将判断结果写在纸上,展示给全班同学。
分析答出:触觉、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温度感觉

兴奋,倾听,跃跃欲试

 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
指导探究 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观察同学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特点
 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课本p80方法步骤逐步完成。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前五自然段,了解眼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③播放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频
④反馈点拨  对照眼球课件,检测学生自主探究效果,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
(3)出示眼球、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
2.视觉的形成
相机成像的原理和眼球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视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2345
(1)指导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
提问: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吗?《还珠格格》中的紫薇是怎样失明的?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动画课件,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请学生哑剧表演:进出电影院
出示猫的瞳孔调节图片: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
思考: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瞳孔的调节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
引导探究:拉住窗帘,利用手电筒,在明、暗两种不同环境下观察同桌瞳孔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1.为什么无论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看清?
2.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方时,他的晶状体曲度如何变化?
3.看近处物体时,眼球处于疲劳状态还是放松状态?
3.近视和远视
请患近视和远视的同学谈看物体的特点、感受。
那么近视眼和远视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进行矫治呢?
演示动画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4.预防近视
引导学生谈怎样预防近视?
强调预防为主,课间适当休息自己的眼睛,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让我们每一人都能拥有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
讨论:凯伦曾经渴望上帝给她三天光明,我们该如何对待盲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献过爱心? 同桌相互观察,得出眼睛有眼睑、睫毛,眼球,肌肉等。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模型,拆卸组装;阅读课本,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思考,得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

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理解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表演,观察同桌的瞳孔变化;思考,讨论,得出瞳孔变化的原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谈近视给自己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便。
观察课件掌握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谈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讨论,回答。
  使学生亲身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使学生自己获得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观察、阅读等多种能力。

和发散思维能力。

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激发学习近视成因的兴趣,顺利突破教学的第二个难点。进一步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感受盲人的痛苦,培养学生爱护盲人的情感。

(三)
总结深化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
2.布置课下探究,任选一内容
(1)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我班或我校同学的近视情况与对策。
(2)设计一个活动方案:为盲人献爱心
(3)读一本好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4)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各种途径,调查眼科学的发展现状,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小论文。 

思考,归纳,总结。

倾听,思考 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深化知识,使探究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12345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
  学生:晶状体
  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我们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但是,在我们的眼球中,在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前,不仅经过了晶状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89页的图,寻找出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经过的结构,再想一想,其他结构有形成视觉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
  学生: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
  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12345
  学生:晶状体。
  教师:我们都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和放大镜是一样的,现在有两个放大镜,同学们检查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一个厚,一个薄
  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
  学生:(实验)厚的折光能力强。
  教师:让我们再实验一下,用厚放大镜汇聚什么距离的光线成像最清晰,是远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
  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教师:现在换成薄的放大镜实验一下
  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学生:近视眼。
  教师:这种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演示:将屏幕向后移动)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仔细观察课本上“近视眼的补救措施示意图”解释凹透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近视眼?
  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教师:近视眼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帮助放松晶状体。你会做眼保健操吗?让我们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角度,再来学习一遍眼保健操吧。
  学生:尝试寻找正确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教师:刚才同学们诉说了近视眼为他们带来的不便,可是如果我们彻底丧失了视觉,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展示一本精美的画册)现在我要请一位志愿者蒙上眼睛。然后我将把这本精美的画册放在我们班里一个同学的桌子上。大家只能用语言引导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时间才能拿到这本画册?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请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感受,请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师:如果一个人双目失明,他不仅不能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困难。你在生活里遇见过盲人吗?讨论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小组绘制一份宣传《角膜捐献》的宣传海报作为爱心作业。
典型例题
  1.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桌上的书,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黑板,物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看得很清楚,这主要是因为(    )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b.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12345
  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答案】b
  【分析】本题将生物原理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创设了一个很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视觉形成过程中,调节功能最明显的是晶状体。瞳孔只能调节进入光线的强度,视网膜和眼球前后径是不能随意调节的。
  习题精选
  1.视觉的形成分为两步骤,下面正确的是: (     )
  a. 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后在视网膜成像;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b. 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后在视网膜成像,在感光细胞形成视觉
  c. 通过晶状体、玻璃体折光;在视网膜上成像
  d.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由晶状体产生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成像
  2.眼球内对光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
  a.晶状体、视网膜      b.角膜、晶状体
  c.晶状体、玻璃体      d.瞳孔、晶状体
  3.视神经的功能是(     )
  a.产生视觉        b.传导光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
  c.使眼球转动      d.传导光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和产生视觉
  4.看书一小时后,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预防近视眼,其主要原因是(     )
  a.使调节瞳孔的肌肉放松        b.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放松
  c.使视神经得到休息            d.使视中枢得到休息
  5.眼球内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6.某人的眼结构上无异常,但看物视而不见,下列不符合其原因的一项是(     )
  a.视神经传导中断                   b.视网膜脱落
  c.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损伤           d.鼓膜损伤
  7.人在注视由远而近的物体时,眼球内的主要变化是  (     )
  a.视神经不断把冲动传向大脑皮层
  b.瞳孔逐渐扩大
  c.不断移动黄斑的位置,使物象落在黄斑上
  d.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度增大     
  8.造成假性近视的病理原因是  (     )
  a.眼球的前后径变短,在视网膜后成像
  b.晶状体变形,发生实质性病变
  c.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象落在视网膜前
  d.眼球调节结构过度紧张,屈光能力过强
  9.判断题:感受器是产生感觉的器官。
  10.判断题:晶状体曲度加大,可以看清近处物体;晶状体曲度减小,可以看清远处物体。
  11.判断题:远视眼的眼球是前后径过长,角膜和晶状体曲度过大。
  参考答案:
  1. a  2. c  3. b  4. b  5. d  6. d  7. d  8.d   9.×  10.√ 11.×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shengwujiaoan/47565.html

  •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教案_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人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2.举例说出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3.举例说明青春期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青春期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2.通过对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情况的调查资料的学习,培养学习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人体概述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总结,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技能目标:1.亲自动手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般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情感目标...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土壤里的小动物图画|《土壤里的小动物》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本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包括蚯蚓的形态特征和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题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1) 概述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呼吸思维导图]《人体的呼吸》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思维导图_课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1、 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3、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学习过程:一、 情境引入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课时知识点]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思维导图]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消化教学目标: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_第六章第一节一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章的重点之一。骨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运动,而骨的支撑作用是其运动功能的基础。而骨的支撑功能是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有关。针对这些知识点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使其认识骨的生理特性——硬而不脆与骨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探究...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叫做什么|第四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食物 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会画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