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_第一章生物与环境学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2016-12-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知识梳理】
1、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炎热的地方,也有寒 冷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存在。
2、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 和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 生物。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竞争、互助、共生、捕食、寄生等。)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4、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 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夏眠等。
6、科学探究的的基本方法
  一、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认识显微镜    
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  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1) 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2) 照明部分: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
     (3)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
2、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镜筒→目镜(再放大成虚像)→眼。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 对光: (三转)
a.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 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 低倍镜观察:
a. 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
c.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 高倍镜观察:(做到先低后高)         
 a. 移动玻片,在低倍镜下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的中央。123
 b.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勿提升镜筒)
4、收镜  (两后,两旁,一垂,一降)
    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
二、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明确的目标、探究过程、结果。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
• 实施实验
• 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
【即时巩固】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是(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a.温度    b.湿度    c.阳光    d.水分
2.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    b.南橘北枳    c.雨露滋润禾苗壮    d.草盛豆苗稀
3.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是: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针叶林,顶层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海拔高度
4.沙漠里的一种鼠白天躲在洞里并且将洞口封住,夜间才出来活动。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a.鼠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     b.鼠类捕食行为的一种方式
c.鼠类白天在为繁殖工作做准备            d.鼠类对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
 5.下面三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t )推移而发生的数量(n)变化的不同情况,甲、乙、丙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共生、捕食、竞争  b.竞争、捕食、共生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6.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若是在光线很强的条件下,为了控制进光量,应选用的光圈和反光镜依次是  (  )
a、较大的光圈、平面镜      b、较 大的光圈、凹面镜
c、较小的光圈、平面镜      d、较小的光圈、凹面镜
7.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用下列哪一物镜和目镜的组合看到的物象最 大 (  )
a、目镜为5×,物镜为5×      b、目镜为10×,物镜为15×
c、目镜为5×,物镜为15×     d、目镜为5×,物镜为15×
8.在影响显微镜视野亮度的因素 中,一般要仔细调节的是     (    )
a、光源方向    b、光圈孔的大小   c、目镜与物镜的组合  d、反光镜与光源的适合度
4、在载玻片上写下一个小小的字母“d”用显微镜观察时,会看到放大的图象形状是 (   )
a、b                  b 、d                   c 、q           d 、p[来源:学科网zxxk]123
9.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都未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走,则可以判定污点在  (   )a、玻片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   d、反光镜上
10.使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  (   )①②③④⑤
① 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 
② 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到适当高度
③ 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到一定高度
④ 转动转换器, 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⑤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取得明亮视野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⑤③    d、②④⑤①③
11.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第一次使用5×目镜、10×物镜,第二次使用10×目镜、40×物镜,那么第二次观察到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    (    )
a、视野亮,细胞数目多 b、视野亮,细胞数目少  
c、视野暗,细胞数目多    d、视野暗,细胞数目少
12.若不动显微镜的其他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转换成45×,光线将(  )
a、变亮         b、变暗           c、无变化        d、变化无规律
13.让显微镜的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的部位是  (   )
a、目镜      b、物镜            c、反光镜         d、转换器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shengwujiaoan/47494.html

  •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教案_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人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2.举例说出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3.举例说明青春期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青春期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2.通过对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情况的调查资料的学习,培养学习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人体概述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总结,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技能目标:1.亲自动手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般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情感目标...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土壤里的小动物图画|《土壤里的小动物》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本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包括蚯蚓的形态特征和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题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1) 概述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呼吸思维导图]《人体的呼吸》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思维导图_课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1、 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3、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学习过程:一、 情境引入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课时知识点]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思维导图]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消化教学目标: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_第六章第一节一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章的重点之一。骨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运动,而骨的支撑作用是其运动功能的基础。而骨的支撑功能是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有关。针对这些知识点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使其认识骨的生理特性——硬而不脆与骨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探究...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叫做什么|第四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食物 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会画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