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_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示例2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2-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案示例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了    解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掌    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能力训练过    程方    法

观察想象总结概括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总结出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质疑历史问题的能力

归纳整理制作表格指导学生制作专题知识表格,归纳本课所学历史知识内容,使他们掌握制作表格的技能

情   感态    度价 值 观

民族情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而自豪,立志于民族复兴伟业

治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道德情操崇尚屈原忧国忧民的崇高品德,学习他坚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点  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夏商历法“阴阳合一”的特征、《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 1、布置单数号小组的学生准备介绍月食、日食知识。 a、 向地理老师、家长等人请教; b、 搜集有关月食、日食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c、 研究这些资料,理解什么是月食、日食; d、 制订展示和介绍研究成果的方案。 2、布置双数号小组的学生搜集有关24节气的民间谚语、风俗习惯。 a采访:向家长、邻居等了解有关24节气的民间谚语、风俗习惯。 b收集:从书籍、网络、实物等方面,收集有关24节气的民间谚语、风俗习惯。 3、指定1-2个小组准备表演中医大夫诊治疾病的场景。 复习提问:关于我国文字的产生,古代有很多传说,你们知道哪些? (仓颉造字、伏羲画八卦等。) 过渡导入:实际上文字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请看4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文字的演变 教师讲解:“导入框”的“旦”( )字由线条刻画三种形状来表示太阳( )从山峰上( )的云雾中( )升起——天刚亮之意。这说明我国文字的产生与线条和形状有关。它的产生是众人智慧的结晶,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41—42页“文字的演变”内容,进行活动: 先看41页“陶器上的符号”,教师指出它们就是用线条刻画出各种形状来表示各种事物或人们的思想。 再指导学生浏览45页“自由阅读卡·占卜和甲骨文”,了解甲骨文产生情况;接着根据43页“记有日食的甲骨文”,教师指出它们今译为:“祭酉贞,日( )夕( )有( )食( )”。(通过板书讲解,使学生体会甲骨文的线条、形状,了解其意思) 学生根据42页“动脑筋”:甲骨文“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第一个字是“人”,第二个字是“戈”,用戈砍人头就是“伐”字。其中,人和戈是象形字,伐是会意字。) 1、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记载着商朝人许多活动情况。甲骨文是我们了解商朝历史的重要材料。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历史结论?(学生看书集体回答——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完成41页“练一练”:选c——商朝。) 2、  指导学生观察42页“‘马’字的演变”,回答问题: a、 商周时期的文字演变过程怎样?(早期甲骨文→晚期甲骨文→金文→大篆) b、 大篆与早期甲骨文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线条由弯曲、复杂变得平直、简单,形状由具体变得抽象等。) c、 随着文字的演变,记载文字的材料也发生了哪些变化?(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 3、  组织学生按45页“活动与探究1·看图猜字”,右边文字从上到下,依次表达了什么意思? (a、人荷戈,守卫之意; b、一手执斧钺、一手捉俘虏之意; c、人手持刀之意; d、用弓射箭之意; e、一手执戈,一手持盾之意。) 7、过渡留疑:后来,人们怎样简化和改进文字及其刻、写材料,使它们更方便于人们的使用?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解答。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指导学生阅读42-43页“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课文内容,观看43页“扁鹊”插图,探究学习: 1、日食月食是怎样的现象?(由预习过的学生介绍后,归纳指出:日食月食是太阳、月球、地球在运动中产生的相互遮掩现象。) 2、夏朝人在日食时为什么会那个样子?(对日食现象还不理解,所以产生心理恐惧。) 3、(出示一张现在的日历)这是今天的一张日历,我们可以从上面找到哪些历史知识?(由预习过的学生介绍24节气,归纳指出:节气主要用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做出怎样的历史判断?(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很先进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学生根据43页“动脑筋”:这件事说明什么问题?(我国古代关于日食、月食、哈雷彗星等天文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它们,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你请中医看过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也可请几位学生表演) a、看病:看舌苔,问病情,切脉等。 b、治病:针灸、开药方、按摩、拔火罐等。 我们称赞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扁鹊”?(中医治疾病的方法是他总结出来的,相传他曾救醒被误认为“死”去的虢国太子。)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指导学生阅读43—44页“正文”和“阅读文字”,结合观看43页“文献资料.《离骚》摘句”和插图“屈原”,回答下列问题: 1、  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楚) 2、  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离骚》) 3、  44页《离骚》摘句里,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叹词是什么?(xī——兮,师指出:当年楚国方言有个特点,大量使用“兮”字来抒发情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写的诗篇中,自然也会这样。) 4、  教师出示教具,学生按组活动,背诵《离骚》摘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用2分钟记忆,然后当场表演:每组一句,6个组配合背诵一遍,另6个组再配合背诵一遍。 5、  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钟鼓之乐) 6、目前已知春秋战国时期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编钟) 12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1、  课内填充“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表(一)”的“内容”:

项目

文字

天文

历法

医学

诗歌

内 容

商朝 甲骨文

商周时期金文

夏朝日食

商朝   日食月食

夏历

商朝历法

战国时期24节气

扁鹊 四诊法

屈原  《离骚》

2、  课内完成课本44页“练一练”:应选c(商朝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3、  课外完成《新学案》81-84页“第一单元自测题”(其中第四题“识文物,学历史”,可先把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列出来,让学生“对号入座”;第五到第八的“想一想、知史识途、读史有感、史海拾贝”作为选答题,要求每人至少选答2题。) 4、  课外完成《新学案》26页[自我测评]。(必做题) 5、  提醒学生预习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7127.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