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评课]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2-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等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引导学生通过对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从我国国情出发,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②通过教师对武装起义、创建红军及建立根据地三者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起义创建了红军,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井冈星火成了燎原之势,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扬老一辈先烈们勇于探索、英勇卓绝、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①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②处理方法: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绘制动感地图、影片放映等多种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
③难点: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原因及武装起义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④处理方法:通过问题的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教学方法:分组学导
课前导学
①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②根据自由阅读卡提供的内容,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制作红军军服。
③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制成动感示意图,突出重要名称。
④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教学渗透点
①学生根据语文、地理知识,丰富、解答历史课中所出现的问题。
②学生通过自制军服、活动示意图等,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起学生的空间概念,丰富了业余学习生活。
③学生可用适当的文艺形式总结、深化本课知识。
④对本课知识的感悟,可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板书设计
 
●○教学资料
多媒体设备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网
http://81.china.1840—1949.net.cn
军旗飘飘
http://mil.jqpp/index.htm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我们先做个小游戏。各小组在1分钟内快速写出中国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名称和时间。
好,时间到。下面我们就比比看,看哪个小组写得既准确又全面。实物投影展示。
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八一建军节”,谁能说说这个节日的由来?

回答得真好。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我们党为什么要把8月1日作为人民军队建立的纪念日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播放《南昌起义》片段。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段录像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关于南昌起义,谁能告诉老师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积极准备。一人执笔,其他同学纷纷提供答案。
 
1933年,中央确定南昌起义的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纪念日,后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观看录像并回答:南昌起义。
介绍起义的背景。
指着活动地图,介绍起义的经过。 

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激发了学习兴趣,气氛紧张而热烈。
写对一个即可得一分,各小组都品尝到了初次努力的喜悦,积极性更高了。
 123

使学生形象而直观地了解了南昌起义的有关情况。活动地图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起义的经过,掌握重要地名,形成空间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学生介绍完起义的经过后,教师及时引导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各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告诉老师答案。 
讨论。
阐述观点:敌人从四面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导致革命军全军覆灭。
广东曾是革命的根据地,所以起义军想南下广东重建根据地,再进行北伐。 

若学生答不出,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启发引导: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对比如何?国民革命时期广东曾具有怎样的作用?

同学们分析得有理有据,真棒。关于南昌起义,谁还有知识点要补充?

南昌起义是在谁领导下进行的武装起义?
所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结合“八一建军节”的确定,请同学们想一想南昌起义的另一个意义是什么?
根据刚才的分析,谁能概括一下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关于南昌起义,谁还有资料要补充? 

起义的意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课内资料:①展示朱德手枪,讲述起义前夕朱德设鸿门宴的故事。②展示《南昌起义》油画并介绍。
课外资料:①展示1997年,xx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②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南昌起义浮雕”。 
 

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概括,使学生轻易而深刻地理解了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这一重点。
 

不仅使补充资料的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又使其他学生丰富了知识,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意把握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使老师也丰富了知识。
南昌起义主要是解决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问题。而把武装斗争和夺取政权结合起来的问题则是在八七会议上解决的。  

教师点拨后,自然导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谁能介绍一下八七会议的有关知识?
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主张,开始提出了武装斗争和建立政权相结合这一问题。会议后,毛泽东被派到湖南,领导了秋收起义。 
介绍八七会议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 

关于秋收起义,谁能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指着活动地图讲解起义的经过:工农革命军从修水、铜鼓、安源分三路进攻,目标是夺取大城市——长沙。他们虽然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的敌人势力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余部退到文家市。
讲述毛泽东的文家市决策。
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箭头并结合课文内容介绍经过。

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能概括出知识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讲述的既精彩又全面。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根据地? 123
讨论。
回答:农村远离大城市,敌人力量薄弱,可以保存革命力量。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理解了难点。

补述: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不仅可以保存革命力量,而且可以积蓄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用农村包围城市,达到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这是把革命的退却和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的正确道路。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一下,毛泽东为什么把根据地的地点选在井冈山呢?根据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讨论一下。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根据刚才大家了解的历史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秋收起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什么道路? 
 

讨论
讲述:①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②井冈山附近的农产品丰富,可给部队提供足够的粮食。③经过国民革命时期党的领导和建设,群众基础好。④离大城市较远,敌人力量薄弱。

开辟了一条向农村进军,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 

教师精讲点拨,为学生对秋收起义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启发学生从地形、农产品、国民革命时期这一地区的农民运动等方面进行思考。
 
根据刚才的学习和老师的点拨,学生应能得出答案。

下面我们放松一下,欣赏一幅油画。展示《井冈山会师》油画。
谁能说一说这幅油画描绘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井冈山会师的情景? 

井冈山会师。

结合课文和图画讲述。 
使学生一直绷紧的神经得到了暂时的放松,且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井冈山会师的情景。

学生可能会提问:为什么第一支红军部队称第“四”军而不称第“一”军?教师应解释(可查阅“k12教育网之史地政论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关于井冈山会师谁还有资料补充?

这首歌谣展现出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你有什么感受?

谁还有资料要补充?
及时点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和战士们过着同甘共苦的生活。
引导学生完成自由阅读卡内容。

同学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老师真为你们自豪。
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下面理一理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几个学生组合,一人演奏,其他合唱红军歌谣。

以苦为乐的精神
  自我感受和教育。

讲述毛泽东、朱德等在井冈山的艰苦斗争的故事。

展示多种途径(绘制、手工逢制、电脑制作、搜集图片等)得到的红军军服。

积极准备,根据本组特长进行小结。 
这几位同学唱起来后,全班其他同学也跟着唱起来,并击掌打节奏使教学达到高潮。

自我教育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借此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和接受挫折的心理教育。

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多种形式的小结,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而且帮助学生理顺了本课知识。

出示板书设计,归纳概括:今天我们学习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内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各地的共产党人纷纷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形成了燎原之势。  
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形成。
也可出示如下歌谣进行小结:
武装反抗国民党,
南昌起义第一枪;
秋收起义湘赣边,
进军农村向井冈。
革命根据地开创,
两军会师军旗扬;
中国革命危转安,
星火燎原势高涨。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7111.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