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2-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及其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初期的情况(遵义会议前)。
3.掌握遵义会议的情况及意义。
4.掌握长征的路线、胜利及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德育目标
1.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原因及遵义会议后红军走上正确道路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
2.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中央红军的长征。
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1.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教师讲解。
2.比较法。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历程。
4.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故事穿插法。通过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
6.音像辅助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有关红军长征的音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大家一齐来读课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见于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公司出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编《长征》。1938年2月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了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斯诺在书中说:“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这首诗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过,要想理解这首诗,还须学习长征的历史。
[导入语例示二]
(放关于长征的影片或者放一首长征组歌中的歌曲)指出:这是长征中的某个片断或关于长征中的某个人、某件事。提问:长征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事件?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红军在长征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二万五千里长征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等。导入新课。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请看《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后面的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这里面提到了老红军黄镇的漫画。大致含义为黄镇在艰苦条件下仍然笔耕不辍。用手中的笔表现了红军战士生活战斗的情景。长征途中的风土人情、汹涌的大渡河、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的泸定桥、寒冷的雪山、荒芜的大草地,都是他作画的素材。黄镇用几百幅漫画生动地记录这个他亲身经历过的伟大的历史事件。那么,黄镇在漫画中记录下来的长征是怎么一回事?卡中所提到的“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吗?这么恶劣的环境,红军是如何克服的?红军长征胜利了,有什么意义?等等,我们学习完这一课后,就会弄懂上述问题的。123456
[板书]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开始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看完之后,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学生看书]……
[学生提问]提问一:课本上提到1933年10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是第五次“围剿”,那就是说,前面还应有四次“围剿”,这四次“围剿”的情况怎样?
提问二: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提问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吗?
……
[教师讲解]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三次xx“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xx“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军队50万人,分左、中、右三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蒋介石采取了逐次转移,各个击破的策略。从1932年6月开始,国民党主力就对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三个革命根据地进攻,以解除红军对武汉的威胁。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再加上鄂豫皖根据地领导人张国焘和湘鄂西根据地夏曦的“左”倾错误,这两个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反“围剿”失利,使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孤立。对中央苏区来说,尽管当时党内“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王明等人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又强令中央苏区红军主动出击,攻打敌人重兵布防的地区,但周恩来和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战略战术,于1933年春,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教师引导]从刚才对前四次反“围剿”的讲述中,同学们能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吗?大家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采用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
回答二:不守成规、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决策。
回答三: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
回答四: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方法消灭敌人。
回答五: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回答六:诱敌深入,使其丧失警惕,抓住时机消灭敌人。
……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得都正确。在前四次反“围剿”中,红军的作战方针确实是非常灵活的。这一点,举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在刘白羽写的《大海》一书中提到了毛泽东在动员军民打破敌人第一次“围剿”时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从这副对联中所体现出来的是机动、灵活、积极,而不是教条、死板、消极,故而前四次反“围剿”能取得胜利就不是偶然。下面,我们来对毛泽东战略战术的原则做一个详析。
毛泽东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是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由于敌军强大,红军弱小,敌军总是希望把红军包围起来吃掉。因此,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这就要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和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原则。123456
毛泽东指出:“围剿”和反“围剿”的长期反复,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当敌人举行大规模“围剿”时,红军一般的原则是诱敌深入,是退却到根据地作战。这种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是红军最有把握打破敌人进攻的办法。
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之间的进退、攻守、外线内线形势。集中兵力,可以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个别的小围剿。这样可以把“围剿”中的围剿,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被动中的主动有机地发挥出来。处于劣势中的红军,之所以能屡败强敌,基本上靠集中兵力这一着。
打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是红军战斗的主要特点。由于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和物资贫乏,红军的战争必然带有很大的流动性,没固定的作战线。游击性的运动战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最好的战斗形式。红军游击战的基本特点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但走是为了打,逃跑主义是错误的。
红军作战必须是速决战。战略的持久战,战役的速决战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红军的情况是数量少,补给困难,面对的敌人比较密集,因此必须在战役和战斗上力争速决,旷日持久就要失败。只有每一战役每一战斗速战速决,迅速歼灭敌人,才能支持战略的持久战。
红军必须善于打歼灭战。只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击溃敌军10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歼灭战不仅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从物质上、人员上给红军以补充。红军力避打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教师过渡]同学们,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马列主义军事科学的伟大发展,它不仅可以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但就是这样有价值的思想,却被以王明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废弃不用,而且受到攻击。那么,王明“左”倾路线在军事上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第五次反“围剿”的事例来看一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小字内容。了解“左”倾错误在军事上的表现。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大家把“左”倾错误路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表现归纳一下。
[学生归纳]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强行进攻,接着是死守广昌,伤亡惨重。广昌失陷后,又分兵把守,结果是节节抵御,节节挨打。一年也没有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转移。
[教师讲析]同学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次截然不同,前四次那种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方法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销声匿迹,代之而来的是硬拚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结果一败涂地。这一点,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长征刚开始时的“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合在一起,就成为“左”倾错误路线在军事上的三大特点。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小问题——红军长征的开始。
[板书]2.红军长征的开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第二段大字内容看一下,了解红军长征开始时的情况,然后复述。123456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毛泽东提议不向湘西前进,因为敌人已经布好口袋等着红军前去送死,而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占领了遵义城。
[教师讲述]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湘鄂西、鄂豫皖两个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的情况。1934年,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关向应等指挥下,开辟了湘鄂川黔苏区,以配合中央红军的转移和西征。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石城等相继失陷,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突围转移。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向红二、六军团所在地湘西进军,开始长征。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边界展开强大攻势,策应中央红军。
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他们没有向指战员作政治动员,很多人不明确进军目标。红军经过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所布的四道封锁线,只剩下三万多人。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如果去湘西,红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遵义会议的具体情况怎样?这次会议后红军原有的被动挨打局面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改变?我们学习完下面的内容后就会明白的。
[板书]二、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  1935.1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遵义会议的内容,概括其中的要点。
[学生看书]……
[学生概括]①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②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③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④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讲解]遵义会议上。博古首先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接着,周恩来以红军总政委的身份作了副报告。他以大局为重,主动承担了战争失利的责任。同时,他还建议今后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从而把会议讨论引向纠正错误的军事领导这一关键问题上。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他精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深刻地剖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是军事领导人单纯防御的错误战略战术所致,否定了博古的报告。张闻天、王稼祥也相继发言,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上所犯的严重错误,表示拥护毛泽东的主张。
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中央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后来,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行动。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123456
[教师过渡]同学们,遵义会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这首先表现在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取得的伟大胜利中。
[板书]2.长征的胜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并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曾经经过的省份、山脉、河流、起始和终点及在每个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
[学生看书]……
[学生叙述]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过半,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由湖南进入贵州,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是遵义会议后首次改变被动地位的行动。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行动,然后在云南渡过金沙江。彻底摆脱敌人的包围。接着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大雪山,进入草地。出草地后,进入甘肃,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同时写出板书]从江西、福建出发→渡过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关于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草地的描写,想一想,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回答]回答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缺衣少食等。
回答二:还有悲观的、失望的情绪等。
回答三:还有红军内部的分歧和争议等。
……
[教师讲述]下面通过我的讲述,请同学们再结合地图,争取能对长征有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了解。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留下项英、陈毅等3万余人坚持根据地的游击战;红军主力86000多人从福建长汀、江西瑞金、于都分两路向西前进。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在撤退中表现为逃跑主义。出发前既不作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也不做长途行军的准备,而且有庞大的后方机关和大批东西,致使红军行动迟缓,摆脱不了敌人。蒋介石为了阻止红军西进,在红军往湘西的路上,设了四道封锁线。等红军通过第四道封锁线后,人员损失过半,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议向贵州前进并得到认可。1935年红军渡过乌江、占领遵义,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纠正中共领导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红军一反过去的被动局面,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到金沙江的皎平渡口,用7只小船,经9天9夜,将部队全部安全地渡过了金沙江,把长征以来一直尾随的蒋介石军队甩掉了。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并在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协助下,顺利通过彝族区,红军的先头部队袭击了大渡河边安顺场守敌,占领了渡口。大渡河水深流急,两岸是崇山峻岭,18勇士找到了惟一的一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冲到了对岸,占领了敌人的阵地,渡过了一支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
红军长征的道路是艰难的,红军战士不仅受到敌人的阻截,而且有恶劣的自然条件这个敌人。前进的道路可谓十分艰苦。123456
(下面关于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草地的情况,请同学们自己看书,而且可以搜集这方面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和陕北的工农红军会师。1936年10月,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和从湘西出发的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完全胜利。
附:红军长征示意图。
 
同学们,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11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走了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教师过渡]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课本上只提了两句话:一是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二是红军长征的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大家看来,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还有哪些?请畅所欲言。
[板书]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学生回答]回答一:红军长征的胜利证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计划的破产。
回答二:中国革命的重心由东南转移到西北。
回答三:长征的胜利,是红军的胜利,是革命的胜利,它为党保留了一批骨干。
回答四:长征途中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为后来人民群众的支援奠定了基础。
……
[教师小结]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显示]
一、长征粉碎了敌人“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三、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同学们,长征胜利的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布置作业]
1.练一练:请在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上数数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
参考答案: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2.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参考答案:湘江  红军在湘江与敌人打过一场恶仗,损失惨重。
乌江  红军1935年1月强行渡过,解放了贵州重镇遵义。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次渡过,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红军在皎平渡口渡过,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开始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红军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  1935.1
2.长征的胜利
从江西、福建出发→渡过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6951.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