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祖是谁_华夏之祖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2-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3课  (彭志文主讲)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  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远古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首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是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第一,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全课围绕主题,向学习者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首先,介绍炎帝、黄帝和炎黄战蚩尤,为理解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进一步揭示其主题——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子目。第一,通过介绍炎、黄战胜蚩尤,进一步说明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第二,我们通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有关他品行、才能、功绩的传说,反映了后人对他的尊敬。至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仍到黄帝陵祭拜、凭吊,足见他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讲清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 1.说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2.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这些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结合尧、舜、禹的功德讲解,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  2.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投影仪或挂图的形式展示《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3.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涿鹿一战是怎么一回事?”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和思考,对征战的部落双方、征战的过程、征战的结果作出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4.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孙中山的一段话和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要求学生找出可以论证此结论的传说依据。在学生思考解答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互相交谈,并适时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讲述。  5.教师展示出《祭黄帝文》,以加深对黄帝功绩的认识。再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黄帝的评价和感受,表达对祖先的传颂、尊崇和怀念。然后可回放《祭祖盛典》,让学生再次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  6.教师在讲述尧、舜、禹的“禅让”时,首先,应向学生说明“禅让” 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二,由学生阅读有关小字的材料,解答说明。第三,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要求学生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7.为了说明“原始社会的终结”,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原始社会发展过程的完整认识。教师可以作一图示讲解说明。   漫长的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约前2070年)奴隶社会 8.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开好形式活泼、内容新颖的历史故事会。 三、学法建议  1.指导学生通过对本课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炎黄战蚩尤、华夏族、黄帝——华夏始祖、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的终结、约前2070年禹建立夏——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明确本课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识,并能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2.学习本课后,要指导学生联系、归纳前两课的有关内容,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3.除了理解和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以外,还应引导学生收集、查阅、整理其他相关信息,进一步拓宽知识,丰富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你对上述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说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出乐谱,等等,这是可信的。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实际上其中的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2.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都很值得学习。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为讲清这一问题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掌握。  (2)故事会:你还听到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教师介绍相关的资料、书目,让学生阅读、搜集,再以故事会的形式讲述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故事。  举例:①炎帝发明了农业、医药、陶器。②阪泉之战……  参考资料  即黄帝。《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释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 至于华夏一词的来历,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及晋文公”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这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 黄帝陵的祭奠 对黄帝陵的祭奠在我国由来已久,表达了我国尊宗敬祖的传统习俗和对的敬仰之情。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就曾到桥山黄陵祭过黄帝,至今尚有他筑的祈仙台。现黄帝庙内有70块石碑,记载着各朝各代皇帝祭黄之文。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的清明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有一次大规模的祭祀黄陵活动。当时边区政府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这次民族扫墓盛典,表示愿做抗日救亡前驱、保卫中华民族的决心。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共同撰写了《祭黄帝文》。近年来,每逢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都到此祭奠自己的祖先。课文导入  框里的插图,是近年我国人民祭奠黄陵的盛大场面。 蚩尤部落 我国古代东夷族的一支,活动在今天的鲁西南,又称九黎族。古代传说蚩尤有兄弟81人,“铜头铁额”“兽身人语”,骁勇异常。这大概是指他们共有81个氏族结合成联盟,并以铜做兵器,身上包上护身的皮衣。古书《山海经》有一段叙述蚩尤攻黄帝的神话:“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尤攻之冀州之野。应尤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ba),雨止,遂杀蚩尤。”从这段记载看,蚩尤简直有呼风唤雨的本领,风雨之神(风伯、雨师)都来帮他打仗。后来,黄帝请来了一个名叫魃的天女才止了雨,战胜了蚩尤。 黄帝为什么称“轩辕”  黄帝为什么称为“轩辕氏”呢?古书上说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发明了一种车战法。打仗时,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战士围成一圈,指挥员立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做出入的门,起到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有布幕的战车叫做“轩”,两车中间空当称为“辕”。因此发明这种车战法的黄帝,就又称为轩辕氏了。  黄帝及其属下发明的古史资料  关于衣食住行,《路史》记载黄帝:“正衣裳,制衮(gun)冕……深衣大带,玄衣纁裳。”衮冕为古代帝王的礼服冠帽,玄衣是黑色上衣,纁裳为浅红色下裳。《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新语》说:“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汉书》载:“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古史考》记:“黄帝作车,引重致远。”他的部下仓颉造字,则有《世本》的记载:“苍颉作书。苍颉,黄帝之史官。”《吕氏春秋》载伶伦编乐谱,有“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和“命伶伦与荣将(人名)铸十二钟,以和五音”等。  汤阴、洛阳的古井  考古材料表明,现已发现的最古的井为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在黄帝活动过的中原地区,则有河南洛阳矬李遗址和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发现的古井,距今约四千多年,恰与黄帝时代相符。  四五千年前的蚕丝和绢布  指在浙江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丝带、丝线和绢布,以及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的切割整齐的半个蚕茧,说明那时我国先民确已养蚕缫丝织布。  半坡、大汶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彩陶,上面已有形似文字的刻画符号。我国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距今四千多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郑州二里岗陶器上也曾发现一些象形符号,更接近史书上所述的“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而初创的文字。  尧舜高尚品质的史料记载  《韩非子》载:“尧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虽监门之养不敌于此矣。”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一书中用白话译成:“他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盖就的屋子里,屋子里的柱和梁都是山上采下来的粗糙木头架好就算事,连刨都不刨光一下;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身上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天气冷了就加上一件鹿皮披衫挡风寒,使用的器皿不过是些土碗土钵子。”关于舜的谦让品德对周围人好的影响,《史记》记载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晋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舜在历山耕田,不多久,当地的农人,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到晋泽地区去打渔,不久那里的渔民也争着互让渔场;舜又到河滨去制陶,不久河滨陶工的陶器制作得既美观又耐用。舜所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就变成大都会了。  尧、舜、禹的禅让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讙兜(Huan Do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学术动态  黄帝、尧、舜、禹时期的社会性质  关于黄帝、尧、舜、禹时期的社会性质,近年来史学界有许多新著论及,大致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一种以新出的白寿彝总主编、徐喜辰、斯维至等编写的《中国通史》第3册为代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属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主义时期”。王玉哲所著的《中华远古史》也持这种观点。现行的历史教科书,我们基本采用这一观点。另一种观点与上述观点不同,认为从黄帝时代起我国已形成以黄帝为王族(国族)、以西域国族为属从的国族联盟制中央政权,不再是部落联盟制时期。禅让制是轮流坐庄制的议会制,形成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政府形式。四岳十二牧已是一套完备的政权内阁制度。因此,自黄帝到尧舜禹,中国已是中央王朝政权与地方政权联盟的共和统一政权。还有学者更主张将唐尧、虞舜的时代和夏商周一样看待,作为“朝代”,认为古书将“虞夏商周”并称,说明了这一特点。有的学者还强调,应将尧舜时期的历史传说和考古成果结合起来进行论证,认为尧时应与新石器时代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考古成果作相应分析,虞舜时代则应与龙山文化豫东大平原的造律台文化作相应分析,使尧舜时代的历史传说与考古实物互相印证。 图画说明  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我国古代的传说故事中有许多盛赞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画面上的七幅小图就是根据对黄帝的传说和记载绘制的想象图。左一是仓颉造字,左二是养蚕织布,左三是造船,右一是制造的指南车,右二是观察出天文的星座,右三是建造宫室,中间上面是尝百草、创医术。  山西临汾的尧庙  据传说,尧在山西南部的平阳建都。平阳即今临汾。尧庙坐落在临汾城南,庙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等宏伟建筑。这些古迹始建于晋唐两代,以后多次修建。此图为尧庙中的五凤楼,原建于唐代,现存为清代重建。楼高3层,12檐,约19.3米,斗拱雄浑古朴,十分壮观。传说这里是尧帝高居远眺,与部落首领们商议大事的地方。  禹  这幅画像选自山东嘉祥武氏词的画像石。禹以治水成名,做了首领。画像即为禹治水为形象。他头戴斗笠,右手执锸(翻土工具),右手做招呼状。身穿直裾短袍服,领口、袖口都饰有花纹,显示了他非同常人的地位。 (彭志文键入)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6764.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