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学反思_《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地理教案】
一、教材依据: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二、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和观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五、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游戏,课件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
六、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南美洲和非洲及六大板块卡片
七、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或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
猜成语:
我们中国有许多成语,现在播放一个小故事, 请同学们猜猜描述的是哪个成语?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这个故事描述的是成语“沧海桑田”,指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广泛比喻事物变化之快)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表形态变化
在地球上,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喜马拉雅山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
这张图片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脉,科学家在此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为什么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学生回答]以前的海洋变成了现在的陆地。
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后得出:地球上有的陆地变成了海洋,有的海洋变成了陆地,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展示我国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森林遗迹的图片
从这张图片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为什么海底会有森林的遗迹?难道森林曾经生长在在海底吗?123
[学生回答]以前的陆地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变成了今天的海洋。
展示荷兰的围海大坝图片(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家,1/4陆地低于海平面,因此荷兰有填海造陆的传统,在百年中荷兰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这说明了海陆的变化除了受自然力作用外,还受什么作用的影响?
[学生回答]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海陆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总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表面是在不停的变化的, 现在的地球表面有“七大洲和四大洋”。
过渡
既然海陆之间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今天的海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呢?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游戏。
展示自制的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卡片
游戏:拼图
并请同学把非洲和南美洲按照合理的位置关系贴在黑板上。(以赤道为参照)
提醒学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恰好拼和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大陆漂移假说
展示拼合在一起的大陆的图片
看着拼好的一整块陆地,你会有疑问吗?是巧合,还是另有其他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德国的科学家
家魏格纳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展示魏格纳的图片
介绍他的故事
展示大陆漂移的动画
魏格纳通过哪些证据证明他的大陆漂移理论?
[学生回答]古生物一致,古地层一致。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应用与提高:出示南极大陆的图片
问题: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南极大陆发现了巨大煤层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略
[教师纠正]根据大陆漂移假说,南极大陆在地质时期曾位于暖湿的中低纬度地带
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的应用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教育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魏格纳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魏格纳对科学执着的精神;魏格纳为了探索科学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等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过渡
大陆漂移假说的局限性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20世纪60年代,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开拓学生的思路
板块构造学说
与
火山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
与
火山地震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读图回答:全球有哪六大板块?
[学生回答]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游戏:拼图
在黑板上把六大板块拼合起来(两个小组比一比,谁拼的快)
[教师总结]其中四个板块是以大洲的名称命名的,两个板块是以大洋的名称命名的。
展示“全球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1. 全球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有什么关系?说明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还是比较稳定?能举例说明吗?
2. 现在发生地震怎么办?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全球火山和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边缘,说明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
发生地震时尽快跑到开阔处,来不及时躲在坚固家具下面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发掘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
应用
与
提高
应用
与123
提高
展示红海示意图和红海扩张的动画
思考:
经科学家观测,红海现在在不断扩大。红海在几千万年后能成为第五大洋吗?并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回答]因为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这两个板块之间是张裂运动,距离在拉大,所以红海会变海洋
通过动画演示红海、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的运动,锻炼的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展示地中
海示意图
现代测量表明: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几千万年后将消失。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边界,这两个板块之间是碰撞挤压运动,距离在缩小,所以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动画演示:板块挤压产生的造山运动
如果你是一位地质学家,请你预测一下今后喜马拉雅山脉会“长高”吗?并说出你预测的理由。
[学生回答]会“长高”
[教师总结]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现在印度洋板块仍继续以每年5——6厘米的速度向亚欧板块俯冲,喜马拉雅山仍然在继续抬升中。
总
结
出示
问题
1. 红海、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缘还是内部?
2. 红海的扩张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长高”说明板块之间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3. 地中海的缩小,说明板块之间在做什么运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块边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有的做张裂拉伸运动,形成裂谷和海洋,有的做碰撞挤压运动形成高大的山脉。
引导学习挖掘问题的本质
小结
请同学说说本收获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培养学生概
括总结能力
拓展与
提升
课下作业
作业:请大家收集本地海陆变迁的资料,也一篇小报告。
学生自己搜集答案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地理“发烧友”
最新测定的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为什么测量数据由8848.13变成了8844.43呢?
学生自己搜集答案
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城英才学校
张新国
xx-5-8
附: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知道“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学内容比较紧凑,各环节的衔接较自然,使知识能够比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其次,课外的教学资源插入非常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如,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海陆变迁”视频动画进行导入,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再次,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较好的进行引导和及时做出评价,师生间的交流适当。如,在学生运用所学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时,学生一时无法做出解释或答偏了,
能够引导学生慢慢得出正确的解释。最后,采用了较多图片,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这是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一大重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讲授、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都是通过读图来完成的。
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的活动环节较多,如读图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小组讨论、表演、拼图等。学生讨论时间过长、表演时间过短,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
123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dilijiaoan/46566.html
-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综合检测]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详细阅读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
-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课程_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详细阅读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
-
第二节非洲知识点_第二节非洲详细阅读
第二节 非洲 [教学目的]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2、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 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4...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学案详细阅读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仪【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 赤 道周长,表面积。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掌握地球仪上竟...
-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案_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详细阅读
【重点】 1 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尺子、...
-
【《大洲和大洋》教案】《大洲和大洋》教案详细阅读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 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
-
[生而高贵第七章]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详细阅读
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背景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_地球的自转详细阅读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 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
-
【十一章中】十一章 中亚A卷详细阅读
a卷——“中亚” 一、填空题 1、中亚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大部分地区为降水稀少的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植被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主;河流和湖泊也多为________河和________湖。形成这些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是中亚地区_______...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课稿|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详细阅读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说教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