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现俄罗斯境内)_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七年级地理教案 2016-11-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地理教案】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古称“北海”,曾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汉代的苏武牧羊即在此地。
贝加尔湖狭长弯曲,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处79.4千米,好似弯弯的月亮镶嵌在东西伯利亚翠绿的崇山峻岭之中。贝加尔湖面积约315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8位。贝加尔湖总容积23600立方公里,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1/5,是全世界最深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科学家们曾作过假设:若无其他河流注人贝加尔湖,而以安加拉河目前的年平均流量流出,需4o年才能把贝加尔湖水流干;若全世界的主要河流均向贝加尔湖注入,则约需1年时间才能灌满,该湖的水可供50亿人饮用半个世纪。
贝加尔湖容积巨大的秘密在于深度,该湖平均水深73o米,最深1620米,湖面海拔456米。在贝加尔湖周围,总共有大小336条河流注入湖中,最大的是色楞格河,而从湖中流出的则仅有安加拉河,年均流量仅为1870立方米/秒。湖水注入安加拉河的地方,宽约1000米以上,白浪滔天。河口中间耸立着一块巨大的圆石,在滚滚洪流中,巨石似翻滚游动,气势宏伟,是湖区的一个奇特景观。
贝加尔湖位于一个很深的构造地带,四周高山围绕,有的山高出湖面xx米。湖底沉积层厚达6100米。岸边有死火山遗址。地壳运动尚在继续,偶尔发生强烈地震。1862年的一次地震淹没了色楞格河三角洲北部约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使贝加尔湖出现了一个称为普罗瓦尔的新湾。地壳断裂处不断有新的热泉产生。
湖底谷地两岸地形不对称,西岸为陡坡,东岸坡势较缓。8%的湖底很浅,只有50米深。曲折的湖岸线总长2100公里。东岸 有一半岛伸入湖中,名圣角。湖中共有27个岛屿,最大的奥尔洪岛(面积725平方公里)。湖区气候比周围地区温和得多。1至2月气候平均零下20度左右。湖面1月结冰。5月解冻。表面水温在8月约为13度,湖水浅处达20度。浪高可达4.6米。湖水清洌,水深40米处清晰可见。矿物质和盐分含量很少。
贝加尔湖动植物品种和数量很多,在不同深度共有1200多种动物,在水面或接近水面有约600种植物,其中四分之三是贝加尔湖特有的品种,是世界其他湖泊无法比拟的。尤其使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是生物的古老性。约有50种鱼,分属7科,最多的是杜父鱼科的25种杜父鱼。大麻哈鱼捕获量很大。唯一的哺乳动物是贝加尔海豹。有一种贝加尔特产湖鱼,名胎生贝湖鱼,属胎生贝湖鱼科,由母鱼直接产下仔鱼。贝加尔湖有320多种鸟。许多淡水生物在西伯利亚其他江河湖泊找不到踪迹。贝加尔湖是淡水湖,但湖里却生活着许许多多地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海螺、海锦、龙虾等。贝加尔湖底还有l~15米高像丛林似的海锦,这在其他湖泊里是找不到的,奇形怪状的龙虾就藏在这个“丛林”里。而一般鲟鱼都生活在沿海,贝加尔湖的鲟鱼却已经完全变成淡水鱼了。在欧洲的典型湖泊中,通常只有几种端足类动物(虾状甲壳动物)和扁虫,而贝加尔湖却有z00多种端足动物和80多种扁虫。不仅数量多,有些种类还十分奇特引人。如最近发现的一些端足类动物呈杂色斑驳,与环境色彩混为一体;同时,还有人在湖中捕到体长达38厘米的巨扁虫。
贝加尔湖的野生动物,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淡水海豹了。它数量特别多,喜欢成群结队活动。如今,每年仍可捕获近5000头。但是,贝加尔湖海豹是怎样来到这个湖中定居的,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个谜。一年中,贝加尔湖面尽管有5个月封冻约90厘米厚,冬季气温平均零下38摄氏度。但阳光却能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水,形成“温室效应”,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各类水生物提供了食物,促进水生物发育成长。12
贝加尔湖中的海豹数量已经从1994年的10.4万头锐减到目前的6.7万头。如不采取切实的保护性措施,5~7年后贝加尔湖海豹家族中的环斑海豹将濒临灭绝。海豹数量锐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业污染,特别是贝加尔纸浆造纸联合企业对湖水的污染,致使动物中毒、免疫力下降;二是偷猎行为,猎杀一头海豹平均伤及三头,受伤的海豹大多活不了多久就会死亡。此外,猎杀者往往不择手段地猎杀幼小海豹,致使海豹群体的构成老化。
专家们为此向政府提出严格禁止商业性捕杀贝加尔湖海豹的建议,希望遏制住这种破坏性活动。
贝加尔湖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俄罗斯的主要渔场之一。湖区附近还有采矿、纤维加工、造纸、造船、捕鱼和木材等工业。由于工业的发展,贝加尔湖一度受到污染,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活动的害处,并着手纠正。 该湖已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和自然保护名录。美丽富饶的贝加尔湖,在世人心中,一直藏着神奇色彩!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dilijiaoan/46498.html

  •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综合检测]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课程_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二节非洲知识点_第二节非洲

    第二节 非洲 [教学目的]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2、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 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4...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学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仪【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 赤 道周长,表面积。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掌握地球仪上竟...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案_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

    【重点】  1 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尺子、...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大洲和大洋》教案】《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 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生而高贵第七章]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背景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_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 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十一章中】十一章 中亚A卷

    a卷——“中亚”  一、填空题  1、中亚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大部分地区为降水稀少的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植被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主;河流和湖泊也多为________河和________湖。形成这些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是中亚地区_______...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课稿|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说教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