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湘教版】“人口问题”一节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 2016-11-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对人口问题的认识,进而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认识和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2、掌握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的措施、策略。3、理解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原因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教具      手工时钟、草帽、太阳镜、背包等角色扮演的道具
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媒体投影):漫画《举不动了》《地球不堪重负》(媒体投影):录音资料:娃儿多了有什么好处?(导入):同学们,娃儿多了真有好处吗?(生答:没有)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有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探讨的《人口问题》      看漫画答问题体会资料情景
二、新课探讨(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二)控制人口数量        问: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需要呢?(承转):按这些方面需要,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影响呢?(媒体投影):图片(围绕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媒体投影):资料激励学生并小结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承转):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亿人口,并且仍在以800万/每年的速度递增。你能想象出这一速度吗?让我们来算一算(媒体投影):神机妙算高举手工制作的时钟,扮演时钟老人(承转):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人类已进入“人口爆炸”的时代。地球不堪重负,人口问题的出路何在?(媒体投影):畅所欲言(假如你是某国总理,你将采取什么措施?)      根据自身体会回答 观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结果   借助计算器计算并比一比谁算得快(生算出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净增人口数) 畅所欲言,发表各自见解
213161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三、师生练习、巩固新知四、收集资料      小结: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强调: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媒体投影):公益广告(媒体投影):宣传标语(少生快富,幸福奔小康等)问:现在少数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呢?(承转):近年来,许多国家的人口增长出现新的特点,即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下面请同学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来说明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原因。(媒体投影):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鼓励并小结原因:(1)乡村劳动力过剩(2)城乡差别,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条件好,就业机会多。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既有利,也有弊。你的观点如何呢?下面我们来开展活动。(媒体投影):争论赛题目: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形式:自由辩论小结: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设,但另一方面又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多带来诸如就业、住房、交通、环境、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媒体投影):练习(百发百中、步步为赢、更上一层楼)         欣赏并讨论 看书p69阅读材料第二段,并回答。 借助于道具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情绪达高潮)     按正方、反方分二大组坐好。双方交替辩论。(课堂气氛再掀高潮)   思考并回答12
点评:本节课是武进区初一地理教学观摩活动中的一堂研究课。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设计问题情景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采用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在课堂气氛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激烈、和谐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人口问题有了了解,对解决人口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对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和更深层的思考,同时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真正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dilijiaoan/46244.html

  •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综合检测]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课程_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二节非洲知识点_第二节非洲

    第二节 非洲 [教学目的]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2、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 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4...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学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仪【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 赤 道周长,表面积。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掌握地球仪上竟...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案_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

    【重点】  1 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尺子、...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大洲和大洋》教案】《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 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生而高贵第七章]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背景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_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 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十一章中】十一章 中亚A卷

    a卷——“中亚”  一、填空题  1、中亚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大部分地区为降水稀少的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植被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主;河流和湖泊也多为________河和________湖。形成这些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是中亚地区_______...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课稿|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说教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