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书]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2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8-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案

学  科

语文

授课年级

初三

授课教师

课  题

九上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学习议论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及相关知识点

重 难 点 分  析1、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  领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间接的方法。
3、  体会驳论文犀利的语言。
4、  体会驳论文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
5、 学习辩论技巧,、训练论辩能力。

教学策略分  析

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过程与手段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 体

设计意图

导 入

导 学二、积土成山  ①生字:1.       丰富的字词慨 玄 渺 仆  摧 抹 搽 诓 宰 诬 刎 篡 蓟  稽 诏 晏 泮
②生词:玄虚 渺茫 诓骗 慨叹  地大物博 怀古伤今 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  诬蔑 脂粉 抹杀 自欺欺人 死心塌地 中兴 典籍 殊不知 无稽 祠堂 造次 爵士 玲珑 势必 仆役 下马威 前呼后拥疏忽 脆弱 深奥 疑虑
2、精彩的句子
①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②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
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析: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一开始就揭示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指出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等语句,极富有嘲讽意味,极其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
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品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真理。他们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不息,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鲁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简练的文字,记载下他们的历史功勋,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中国的脊梁”这个崇高的形象树了起来。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2345678
品析: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所欺骗,要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着眼于全体人民大众,才能透过假象,识破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把握问题的实质。要看到人民大众和革命力量不屈的斗争和伟大的力量,信心百倍地去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试一试吗?请做仿写练习:
①仿照第①句话,完成仿句。
人人__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人人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_。
②仿照第②段话,反驳错误观点,完成下面的仿句。
从近两年的中国体育成绩看起来:_____________,是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事实;_______________,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体育大国了。
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多彩的语文常识
(1)关于驳论文: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2)何为“正史”
即《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将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记述了中国自上古洪荒时代至明代数千年历史,由汉武帝至清乾隆帝历代学家精心编篡而成,历时长达1800多年,共计3213卷,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它记述了各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艺术、外交等多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课堂演练三、试题链接
[试题回放]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XX年试题)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
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就批驳的对象来说,选文是驳敌论的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12345678
2、简要分析一下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指出:“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这句话中两个“也”字的含义。
第一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阐述你对作者所说的求神拜佛“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1、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只答论证也算对),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论敌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加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3、第一个“也”:有姑且承认的意思,含有讽刺意味。第二个“也”:起强调肯定的作用。4、“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5、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人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总结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

作业设计1、              复习本单元及课后思考与练习。2、    完成《导与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驳论文的方式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教学反思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较为明显。本教案中mtv的运用,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案

学  科

语文

授课年级

初三

授课教师

课  题

复习七下第四单元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学完了第四单元,你有哪些收获?有关国家、民族、亲情、爱情、正义、人道……通过这些,你是否理解了人生的价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你是否在思想升华的同时,也获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第四单元,去品味,去感悟——

重 难 点 分  析1、为什么廖承志对那些不利于国共两党和谈的论调要一一进行反驳?
2、怎样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的“爱情观”?
3、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是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与手段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 体

设计意图 

导 入

 

导 学佳词积累:
咫尺 把晤 珍摄 政躬 诠察 悖谬 苟同 党私 净土 锐减 谄媚 取悦 熟稔 疮痍希冀 发酵 豁达 涅磐 诀窍 宣泄 蹂躏 幼稚 忐忑 萌发 擅自 宿愿 繁衍 伫立  纽带 永恒 赞誉 典范 恍若 晨曦 瞥见 箱箧 同捐前嫌 难辞其咎 巧言令色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毋庸赘言 变幻莫测 时不我与 未雨绸缪 鸡皮鹤发 瘦骨嶙峋 勃然大怒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不可思议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丰功伟绩12345678
常识识记:
1、  作者:革命家、政治家廖承志;当代作家刘亚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法国作家雨果。
2、  历史人物、事件:蒋经国、蒋介石父子;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含英咀华:
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赏析:作者运用一连串的短句,给人一种紧迫感,让人感到时光易逝、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紧迫性。作者一方面从世界、台湾角度来说明,若不尽早促成国共和谈,恐怕夜长梦多;一方面从蒋经国年龄的角度说明:时不我待,要抓紧时间,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联想到近年“xx”势力甚嚣尘上,美国军舰驶近台海,蒋氏父子陵寝也遭物议等事实,可见邓小平同志、廖承志同志当年的眼光是何等敏锐,何等长远。
⑵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赏析:此句写出了作者对蒋经国的殷殷期盼之情,言辞恳切,饱含深情。“遥望南天,不禁神驰”,有对老友的牵挂,更有对台湾的神往和盼望;“诸希珍重,伫候复音”,有对旧友的关怀,更有对旧友尽早促成统一大业的期盼,拳拳之心,难以尽言,而一代政治家、革命家的爱国情怀却已含在字里行间,读后令人感动不已。
⑶十四过了,就奔十八;十八过了,就奔三十;三十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
赏析:“十四……就……十八……就……三十……就……”,既是排比句,又是顶真句。采用这种句式不仅强调了时光易逝,更突出了“十四岁”、“十八岁”、“三十岁”分别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几个阶段的转折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在这几个阶段要认真地塑造自己,否则,一旦定型就很难改变。 
⑷同学们,学了第四单元,你一定也积累了不少精美语段,请选择一段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作简要的赏析。
你的摘抄:                                                         。
你的赏析:                                                        。

 

课堂演练1、基础过关
⑴给加点字注音
咫尺()熟稔()擅自()瞥见()
⑵下列成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眼花瞭乱  不可思意  鸡皮褐发  未雨绸谬
⑶仿照下面的句式,补写空白处
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思维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对爱情的认识。123456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口才磨练
中考临近了,小明却还在看电视。这时妈妈走过来,生气地说:“马上就要中考了,你居然还在看电视?”
小明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说,才可能不让妈妈生气?
小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能力提升
阅读“坦率讲,我是欣赏你的,一如欣赏一部作品。……在这一点上,我甚至不如你。”回答问题。
⑴从本段看,作者所欣赏的儿子的闪光点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⑵“你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哺育你、教导你,反过来也被你的行为所教导”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
⑶句中加点的“在这一点上,我甚至不如你”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文中的儿子对大自然充满爱心,你是怎样对待大自然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大自然?请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你同意胖胖在考试时看到正确答案而偏不改正的做法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写作宝典
读了这么多名人写的书信,你是否跃跃欲试呢?下面就请你大显身手吧。
书信是消除误解的桥梁,是探讨问题的平台,是传递情感的纽带。请同学们为生养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内容自定,600字左右,要写出真情实感。

 

总结本单元选取了四封书信。廖承志先生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经国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让我们感受到一代革命家的爱国情怀;刘亚洲在儿子进入14岁之际,写信鼓励儿子,字里行间的舐犊情深令人感动;苏霍姆林斯基以独特的方式告诉女儿: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称得上真正的爱情;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立场上,谴责本国侵略中国的暴行,显示了伟大文学家博大的胸怀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四封书信因写作对象、写作目的不同,而选取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言辞恳切,饱含深情;或娓娓而谈,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充满寓意;或多用反语,讽刺辛辣。

 

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本单元诗歌。2、              完成《导与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书信体的写作格式:            称谓、

主体、

祝语、

署名、

日期

教学反思再次体会到: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全能,什么都会。所以不得不学习呀!应用文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教师得把它上得有感染力。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教学设计案

学  科

语文

授课年级

初三

授课教师

课  题

复习七下第五单元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复习了解戏剧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重 难 点 分  析1、老舍是当代语言艺术大师,追求“话到人到”,人物的对话必须是性格化的语言,“开12345678
2、《陈毅市长》一文人物的语言有何特点?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分  析

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过程与手段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 体

设计意图

导 入

你了解了哪些戏剧知识?是否掌握了欣赏戏剧的方法和技巧?透过作者的描写和塑造,你对清末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在陈毅、齐仰之、毛泽东等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受到了哪些启发和教益?

导 学佳词积累:
趿拉 珍馐 咂摸 凌乱 请帖 鄙人 揿钮 驽钝 赐教 自娱 伊始 伫立 阑珊 爽朗 难堪 褡裢藻井 文绉绉 闭门羹 打秋风 说媒拉纤 绫罗绸缎 兵荒马乱 老气横秋 深居简出 充耳不闻 才疏学浅 痛心疾首 三顾茅庐 礼贤下士 怡然自得 熙熙攘攘 颓垣断壁 神聊海吹 金碧辉煌 一文不名 龙盘虎踞 奄奄一息 化干戈为玉帛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无事不登三宝殿
常识识记:
(一)戏剧知多少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我们说的“戏剧”实指剧本(戏剧文学),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种类:1、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4、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喜剧、悲剧、正剧等。
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1、  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的变换。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上下场等。
人物语言:包括独白、旁白、对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二)会晤作者
老舍
沙叶新
含英咀华:
1、“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品析:此话出自常四爷之口,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了他对现实有清醒认识、正直、豪气的性格特点。他看不惯二德子之流吃软怕硬、窝里横的作派,直言揭露批判,体现了当时有良知的民众对清朝腐败无能的痛心和无奈。
2.“我哪里是化学家哟!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12345678
品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化学变化主要*内因,齐先生的爱国之心和与我们的合作是最主要的,我只是起了一点促进作用。生动贴切的比喻使陈毅市长的语言显得幽默风趣又不失含蓄,既不失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身份又给人以亲切之感。
3、“我知道齐先生是学者,是专家,只可就见,不可屈致,所以我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
品析:此话出自陈毅之口,表现了他的礼贤下士、坚韧不拔,思贤若渴。化用三国故事既非常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诚意,又让人感到陈毅有着良好的修养和豪爽、直率的性格。这种个性化的语言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代伟人的风范,不能不令人击节叹赏。
4、同学们,学了第五单元,你一定也积累了不少精美语段,请选择一段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作简要的赏析。
你的摘抄:                                                         。
你的赏析:                                 

课堂演练快乐演练
1、 基础过关
⑴下面成语中有四个错字,找出并改正。
冲耳不闻  痛心急首 龙盘虎据 颓园断壁 
⑵从剧本的情节和结构看,《陈毅市长》是_________。 
2、 思维拓展
个性化的语言是戏剧塑造人物的关键。结合下面情境,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年龄设计恰当的语言,力求体现出人物的个性,要求至少一人品质低下。
一艘航船在大洋上行使,忽然狂风大作,船即将沉没。这时船上的四个人会说什么呢?
年轻的大学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兵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口才磨练
某校初三(1)班的同学们正在举行“中学生是否应该看电视连续剧”的辩论会,如果你是其中一员,
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能力提升
阅读“先生之言差矣。……岂不是当时腐败社会所造成的吗?”,回答问题。
  ⑴这段话是针对齐仰之的什么情况说的? 
 ⑵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 
 ⑶陈毅说完这段话后使齐仰之“深有感触”,原因何在?用简洁的话概括出三点。 
 ⑷文段中有两个问句,“啥子道理哟?”是     问句,作用是     ;“岂不是当时腐败社会所造成的吗?”是     问句,作用是     。
⑸这段台词表现了陈毅怎样的性格? 
5、 写作宝典
依据戏剧特点将下首诗改编成戏剧。
(唐)杜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12345678

参考答案:1、⑴冲——充 急——疾据——踞 园——垣⑵多幕剧2、略。3、略。4、⑴是针对齐仰之不理解社会制度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而说的。⑵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⑶对齐仰之献身祖国科学事业而报国无门的遭遇报以同情和理解,达到勾通的目的。以齐仰之的亲身经历为论据,很有说服力。 肯定和赞扬了齐仰之的爱国热情,并再次激发这种热情,这是打动他的关键。⑷设问 引出下面的话 反问 强调 肯定⑸豪爽、直率、幽默、英睿。5、略。

总结《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课本选取的是第一幕,写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都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然而大清王朝却已到了它的末日,透过表面繁荣、热闹的茶馆,我们看到了清末社会满目疮痍、末日来临的现实。《陈毅市长》(节选)主要描述了陈毅深夜亲访化学家齐仰之,说服齐仰之答应“主持筹划”在上海建立“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的经过。显示了陈毅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刻所显示的对未来形势的清醒估计和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雄伟胆略。《开国大典》(节选)塑造了开国大典前夜毛泽东亲切质朴的光辉形象,让我们领略到伟人的风采。
个性化的语言是本单元戏剧最突出的特征。同学们阅读时要透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业设计1、              复习第五单元。2、              完成《导与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剧本的特点:
1、  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教学反思1、备课首要的是备知识,老师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及要传授的语文知识,要了如指掌。对于知识,教师要自成体系,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循序渐进。2、课堂提问要有梯度,使学生每次回答起来都不觉得太难。3、有学生不会的知识,及时讲解;有学生遗忘的知识,及时提醒温习路径。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3222.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