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人教版电子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8-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4)词性活用:域、固、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文中有些地方参阅了《名师特教备课笔记本•初三语文(上)》、《教与学整体设计•初三语文(第五册)》等教案,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教学目标:(一) 德育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二) 智育目标: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一) 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an )亩 :田间水沟     付说(yue )   曾(zeng)益:同“增”,增加         胶鬲(ge   )   拂(bi )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 )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123456789101112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 
c、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            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            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三、            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 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            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123456789101112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 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五、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            当堂背诵课文
七、完成练习(二)
教后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   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  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  理解标题的含义。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 结构:
      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
      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第4段:提出论点。
三、       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  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   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2)这段内容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
      (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123456789101112
      6、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四、作业。
教后反思:

 19.鱼我所欲也
摘要: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123456789101112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
  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123456789101112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教后反思:

                    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 正课 
1、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节奏 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 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123456789101112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佣豢辖邮?nbsp;
4、 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 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 再次朗读课文。  
三、 小结  1、 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3、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 作业 
1、 完成课内练习二 
2、 熟读课文,并背诵。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 预习 
1、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 正课    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123456789101112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
 3)、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附板书: 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起始:提出论点:舍生取义。①设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        〈2〉 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一步: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                                                                                               123456789101112
二步:假设分析〈反〉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3〉结论:层进法。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四、延伸思考并布置作业 
  1.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2.背诵全文。 
  3.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后反思: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123456789101112
教学过程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123456789101112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    (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123456789101112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234567891011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3218.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