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感悟]《谈生命》学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8-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一、选择题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清吟 yín     枭鸟 xiāo              b.荫庇 yìn     芳馨 xīnc.怡悦 yí      杜鹃啼血 tí           d.惊骇 hái     休憩 qì2.选出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猛烈的风)       b.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危险的山崖)       c.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这里指清脆地鸣叫)       d.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指人死了以后再转生到世上来的那一辈子,这是迷信的说法。)3.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他屈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       b.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123456       c.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溶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d.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偿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4.选出下列划线短语结构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b.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c.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庄严灿烂。d.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5.“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没有奋斗与努力,“又长成棵一小树”只能是梦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b.与前面的“也许”相照应,表现了小树的再生是一个艰难的历程。c.作者对这棵消融于大地的树能够再生没有足够的信心。d.这句话强调了在生命的历程中,今生今世就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6.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3456a.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7.“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根据下面的要求答题。(1)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语段后问题。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地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1)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2)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123456(3)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关于生命和生命的意义,原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但作者却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在说理方法上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平沙斜阳芳草里,看到了夹岸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d.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e.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4.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5.文中画线句“生命又像……”省略了一段话,请联系上下文思考.推断:(1)“生命又像”什么?生命又像 。(2)围绕这一比喻可以写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用“生命像……”开头,写几句话(30-50字),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文中的比喻和上题中推断的比喻除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悬崖峭壁,□□□层沙积土,□□□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1234561.在文中□□□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卷着 冲倒了 穿过了 b.冲倒了 挟卷着 穿过了c.穿过了 冲倒了 挟卷着 d.挟卷着 穿过了 冲倒了2.根据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心平气和:­­                                                           。3.画线句“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中,“新生的力量”指 。4.对本段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5.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联系作者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面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生命比喻成一棵小树,以此揭示生命生长.壮大和衰老的历程。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的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但却有几分惆怅和虚无。c.“破壳出来”“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消融了,归化了”这些语句喻示了人的生命历程。123456d.选段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参考答案一、1.d(“骇”应读hài)2.b(危,是“高”的意思。)3.b(a项中的“屈”应为“曲”;c项中的“溶”应为“融”;d项中的“偿”应为“尝”)1,3,54.d(d项是主谓短语,其它三项是并列短语)5.c6.d(生命的“渺小卑微”和生命的“痛苦美丽”没有因果联系。)7.(1)“风暴”喻重大的挫折和磨难。整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能经受住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的生命更加坚强。(2)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与道理吻合即可。二、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2.(1)“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   (2)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3.a b4.c5.(1)一棵小树(或一粒种子)   (2)本题是探究式阅读的考查,所答内容应与下列例句相近。例句:它在生长中伴随着快乐和痛苦。春天抽叶开花,夏天浓荫结果,秋天叶色绯红,冬天落叶归根。或:既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又经历风吹雨打,酷暑严寒。6.本题答案为开放性的。写出贴切比喻;围绕比喻想象;表达贴切。三1.c(此题凭借每一选项中的第一个词语即可作出正确判断。首先,江流不可能“挟卷着”悬崖峭壁;其次,“曲折地”“冲倒了”不通;“曲折地”只有和“穿过了”搭配。)2.形容波平浪静。(看上文:“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这里写江流波涛汹涌;“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才”“一泻千里”表明江流由激荡转为直泻而下,波峰浪谷消失了。)3.指雨水。(注意上文的“暴风雨”.“大雨”.“雨过天晴”,可以想到四处的雨水注入江中。)4. b5.“一江春水”侧重于阐明生命的力量(或生命的美好),“一棵小树”则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而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1,3,56.b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3057.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