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专项训练_作文专项训练教程2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8-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写作冲动

感一经形成,就会思绪纷呈,妙语连珠,写作进入最佳状态。写作热情、写作冲动不是自天而降,凭空产生的,而是写作的人

频繁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对自然界的山水景物、花草鸟兽,对社会上纷繁的人和事认识、理解、感受的结果。
    中学生都读过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也都为之而感动过。这篇300字的通讯在50年代初期曾经使亿万热血青年

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曾经使亿万读者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时间,热爱祖国、热爱最可爱的人的浓烈感情弥漫祖国960万平方公里

的大地,植根于千千万万的人民心中。为什么这篇文章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作者一番倾吐心潮的话语能给我们以极好的回答。

他是这样说的: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

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

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
“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

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儿受到的,也就浅;你根本还没感觉呢,那就用不着说了……你跟他们交上知心朋友,你对他

们了解得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使你也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也就是说,才能使你感受得更深些。”
从这三段话中,我们至少可领悟到以下一些写文章的道理。
一、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急于要说,急于要写,急于要告诉别人,正是这种写作冲动,正是这种难以控制的奔腾的

写作热情,造就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写作冲动是写作的内驱力,是使思维活跃、生活素材在脑中涌现的内部动力,写作的

人如果蕴藏的思想感情不汹涌澎湃,如果没有一吐为喜悦、为愉快、为欢乐的表达情绪,下笔绝不会一泻千里,气势感人。
二、写作的热情与冲动来之于对现实生活的接触与理解。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火热的斗争中,和志愿军——指导员

、战斗英雄、一般战士、干部、新参军的学生和过去曾经是落后的人交朋友,了解他们,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理解,感受,

深深地感受,因而有倾吐为快的热情。学习写作的人要能激情满怀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歌颂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鞭挞丑

陋的人和事,必须认真地生活在社会生活之中,用眼观看,用耳倾听,用心细思,事事留意,处处积累,培养写的热情。如果

对生活冷冷淡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无论如何也出现不了写作冲动的动人境界。
三、写作的热情与冲动还来之于崇高的责任感。作者长期生活在部队里,战士伟大的英雄气魄,感人的英雄事迹不断撞击作者

的心灵,震撼作者的肺腑,出于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要把战士的纯洁的品质、刚强的意志、淳朴的气质、宽广的胸怀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英雄的业绩告诉给祖国的朋友们,让人们为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为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学习写作的学生尽管与作

家写通讯报道的目的不完全相同,但同样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

之有序的文章,是学习的需要,日后工作的需要,是步入社会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学习写作的目的意义越明确,肩上越

有责任感,越能激发旺盛的写作热情,越容易孕育写作冲动。
    写作冲动绝不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耳目与心灵,激起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涌出要诉说、要

呐喊、要歌颂、要鞭挞等等强烈情感。伟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千古传诵的佳作,就是心声的吐露,特别是末

尾处: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经过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杜甫在成都营造了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草堂,好不容易有了个安身处所。谁知有一天突然暴风雨发

作,江翻石走,草堂旁据说已经生长了二百年的高大的树尽管与雷雨抗争,但是根还是断了,被狂风拔起,像死了的龙虎一般

倒在荆棘中。
八月的又一天,秋风怒号,草堂顶上的三重的茅草都被无情的风卷走,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黄昏时候,风虽停了,

但乌云聚集,下起了密密麻麻的雨,雨不停地整整下了一夜,屋里已漏得没有一块干土。雨下到地上,下到屋里,也下到诗人

的心上,漫漫长夜无法入眠。
诗人思绪万千,心潮起伏,由自己遭受的灾难联想到流离失所的人们,联想到怎样才能盖上千万间的房屋,使天下寒士喜笑颜

开,再不遭受狂风暴雨袭击之苦。诗人情不可遏,于是在无眠的长夜里唱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种情感的冲动构成的千古绝唱,高潮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呐喊,在心扉的坦露,在生命

的奉献。这种高尚而博大的情怀令读者激动不已,肃然起敬。
写作热情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勤于笔耕,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快乐,有的是孜孜矻矻,长期坚持,力求文

字能准确地表达情意。
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这样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

”意思是说:自己生平没有痛快、高兴的事,只有写文章,想到什么,笔下就能曲曲折折充分地加以表达,自己认为人世间快

乐的事,再也没有超过写文章的了。这种炽热的写作热情、写作冲动,可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正因为苏轼把写诗作文升华到人生欢乐的境界,把人生欢乐融化于写诗作文之中,因而他的作品气势恢宏,畅达淋漓,挥洒自

如。他的同乡唐庚也是宋代著名诗人,他写诗作文的情况就与苏轼迥然不同,苏轼是欢天喜地,唐庚是愁眉苦脸。唐庚说:“

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

病复出,凡如此数回。”这段话从另一角度揭示了持续高涨的写作热情。他说,写诗是最难的事,自己写诗非常苦,要痛苦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口吟好些天,然后才能成篇。第二天拿出来读读,发现毛病百出,于是再痛苦地推敲好些天,反复修改。隔了一些时候拿出来

再读,又发现了毛病,这样反反复复好多次。这种对写作执着追求的热情十分难能可贵。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明白:写作热情可呈奔放的形态,也可呈含蓄、深沉的形态,但不论什么形态,其共同点是要写、爱

写,要充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意。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当代学生应该也必须具备的。
    热爱是培育写作热情、激发写作冲动的基础。热爱生活,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爱慕、敬佩,主动地接受教育,以高尚的人

文美、雄伟粗犷或雅致灵秀的自然美陶冶自己的心灵,知识增长,心灵丰富,心田里就会有绵绵思绪往外倾吐。热爱生活,对

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充满憎恨、厌恶,同样有要说、要写的感情冲动。
    在热爱生活的同时,还必须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

语言,学生们读到这个内容,心中很不服气,认为我们祖国的语言最优美。我觉得我们学生的认识、感情是可贵的。我们伟大

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宝藏极其丰富,它的表达情意的准确程度、细腻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只有怀着热爱它的深情,孜孜

不倦地探求、挖掘,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语言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要掌握工具,熟练地加以运用

,须坚持不懈地认真地进行训练。只有满怀浓厚的兴趣,满怀浓郁的深情进行训练,才会以写作为乐事,才会有旺盛而持久的

写作热情。
    无数写作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写作热情越高涨,写作情感越激越,语言编织的文章越情真意切,内容丰厚,习作者越能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年青的学生风华正茂,豪情满怀,只要有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愿望,不断培育写作的热情,必会出现

拈笔伸纸、一吐为快的动人佳境。
佳作借鉴 :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点评:这首诗爱国主义感情如火山般的喷发,震人心魄。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感人力量?那是因为作者在感情极端冲动下写

成。
作者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在国外饱尝民族歧视之苦,而国内又是反动军阀的罪恶统治,他悲愤满腔,胸中燃烧着

炽烈的爱国热情,正如他写给诗人臧克家的信中所说,把自己比喻为“没有爆发的火山”。
1925年夏,他回到祖国,正是反帝运动高潮的时候。这时候他不仅看到了帝国主义反动派对人民血腥的统治与镇压,也看到了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席卷全国汹涌澎湃的反帝怒潮,说明了“谁是中国人”,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伟大”,胸

中的火山爆发了,他大声喊出了一句话:“咱们的中国!”“爆”,揭示了在胸中积蓄已久的话进发而出。
诗人察觉到缄默的中国蕴藏着惊天动地的巨大力量,坚信一旦火山忍不住缄默,就会突然间青天里一个霹雳,到那时帝国主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反动派就要“发抖,伸舌头,顿脚”。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句话》是首响亮着中华民族庄严的最强音的诗,激情奔放,语言凝炼,它是诗人对祖国命运满怀的深情浇灌而成。炽

热的爱国情感燃起了势不可挡的写作热情,这种写作热情浇铸的诗句铿铿锵锵,唤起读者由衷的共鸣。
    写作冲动、写作热情并不都是像火山岩浆般的喷射,有时它表现为细微的、平和的、素静的,甚而是含蓄的,难以觉察的

。李广田的散文《花潮》就是另有一番风味。
花    潮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
    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
    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别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着

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真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

,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

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

来晚了,已经开放,“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

。“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

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
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

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耀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

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

,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

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

花到底怎么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的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

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

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

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

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

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洋气得很。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

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

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
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

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

花惊呆了。画家们正调好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

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人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
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

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

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么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

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

看花,什么也顾不得了。
    ……
点评:花潮描绘得如此有声有色,情趣盎然,关键在于作者心潮起伏,汹涌澎湃。作者如果走马观花,对海棠无千种情,对观

花人无万种爱,无涌上心头要表述这花景、人景的强烈欲望,笔下要能如此风光绮丽,花潮荡漾,显然是不可能的。
作者的心潮融合在花潮的描写之中,咏花的热情在字里行间细细渗出。潮,铺天盖地。往上看,“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

”,攀到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每棵树炫耀千朵万朵的鼎盛,每朵花诉说自己的喜悦。总写,分写,群体,个体

,花的气势已伴随着作者的热情生动地铺展开。
然而,仅仅凭此细说,还远远不能表达心潮的起伏。于是,进一步在花潮的动态上着笔。“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

般地动”,“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

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行文至此,花潮铺天盖地、汹涌澎湃的气势毕现。
    单从形态、色彩角度刻画尚不能充分表达歌颂之情,于是又诉诸听觉,从声音方面着笔。以风声、蜜蜂嗡嗡声、黄莺歌声

,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天籁人籁,交织成为海上午夜的潮声,把花潮的气势,花潮的生命力深入一步地铺展,把视觉

形象和听觉感受糅合起来,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美景须靠人添意,景中有人,景就活起来,洋溢生意。人潮因花潮汇集,流动,二者交融,画卷就更为波澜壮阔。作者在人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的描绘方面,同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仍然用铺陈的手法来描绘观花人的种种形态和心态。
尽管观花人有坐,有站,有大方,有贪心,但共同的特点是陶醉,陶醉于花巷、花街、花海、花潮之中,面对绮丽风光,只得

“徒唤奈何”了。总写了观花人的形态、心态,还未尽情,还未达到“一吐为快”的境地,于是又分笔写老头儿、老妈妈、青

年们、青年妇女们、小学生们、画家、摄影者等等观花的情景。
尽管这些人表情不同,动作各异,但都“聚焦”在“花”这个耀眼点上,沉浸在花潮的欢乐之中。“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

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人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

花”,这些句子只要稍加思量,就可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热情如暖流奔泻。作者把“人”与“花”交织起来写,巧妙地选择了照

相的角度,把花与人、人与花胶合在一起,一“照”,一“遮”,一“伴”,气象万千,意味无穷,深化了花潮的意境。作者

的心潮调动了手中的笔,
  极其生动地描摹了圆通公园的花潮,绘声绘色绘形,给读者以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习作评说:
黑土地上的忏悔
    爷爷去了,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期待,带着我的忏悔,走进了自己耕耘了一辈子的黑土地。
    窗外,下着淫雨。风直灌进我的脖子,我一哆嗦,蓦地一抬头,看见屋檐下的燕巢在冷风中微微摇动。
    ……
“爷爷,这鸟儿叫啥名字呢?”我曾经这样问爷爷。
“噢,它是燕儿呀!”
“燕儿?”
“是呀,你可记得‘燕子归来寻旧垒’么,它是吉祥的鸟儿啊!”
    唉!怎么能忘呢?小时候,我常常偎依在爷爷身旁,听爷爷讲“九死而不悔”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然而,给我印象最

深的,则是“燕子归来寻旧垒”这句诗了。每当讲到这里,爷爷总是深情地对我说:“孩子,这就是我们祖国啊!人,不能忘了

本土啊!”
    屋内,悲悲切切,我木然地望着门外的小河,蒙蒙细雨飘落在河面上。
    ……水乡的夜,是那么美,黑黝黝的山峰像屏障,萤火虫一闪一闪,满月在河面上撒下了一把银波。
    “这么晚了,您老还在打鱼?”
    “噢,孙女咳嗽,打些鲫鱼治嗓子。”
    第二天,我刚起床,爷爷就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鲫鱼汤走进来,“喝了吧!”
    鱼汤真鲜啊!干渴的嗓子仿佛一下子就好了。
“爷爷,真好喝!”当我抬起头来,才看见爷爷眼里布满了血丝。
“爷爷,您的眼睛……”
“噢,没事,歇歇就行了。”回答得很轻松。
    为了我,爷爷通宵未眠……
    在爷爷身边,我度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该上初中了。一天,爸爸从城里来了,要接我回去读书。我急哭了,我怎么舍得

离开这曾给我无穷乐趣的故土?
    “爷爷,我不去,不去嘛!”我几乎是在哀求。
    “孩子,在城里能学到更多东西,若真想爷爷,放假时回来看看,不也挺好么?”
    就这样,在一个清晨,我告别了老屋,告别了爷爷,告别了蜻蜓、蚂蚱。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上学堂要认真,莫惦记着爷爷。”我倏地发现,爷爷眼里也含着眼泪。走了很远,还依稀看见爷爷站在门口。
    噢,爷爷……
    时间,像飞梭,编织着日月星华。我离开老屋已整整三年了,带着久别后重逢的喜悦和激动,回到了爷爷身边。
    可是,当我风尘仆仆踏上这片黑土地时,却失望了,满腔的喜悦顿时被莫名的压抑代替了。在我的记忆里,故土的一切都

是那么有吸引力。现在,却觉得那么狭小。村庄的南北两端相隔不过两百米,几个小孩在跑着玩风筝,脚下扬起一阵尘土。
    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故土么?
    蜻蜓、蚂蚱我已失去了兴趣,小河已没有往日的光彩,老屋,长出了枯草,爷爷——老了。
    现实与想象相差太远了。
    我第一次怀念城里的一切,柏油马路,高大的楼房,以及永远被妈妈拖得干干净净的棕色地板。
    “渴了吧?喝一口井水吧!甜着哩。爷爷从水桶里舀了一杯井水,递给我。
    我接过杯子,抿着嘴喝了一口。
    随即,又吐了出来。
    “怎么了?你!小时候不是很爱喝吗?”爷爷吃惊地望着
    “谁爱喝啦?土腥味!”
    “……”爷爷手中的杯子失落了,水汩汩流进了黑土地的缝隙里。
    “爷爷,您——”我拾起了杯子。
    “爷爷很累,去歇会,一个人玩吧!”
我分明望见,爷爷深深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从那以后,爷爷总是从商店里买汽水给我解渴。
人们的悲哭声,把我从回忆中惊醒,后院,有一口井,我叹了口气,走过去,按住摇把,向下压了几下,没有水涌上来,而我

的手却沾满了灰尘,好久没人使用这口井了。几经周折,我终于望见了井水从井口涌出,舀出一杯,清明透亮的,杯中似乎又

出现了爷爷吃惊的样子。心一酸,仰起脖子,一口气喝下,是那么清甜。唉,三年的城市生活,改变了我对这片黑土的眷恋之

情。
    此时,我明白失去的太多,太多。
    爷爷,你若在天有灵,能原谅我么?
    黑土地,曾哺育过我的土地,能饶恕忘了本土的子孙么?
    那天,我刚进门,爷爷就怒气冲冲地问我:“这本书是哪儿买来的?”我一愣。
    “《霹雳舞入门》,是你看的么?”不等我回答,爷爷又说了第二句。
    几天别扭的生活,已使我觉得不适,今天忽然被爷爷说一顿,我不禁反问了一句:“凭什么不能看?娱乐有什么不可以?”
“你会耽误正业的!”
争论的结果,那本书锁进了爷爷的柜子,我也负气离开了故土。
    现在想起来,太后悔了。要是我登上火车一刹那间看看黑土地,一定会回到爷爷身旁;要是我好好的,设身处地为爷爷想

一想,我也许不会离开爷爷。
    留给爷爷的是怎样的痛苦啊!
    晚上,躺在床上,想了很多。我难道忘了本土?
    “人,不能忘了本土啊!”爷爷的话,在我耳边响起,犹如一声霹雳,把我震醒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在爷爷遗像面前,我陷入了沉沉的反思中。相片上的爷爷那么削瘦,但精神矍铄,我仿佛听见爷爷正在对我说:“作为一

个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莫过于热爱国土了!”
    “姐,这是爷爷给你的。”堂弟递过一个包。我颤抖着揭开外面包着的报纸,里面是《霹雳舞入门》这本书。扉页上,有

爷爷用毛笔写的一句诗:“燕子归来寻旧垒。”
    我禁不住热泪长流。                                                                            
 点评:情动于中而言溢于外。显然,习作者面对爷爷的永远离去有说不尽的遗憾,有无穷尽的忏悔。这份真挚的亲情,这份由

衷的爱戴,冲开了记忆的闸门,往事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不吐不快,不痛痛快快表达,难以平抑心头感情的波涛。正因为感

情上波澜起伏,才掀起写作上的冲动,也才可能写出这一波三折的文章。
    文章下笔点题。谁“忏悔”?谁和“黑土地”为伴终生?为什么是“黑土地上的忏悔”?习作者用了十分简单而平静的语言来

述说。然而,在这简单而平静的背后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遗憾、期待、悲哀、悼念、忏悔……一下笔,就揪住了读者

的心。
写作冲动促使习作者把眼前景与昔日事交织起来写。由屋檐下的燕巢在冷风中微微摇动眼前景的触发,勾起了孩提时代爷爷深

情教导、疼爱备至的往事。黑土地上的无穷乐趣,是爷爷亲手撒播,三年后返回故土的失望、冷漠,使爷爷伤心而无奈。鲜明

的前后对照,使内心的忏悔之情极其自然地升腾。
习作者又从记忆中的土腥味的井水引出眼前的汲井水,喝井水,以“清明透亮”、“清甜”的井水寄托对爷爷的哀思,表述对

爷爷的忏悔、对黑土地的眷恋。正当用呼告的手法请求爷爷原谅、请求黑土地饶恕时,笔锋一转,又从眼前景引出了往事的诉

说。一本《霹雳舞入门》惹得爷爷暴怒,而爷爷离开前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的“燕子归来寻旧垒”的诗句,更似重锤扣击习作

者的心窝,愧疚之情不能自己。
    写作冲动并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漫无边际,杂乱无章。尽管习作者由于内心的激动,一会儿眼前景,一会儿昔日事

,一会儿昔日事,一会儿又眼前景,但并不杂乱,因为全文有一根中心线贯串,那就是“燕子归来寻旧垒”。祖孙之间的亲情

凝聚在对故土——黑土地的热爱、眷念中,而热爱故土又与热爱祖国紧密相联,这就使“黑土地上的忏悔”寓有深刻含义,不

是一般地寻找“旧垒”,对爷爷的怀念,不是一般的亲人之念,而是在向一位爱国老人奉献哀思和赤诚。
 要语一束:
    写作冲动是写作的内驱力,是使思维活跃,生活素材在脑中涌现的内部动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文章是心灵的轨迹,有旺盛的写作热情,有一吐为快的冲动感,一行行文字就会从火热的心头奔腾而出。
    写作热情、写作冲动来之于对自然、对社会的频繁接触。热爱生活,投入生活的怀抱,眼看,耳听,潜心思考,体验感受

,情感获得孕育,思维得到锻炼,想写、要写的冲动会奇迹般地出现。
    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崇高责任感,是形成写作冲动的最根本的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肩负着跨世

纪建设伟大祖国的重任,有责任也有义务从小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主动、积极而又精心地练习。经常练,持之以恒地练,笔

端就能生花。
上下求索,神游八荒
——让思想插上双翅
    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千千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

,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

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就多数人而言,

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

力的发展。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乌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潜艇?写文章也一样

,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文心絮语:
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古人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如陆机《文赋》中“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意思是:开

始写文章,往往是集中视线,不听其他,深入思考,广泛采集,心神可以飞驰在八方最远之处,遨游到极高极高的地方。运用

想象于一瞬间就能观察到古今,奔驰于四海。
又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说写文章要开展想

象,想得很远很远,静静地专心思考,就会联想到千年的人与事;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时,思路已扩展到万里以外了。
从两段引述的文字中,我们可清楚地体会到想象的巨大功能。人坐在屋内握笔,心神可在天地之间任意遨游,贯通古今,横越

四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开辟了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开发了无穷无尽的新鲜乃至奇特的写作材料。
    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

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

分发散。思维发散,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写

作中发挥想象的能力,无与伦比,令人叹为观止。
    《天问》是一首长诗,在这首诗里,屈原一口气对天文、地理、人事等各方面提出一百七十几个问题,构思新颖,想象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其丰富,可说是篇奇文。摘录天文部分中某一些问题剖析,就可窥见开展想象的全貌。
         (译文)
        老天共有九层,
        是谁经营测量的?
        这个样子有什么用处,
        是谁最早动手兴建的?
        轮毂上的绳子拴在何处?
天的极顶又安装在哪儿?
八根擎天柱如何顶住?
地的东南角何以倾塌?
九重天的边缘延伸到何方?
它依托连接在什么东西上?
天边有多少的弯曲和角落,
谁能算清楚这笔帐?
天在何处与地相合?
十二区如何划分?
日月附在什么东西的上面?
星宿何以陈列得错落有致?
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
晚上停宿在蒙汜;
从天明到天黑,
它要走多少里路?
月亮有什么本领,
死后又能再生?
顾兔生在肚子里,
对它有什么用处?
一连串问题如水银泻地,一发而不可收。从天有九层想到是谁经营、谁测量、谁兴建,究竟建造了有什么用处;想到宇宙像个

旋转的车轮,车轮中心上的绳子拴在什么地方呢;想到天的最高处安装在哪儿,八根柱子又怎么顶住它呢;想到天的东南角为

什么会倾塌,天的边缘究竟延伸到什么地方,依托什么,连接在什么东西上;想到天边究竟有多少弯曲和角落,这笔账谁能算

清楚;想到天和地究竟在什么地方相连接,天上星宿12个区究竟是怎样划分的;想到太阳、月亮究竟附着在什么东西上,而星

宿又为什么在天上摆布得那么错落有致;太阳早出晚归,究竟一天走多少路;月亮死而复生,究竟靠什么本领,兔子(顾兔:月

中兔子的名,即蟾蜍。)生在月亮肚子里,对月亮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真是一会儿天,一会儿地,一会儿日月,一会儿星辰,就在这跳跃式的思想自由驰骋中,展现了作者无穷的智慧和奇特而绚烂

的精神世界。
难怪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想象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想象是以生活和知识为基础的。
如上面引述的“地的东南角何以倾塌”就根源于生活,因为我国地貌状况是西北高,东南低,大河大江由西流向东南,最后归

人大海。又如“十二区如何划分”,也不是凭空而来,因为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星宿方位划为十二个大区。有这方面知识作基

础,一触即发,问题就从脑中蹦跳出来。
其实,上面所提出的寓含了众多神话传说的资料,是有坚实的生活与知识为基础的。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无人不知,生活中有猴子、猪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发挥想象,就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

形象;生活中有正气,有邪恶,而邪恶总是诡计多端,变换出种种伪善面目欺骗善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于是创

造出白骨精的丑恶形象,创造出孙悟空以变化多端的神力与屡施诡计的妖精反复斗争的故事,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千千万万

读者。
写作中开展想象要善于捉住“触发点”。“触发点”常常是眼前的实景,即眼前的人、事、景、物。“触发点”选得好,想象

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是一首抒情小诗,想象丰富,具有童话色彩。这首诗的想象的“触发点”就是“街灯”,由眼前的实

景“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想象开去,创造出天上街市的美景。人间、天上,回环互比,由于想象

这面折光镜的作用,诗闪发出比现实更为奇幻的光辉。
    莫奈是法国19世纪著名印象派的画家,他画的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学这幅画十分有名。画上,教堂掩映在雾中,轮廓隐约可

见,而雾是紫红色的。有人看了这幅画,思想立即在历史长河中纵横,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是画上紫红色的雾触发了他。紫红色

的雾就是他展开想象的“触发点”,由此他想到伦敦环境有污染,环境污染伴随着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而产生。通常雾是灰蒙

蒙的,画上却是紫红色的,这一反常规的色彩具有新奇性、刺激性,而具有新奇性、刺激性的事物最能激发想象力,是比较理

想的想象“触发点”。
谈到想象,人们常常想到联想,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想象和联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思索,而且从由此及彼开始

,但联想基本在由此及彼的轨道上运行,如由井冈山的竹子联想到老乡冒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用小竹筒给山上红军战士送

饭的情景,联想到毛委员和朱军长用毛竹做的扁担,带领队伍下山判粮食的情景,联想到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

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联想的材料都是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所以联想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组合

。想象是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构成新的形象,而且是多向性的思维,不定向的,跳跃式的。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诗人在梦中漫游仙界时,忽而飞渡镜湖,月照我影;忽而身登云梯,天鸡啼鸣;在千岩万转中

迷花倚石,闻熊咆龙吟,见电霹山崩;在恍惚间见云里的神仙纷纷而降。众多的形象纷至沓来,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所创造。

当然,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无中生有;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来自过去的经验,不过,经过了加

工改造。有人说,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这是有道理的。
    梦也是一种想象,组成梦境的素材仍然是感知过的,上述李白的诗已证明。幻想是对未来的想象,同样源于生活,科幻小

说就是以文学体裁来对未来科学的预测。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爱思、多思,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渴求,都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写出来

的文章越能闪发光彩。 
佳作借鉴: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

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

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

,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

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

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

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

,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

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被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

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

,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点评: 这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写于1925年2月24日。作者处于“昏沉的夜”,“石油”(点灯用的煤油)已经不多,身边

缭绕着烟草的烟雾,而思想却长着翅膀飞翔,“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很美丽,幽雅,有趣”,是想象中故事的总貌,怎么美丽,怎么幽雅,怎么有趣呢?于是出现了众多的美的形象——美的

人美的事编织成的云锦,像万颗奔星般飞动,飞动到遥远遥远,以至于无穷。想得自由自在,一下子把视野扩展到无穷尽。
    思想跳跃,由天而地,坐小船经山阴道,于是,“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一二十种形象次第

展现,接着,这些形象又都倒影在小河中,诸影诸物解散、摇动、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日光,水光,闪烁晃动,诸物由

静而动,由动而静,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由过去所见,又一跃而写现在所见,同样是美不胜收。一切事物交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而且色彩斑斓。青的

天,大红花和斑红花拉长为缕缕的胭脂水,拉成的红色锦绣带织入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斑红花影织进塔、

村女、狗、茅屋、云里,而这一切又是发生在水中,是从水里看到的人世间的云锦,真是奇思妙想,令人神往。
    两幅美景构成了一个好的故事,而这故事中的人、事、景、物都似曾相识,不过是进行了加工,进行了新的组合,创造了

前所未有的绚丽的新形象。新形象不是无中生有,是以生活为基础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想象的内容与眼前的实景要注意衔接,要衔接得自然、巧妙,不能脱钩脱节。也就是说,要注意由眼前景渡到想象景,“渡过

去”,又要注意由想象景渡回眼前景,即“渡过来”,如果不渡过来,文章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乱飞无主了。
《好的故事》在衔接过渡方面很精彩。身处昏沉的夜,展开美好的想象,是“闭了眼睛”“蒙胧中”开始的;被无数美的人和

美的事深深吸引,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皱蹙,整篇的影子撒成片片。衔接得十分自然。尤其值

得称道的是睁开眼苏醒以后还要寻梦境,趁“几点虹霓色的碎影”还在,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然而抛书取笔时,才知

何尝有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
以昏沉的夜开篇,以昏沉的夜结束,基调是悲苦的,这是现实;然而想象中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令人向往的,在强烈的反差

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无限的感慨。
    鲁迅生活的时代早巳过去,但他在诗文中发挥想象作用的做法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仍屡见不鲜。且不说许多名著,就是台湾

女作家席慕蓉的一篇短文,也可看出想象在作品中的重要功能。
贝  壳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

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

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巳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

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

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

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

简单的心啊!”
点评: 这篇短文寥寥几百字,写的是极其普遍的自然小景,然而却新气扑鼻,启人深思。对贝壳的精细描写固然有特色,而使

文章大为增彩不同凡响之处,却是想象的开展。
上苍给短暂和细小、脆弱和卑微的生命制作出来的居所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一丝不苟,联想到与贝壳的生命比,自己在世间

停留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多,能做到的事应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文章至此,对生活的积极进取态度已有所表现,但这样表达毕竟一般化,比较平面,缺乏深度。就在此时,作者的思想突然腾

飞,腾飞到千年之后可能出现的情景,两个“反复”,一个“叹息”,就把一颗固执而简单的心生动地捧到了读者的面前。与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比,思想升华了,意味隽永了。
    想象的线头是怎样拉开的呢?“触发点”就是一枚小小的贝壳,尤其是它的精致的花纹,复杂的图样。面对着它,仔细观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认真感受,深入思考,思想就离开眼前景展翅翱翔。
习作评说:

    测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是脑子却专横地不许我接触书本。窗外的雨下个不停,教人心烦。我一丝劲儿也提不起,只好

伏在案上,闭上眼睛……
    不一会儿,灵魂好像离开了我的躯壳,飘啊,飘啊,飘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我伫立观望,只见村屋寥寥可数,阡陌整齐地把田地分割开来。农民背着太阳,把着耙子在犁地。老人在屋前的小园剪草

栽花,畜栏中的鸭子和绵羊在相互嬉戏,好一幅农家乐的美景。温暖充盈在空气中,把我这孤单的人也感染了。
    小溪波明如镜,水流渗出了一股清凉。清新的空气,不禁使我贪婪地吮吸起来。微风又把花香阵阵传送,我感到无比舒畅

。偶而捡起一块泥土,也是芳香扑鼻。我感到身上的每一毛孔都在享受着大自然释放的芬芳,像吃了灵丹妙药似的,全身十分

受用。
    我走进绿林,林里一棵棵树木上挂着累累的果实。我随手摘下数颗,放在怀中珍藏。
    穿过绿林,我一口气爬上山坡,轻轻躺下,一边欣赏天地交接的壮观,一边欣赏云儿的变幻,奇趣无穷。
    大阳在山坡后若隐若现,把霞彩衬托得更为绚丽。它们争妍斗丽,美不胜收。霞彩构成的图案是世界上最谐和最自然的,

霞彩的颜色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绚烂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黑夜从四周静悄悄地压过来,大自然依然弥漫着令人陶醉的气息。我虽没有床和褥,但田

野为床,星空为被,榕树根为枕,足以使我安然入梦。
    突然,一阵风刮来,把我吹醒。啊!身边的美景已无影无踪,我又返回到现实的繁华世界。
    雨点把我的书本沾湿了,我把窗子关上。这一关,虽标志着梦中旅程的结束,但毕竟寻觅到向往已久的美妙世界。我振奋

精神,专心致志地复习功课。                                                                               
    点评:这是一篇中学低年级学生的习作,内容是寻觅美妙理想的世界。作者寻觅的理想世界是风景优美的农家乐的清凉世

界。
    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开辟广阔的天地,是本文的明显特点。作者神游不知名的地方,看田舍风光,观小溪流水,嗅空气中

芬芳,摘果实珍藏,赏天地交接的壮观,云儿变幻的奇趣,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纷至沓来,构成了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喜

悦的心情。
想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文章从白天的欣赏自然风光写到夜晚的安然入睡,时间跨度大;由村落而小溪,而绿林,而山坡,而天地为被褥,空间不断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换。
事实是:作者身在小屋,纹丝不动。很显然,想象比观察、感受更能扩展取材的领域。想象是以生活和知识为基础的,如果作

者平时对田园风光不注意观察,不具备有关的知识,不管怎么想,也想象不出文中的众多形象,当然也不可能选择它们作为写

作材料。
    文中注意了想象景与实景的衔接。开头用“伏在案上,闭上眼睛”过渡到神游大自然;思想张开双翅翱翔后,又要妥贴地

收回。结尾用风把自己吹醒,返回现实,目的就在于把梦境和实境衔接起来。
用梦境表现奇思幻想是文中展开想象的常用方法,但不用梦境同样可以充分想象,神话、传说、童话等等,想象色彩都无比浓

郁,许多真知灼见都是通过精彩纷呈的新形象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如此,一般习作也可向这方面努力。
下面是一篇习作:
假如我是
假如我是一个可以同时生活在人间、仙境和地狱的人,那就好了,因为可以在不同的世界生活,看看不同世界的事物。
    在人间可以过着繁荣、热闹的生活,可以结交不同个性的人,可以去许多地方游览,又可以有很多消遣,例如:逛街、看

电影、游泳、旅行等等,自由自在。
    当烦恼时,可以到仙境,那里不会有烦恼,生活宁静安逸,所以人也特别快乐。
    当自己想做坏事时,可以到地狱看看。看那些做了坏事的人,死后要受到怎样痛苦的惩罚,警惕自己不要这样去做,否则

就会遭受同样的痛苦。
    当然,这些地方也有各自的缺点。在人间,虽然可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但是和人相处久了,不免会发生磨擦,会弄得自

己很不开心。在仙境住久了,慢慢便会因为太安逸而感到厌倦。在地狱,虽然可警惕自己,但目睹那种恐怖场景,心中十分恐

惧。所以,住在哪处都有缺点。
    我更希望有一处地方能汇集它们三处的优点,三处的优点是——繁荣、安宁、有警惕性。虽则繁荣,但不会有斗争;虽则

安宁,但不会令人感到沉闷;虽则有警惕性,但不会令人惊慌。我想这样的地方会十分难找,因为没有一处地方是十全十美的


    人间、仙境和地狱,如真的要我选择,我当然会选人间,因为我居住在人间已十多年,对这里的环境已经适应。
    不过以上只是一些幻想,我们应该要面对现实,不要只追求幻想,应当珍惜求学时光,勤奋学习,努力创造自己美好的理

想。                                                                           
  点评:《假如我是》是近几年流行的作文题,这一类作文题给习作者自由思考的余地很大,习作者能充分发挥想象,超越自

身的条件,超越时空的限制,写出动人的文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常见的《假如我是》,往往是把自己调换一个位置,或是教师,或是医生,或是营业员,等等,等等,总是在人间,在地球上


这篇习作与众不同,习作者大胆想象,把自己设想为可以遨游于人间、仙境和地狱的人。既体会到这三处的特点,又看到它们

的不足;既放开来大胆幻想,又收束到面对现实,落脚在及时努力的基点上,不落窠臼,给人以新鲜感。
    文章一起笔就引人注目。“一个可以同时生活在人间、仙境和地狱的人”,这明明不可能,但加上了假设的前提,这句话

就无可置辩地站立起来,文章由此而展开。
    习作者用三段文字简述人间、仙境和地狱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除对人间生活有粗浅感受外,仙境与地狱的情况纯属想象所

得。习作者上赴仙境,下人地狱,为文章蒙上奇异的色彩。
    “选择”是从幻想回到现实的关键词,想象的翅膀收缩得比较巧妙。文章结尾拖沓无力,与全文思维的活跃情况大不协调


要语一束:
    广泛的取材来自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的思想插上双翅在天地之间遨游,就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生动的形象。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想象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生活和知识是想象的基础。
    要善于选择想象的“触发点”,从眼前的所见所闻出发,拉开想象的线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浮想联翩。
    眼前的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要注意过渡、衔接,既巧妙地渡过去,又妥贴地渡过来。
    想象和联想有联系,又有区别。联想基本在由此及彼的轨道上运行,而想象是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联想是

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
    想象力的提高靠生活材料的积累、知识的储存与运用,以及想象的训练。
第三讲:作文考点分析与过关训练
     作文是考试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分值比例很大。抓好考试作文的复习,应该根据考试的考点要求,分步落实,分层进行

。从审题、选材、到布局、修改等,都要形成系统的有重点的训练。应该明确的是,作文的复习不能靠临时突击,应考的方法

很重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更重要。
             一、考点分析
(一)考点要求
1.写记叙文,做到记事写人,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能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写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

结局;能运用一两件具体事例,写人物的某些特点;能根据需要在记叙中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
    “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写一篇作文,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能够体现自己鲜明的感情立场,具

有丰富生动的具体材料,切忌只是空洞说教,要有感而发,反映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能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写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就要求作文的结构要有条理,层次要分明,内容要充

实具体,材料的取舍详略得当。能够灵活地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记叙的顺序,语句要通顺,文意要连贯,一气呵成。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能运用一两件具体事例,写人物的某些特点”,是要求能选择典型的新颖的材料,以小见大,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

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能根据需要在记叙中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就要求作文中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和议

论等,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清新流畅,从而避免平铺直叙,枯燥单一的叙述方式。
2.写简单的说明文,能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运用较准确明白的语言,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能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是要求在写说明文时,能灵活地运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等。
下定义是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言简意赅;
举例子是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分类别是将纷繁复杂的事物有条理地清晰地介绍给读者;
列数字是从数量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是用比喻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
作比较是将事物的相同、相反或相似的特点加以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
列图表是指画制图表,分项分类说明事物的特点;
作诠释与下定义相似,只是语言的表述更详尽和具体,有解释的效果;摹状貌是指运用描写等的手段来介绍事物的样子形状和

面貌。各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恰到好处。
     “运用较准确明白的语言”,就要求写说明文要注意提炼语言,做到科学准确、简炼易懂、生动具体。说明文采用的语言

一般有生动的语言和平实的语言,根据突出事物特点的要求,灵活处理。在一篇文章中,语言风格要尽量保持一致。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要求写一篇说明文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体现事物的内在联系,符合事物发展的一

般顺序和规律。在说明文中,可以采用时间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或工作流程;也可以采用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

到右、从内到外等等,来说明事物的结构与组成;或者采用逻辑顺序,如从总到分、从具体到抽象、从原因到结果等等,说明

事物的内在或外在联系,使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3.写简单的议论文,能发表自己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据,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能发表自己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看法”  实际上就是要求写议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也即文章的论点,做到论点鲜明、

观点正确和思想健康,肯定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毫不含糊。同时,要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科学正确的主张看法。
    “有一定的根据”就是强调写议论文,要讲究论据。这些论据必须要和论点一致,必须是典型的、真实的、充分的,同时

又是有针对性的。
    “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分析就是论证。论证的方法有很多,但要恰到好处,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最基本的就是摆事实

和讲道理,具体一些就是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
4.写一般的应用文(书信、通知、启事),做到格式正确,语言简明
    应用文的种类很多,根据考试的一般要求,重点掌握书信、通知和启事等的写法,做到格式正确规范,语言简明扼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二)考查方式
    考试作文的考查主要是要求考生根据考试要求,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考点一般体现在内容、语言、结构、书写等几方面

,评分标准也是根据这些方面来具体操作的。在考试作文的题目中,一般都会有考查方式的特殊要求或提示的。考试作文题有

时会规定文体,但更多时候是体裁不限的。文体考查主要以记叙文和议论文考查为主。
(三)复习提示
【复习提示】
      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方法和技巧只是寻找了其中一种捷径。在作文复习中,考生要注意如下方面


1.关注社会,关心生活。作文应该取材于现实生活,脱离生活就会使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考生要养成关注社

会热点,留心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
2.加强审题、立意、表达、布局、文体等五个方面的系列训练。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循序渐进。训练技巧与方式

因人而异,可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相结合。
3.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文章要有新思维,有个性色彩,材料新颖,语言有文采,有真情实感。创新精神主

要体现在选材立意和语言表达方面,是中考作文较高层次的要求。
4.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文要先为人,要有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跟上时代的节拍。主题的

提炼要符合社会现实的本来面目,体现时代精神,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真相和本质。
5.善于收集和整理写作素材,从范文或名著中吸取营养。善于结合优秀习作进行取长补短,活学活用。
第四讲:中考作文训练

一、从历年的中考作文题来看,比较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如下几种:
1.全命题作文:如《发现》(河北省XX年中考题)、《惊喜》(广东省XX年中考题)、《今天真好》(深圳市XX年中

考题)等。
2.半命题作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如《要学会 》(佛山市XX年中考题)、《xx 的力量》(江西省XX年中考题)
3.自拟题目作文:如“围绕‘对话’自拟题目作文,对‘对话’可作宽泛理解”(福建厦门市XX年中考题)、提供《多余

的椅子》一文,并点出该文主题,要求考生一篇自拟题目写读后感(新疆乌鲁木齐市XX年中考题)。这类题型很常见。
4.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也往往是题目自拟的。如阅读材料,以“游戏”为话题,题目自拟(福建莆田市XX年中考题)。这

类题型是近年各地中考中常见的作文题型。
    说明文写作的考查,常以小作文的形式,如以“写作的益处”为题,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1999年武汉市中考题);应用

文写作的考查,形式一般是判断或修改应用文写作上的失误,包括格式、行文习惯、语言运用、标点等方面。
二【参考例文】
                            母 爱
    父亲也有母亲般的爱——我怎么才发现呢?
    去年暑假,母亲临时因公出差,原定去老家过年的一家三口变成了父亲和我两个人了。父亲是个忠厚人,少言寡语的,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以我总认为他呆板,不如母亲知我疼我。唉,跟他出门没意思!
    终于过了年,终于登上了回家的列车。不知是车票紧张还是父亲为了节约钱,他只买了一张卧铺票,给我安顿好后,便躺

下睡觉。当一阵汽笛声把我闹醒时,已是半夜了。翻个身,刚要再睡,父亲来了。我不想跟他说话,就装睡。好像他给我把毯

子盖盖好,又站了一会儿,才悄悄地离开。
    我突然感到后悔: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时下铺有几个旅客小声地说起来:“这个做父亲的真好,一晚上不知来过几回了。”“哪个做父亲的不爱自己的孩子?

”“做孩子的要对得起这样的父亲哪!”……
    我心头一动,有一种暖暖的、热热的感受;接着,平时父亲对我的种种关心照顾,那一幕幕情景,在发潮的眼中出现了…


    我睡不着,不禁想去看看他。于是爬下床,走到硬座车厢。推开门,一股闷热的气味夹杂着刺人眼鼻的烟味扑面而来。我

揉揉被烟熏湿的眼睛,挨座儿找去,在最后一排看见了爸爸。只见他垂着头,蜷缩在座位上,身上只盖着他的那件旧大衣。他

这样睡会着凉的呀!该不该叫醒他呢?我正犹豫着,他醒了。
     “你怎么不睡?当心感冒!”说着,他站起来,把大衣披到我身上,“去睡吧,要着凉的。”我的眼睛又湿了,赶紧转身

,可泪还是掉了下来……
    重新躺在卧铺上,回想着刚才这一幕,我问自己:你怎么可以嫌父亲呆板,不懂得关心孩子呢?
    啊,父亲的爱或许不如母亲那么温柔,可它的无私和淳厚,却是毫不逊色的……
                                                (上海市中考作文)
简评:此文选材别具一格,内容新颖,落笔“父亲”,表现的却是父亲“母亲般的爱”。叙事朴实自然,文笔流畅,
                      那一次,我流了泪
    婴儿自离开母体后,那“哇”的一声泣哭如同报春的惊雷,给正在忙碌的医生护士,给初为人母的人一丝欣慰。而那时的

我却不是这样。我太特殊了,来到人间我非常平静,没有感到离开孕育我的摇篮会有什么危险;而当时,我周围的人却急得团

团转,不知小屁股上挨了多少巴掌,才“哇”了一声,直到这时,产床上精疲力尽的母亲才闭上了疲惫的眼睛。长大后,妈妈

告诉我,当时我的哭声给了他无比的安慰。
    然而,我实在太难得流泪了。我知道妈妈很不安。
    五岁时,妈妈的朋友带着孩子来我家玩。那是个男孩,与我同年。他骑我的“小狗”在地上乱拖,他用小手抠我的布娃娃

的双眼……我抱着我的小狗,抱着我的布娃娃坐在我的小床上,整整一个上午,直到爸爸修好了布娃娃的双眼。妈妈说,当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以为你会大哭一场的,可你没哭,可把我和你爸吓坏了。
    我实在不明白不流泪竟会使他们那样紧张。
    和爸爸妈妈看电影《英雄儿女》,那英雄的形象,那激动人心的歌声,使观众流下热泪,妈妈用手绢偷偷地擦着眼睛。回

家途中,爸爸妈妈无不担心地议论着我是坚强还是无所谓。其实王成的形象早已刻在我心中,唱歌比赛时我还领唱了这首歌呢


    我实在不明白不流泪竟会使他们那样担忧。
    初一年级期末考试的第一天我就病倒了,不甘心离开考场的我,坚决要爸爸妈妈送我到学校,严冬寒风的侵袭,爬楼的折

腾,使我一坐到座位上就“哇”的一声把胃里食物残渣翻江倒海似地喷洒了一地,一阵恶臭顿时向空间散去。我瞥了一眼窗外

,父母不知去向。我回望同学们,大家都关切地望着我,“吐完了就会觉得好些的。”“是的,我感觉好多了。”只觉一股暖

意油然而生。
    这一吐可太猛了,不仅地上都是脏物,而且同位的书包也沾上了,让人见了就恶心。她见我为难,微微一笑说了声“没关

系”,便麻利地清理着书包上的脏物,我正欲清扫地面时,只见他正拿着一只装满碳灰的撮箕,清理地上的脏物。“她”和“

他”都是我的同学,我朝夕相处的同学。我呆呆地看着他和她,只觉眼睛湿漉漉的。我们平时争吵过,为一本书,为一支笔,

为一句话……而此时她和他又是为什么?为我是个病人来参加考试,与她和他比高低……泪水再忍不住了,一个劲地流个不停


    考试的铃声响了,不知何时,班主任已陪妈妈爸爸站在窗前,他们看着正在流泪的我露出微笑。
    那一次,我流泪了,如同婴儿来到人间的那一次,又给了母亲以无比的安慰。
                                        (选自《初中生作文技法大全》)
简评:本文先写“我”不轻易流泪,留下悬念,同时衬托出后来流泪的意义不凡,突出了主题“集体自有真情在”;另外,开

头和结尾相呼应,又紧扣了标题。
告别自卑的日子
童年的我,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几乎人见人爱。“哇,这个小女孩好可爱啊。”“对呀,好有灵气。”每个见到我的人总这

么夸道。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我洁白的脸上居然长出了雀斑!一粒一粒,就像蚂蚁拉的屎,而且越

来越多!我从此不敢照镜子,我害怕看到我脸上的缺陷,害怕接受自己的脸上会生出雀斑的事实。虽然妈妈不停地安慰我:“

没事的,有小小的雀斑反而更可爱,况且,长大之后,还可以做掉它。”可我还是很难受,哪个青春少女不爱美?
特别是看到别的女孩子那么开开心心、自豪地去参加party,那么无拘无束地跟优异的男孩子打交道,我的心就隐隐作痛,自卑

极了:因为这些都是我不敢做的,虽然我也有一颗青春躁动的心,可我怕别人会取笑我,说我没有自知之明。
    某一天,无意听到电台里说了一句话:“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我顿时领悟到:“为什么要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么执着地注重自己外貌的小小不足呢? 断臂维纳斯的“缺陷美”不是一直为人所欣赏吗?一个人的吸引力,绝不单单是靠外貌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气质与修养。人与人的交流,正是心灵的沟通。一个人,如果饱读诗书,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那么,

他必定会受到别人的喜欢与尊重。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啊!”我总算明白了,人也豁然开朗了。
    如今,一切雨过天晴,生活在我看来是那么美好,青春逼人的我有一大帮好朋友。自卑,早已被我抛到九霄云外。我反而

感谢脸上的小雀斑:是它们,让我认识到心灵美的重要,是它们,让我感到青春的光彩与力量!
                                          (珠海市中考作文)
简评:本文善于提炼生活素材,从平凡小事落笔,但小事不小,从中折射出一种生活的哲理,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人生感悟。语

言较流畅,中心明确,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开卷有益”之我见
     人们历来提倡多读书,说是“开卷有益”,但仔细一推敲,这种说法又有点含混笼统,世界上既存在真、善、美,同时也

就有假、丑、恶,书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良莠不分,饥不择食,那“开卷有益”一说就值得深思了。
    我的同学看武侠、言情之类书刊,废寝忘食,手不释卷,一旦走火入魔,进入“角色”,便恍恍惚惚,无心上课,因而荒

废了学业。更有的,由于受那些黄色书刊的熏染诱惑,年纪轻轻就走上了犯罪道路。我们看书的数量可算是“破万卷”了吧,

然而,非但没有“下笔如有神”,反而下了大牢,还不知罪在哪里。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便在这“卷”的思想内容上。菲尔丁说过:“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我戕

害。”对于那些浸透着反动思想内容,表现低级庸俗趣味,引人步入人生歧途的“卷”,朋友,你千万要提高警惕!那样的“

书卷”,越是情节离奇诱人,或许还有点“艺术性”,就越容易使你受害!
    改革开放,国门大开,有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没落、颓废的“垃圾”流入,也有土生土长的“杂草”滋生。在书刊市场上

,“黄源”尚未完全堵塞。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开什么样的“卷”,获什么样的“益”,我们不可失之粗疏,掉以轻心,而

应头脑清醒,在“书海”里“辨向”。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占有,挑选”,实行“拿来主义”。屠格涅夫说:“不要阅读信

手拈来的书,而要严格加以挑选。要培养我们自己的趣味和思维。”倘若“开卷有益”,这些睿智的话语,我们应当牢记,“

扫黄打丑”,清除“垃圾”,将给我们的“开卷”创造有益的环境。
    由此看来,“开卷有益”首先必须开“益卷”,取其精华。在此基础上,勤奋读书,放开眼光,运用大脑,培养高尚的道

德情操和鉴赏能力。这样,你从书籍汲取的营养,才真正使你终身受益无穷。
简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论据有道理,有事实,观点鲜明,分析较有条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辩证地分析问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3053.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