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文体有别,因文答题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8-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考 点:运用记叙文知识阅读记叙文。
知识要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地、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叙述的人称,尤其是同一对象的人称变换。3、顺序——顺叙、插叙、倒叙。4、按照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详略。
考试说明:1、找出并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2、体会不同人称的运用效果。3、判断记叙的顺序,体会各种记叙顺序对表达主题的作用。4、判断哪是详写材料,哪是略写材料,并能分析其为什么详写,为什么略写。
考点例析:
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相关习题。
海尔曼博士是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他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波兰的布拉沙市里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曼和他的诊所的。
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给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小偷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海尔曼把小偷抬上手术台,连夜给他做了连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绷带。一直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把他交给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又一天,他的前妻护送一位车祸中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她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正是夺走海尔曼爱妻的列夫斯特。
列夫斯特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待进了手术室才清醒过来。见拿着手术刀的是海尔曼,不由得大吃一惊,连忙挣扎着要起来。
“老实躺好,这是上帝的安排,你是我必须抢救的患者。医生在手术室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装送到海尔曼诊所。海尔曼一眼就认出这是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死在这个人的枪口下。
海尔晏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换上了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了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这个人的心脏上……
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沾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他一字一顿的说,“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先是冷静思考片刻,然后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了。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里到处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三件事(不超过10个字)。
2、 海尔曼面对文中的小偷和情敌时,他对“天职”是怎样理解的?面对法西斯分子时,他对“天职”又是怎样理解的?这三件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3、 文章能不能把前两件换成救治他所喜欢或敬佩的人的事例? 123456
4、 三件事哪一件事写得最为详细,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简析:第一题答案是:本文记叙的三件事依次是—— a. 救治偷自己财物的小偷; b. 救治夺走爱妻的情敌;c. 杀死凶残的盖世太保。第二题旨在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对海尔曼性格的理解,答案是:海尔曼面对文中的小偷和情敌时,他对“天职”理解是救死扶伤,面对法西斯分子时,他对“天职”的理解是消灭敌人,前两个事例表现了他仁慈、宽容的性格,第三件事表现了他勇敢正义的性格。第三题考查的是文章选材方面的知识,答案是:选取他救治所恨的人更能够表现他的仁慈和宽容。第四题答案是:三件事中第三件事写得最为详细,这样处理详略,是为了突出他对敌人的恨,这与他对同胞的宽容并不矛盾,这样写,更能突出他人格的伟大。
第十三讲 文体有别,因文答题(二)
考 点:运用议论文知识阅读议论文。
知识要点:1、论点,是全文的中心,是文章需要证明的观点,是文章的统率和灵魂。议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正确。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要求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能较好地证明论点。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3、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归纳论证、归谬论证等
考试说明:1、用合适的话(自己概括或在原文中寻找能概括中心的话语)归纳论点,2、为论点找论据,并能创造性的运用论据知识为论点补充新的论据。能判断出不能证明论点的论据。3、判断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的运用效果,运用某种论证方法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面五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建立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c.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戴震幼时读书善于提出疑问的事例,直接证明了文段中的第 句话。(填序号) 123456
3、作者认为,要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常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 怀疑
4、 有人说,我们国内的教育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西方一些
国家的教育把没问题的孩子教得有问题。对这一说法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回答。
简析:第1、2、3题是对本文论点、论据知识的考查,答案是:第1题答案是c,第2题中,戴震幼时读书善于提出疑问的事例,直接证明了文段中的第⑥句话所说的观点,即“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3题中,作者认为,要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常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怀疑——辩论——评判——修正。第4题是对本文论点的运用型考查。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可在认识的深度上作过多要求。答案略。
二、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完成相关习题。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人时常提出的问题。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还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要按照实际情况分析。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文化”这个词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仅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初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像学打拳,刚学会几个动作,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
1、文章开头提出了“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
3、第3段里有两个加点的“关节”,第一个“关节”是指 ;第二个“关节”是指 。
4、作者在文章中阐明了哪些学习道理?为了阐明这些道理,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
学习道理:
论证方法:
简析:第1、2、3题是对文章观点和论据的理解性考查。答案应该是:1、“一般地说,学习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2、依据有二:1)“文化”这个词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2)学习的一般规律是循序渐进。3、第一个“关节”是指起关键作用的环节;第二个“关节”是指一些初学者存在的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心态。第4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论证方法,答案是:作者在文章中阐明了“学习要注重积累”、“循序渐进”、“要谦虚谨慎”等学习道理(学生答对一点即可),为了阐明这些道理,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或摆事实)两种论证方法。前者如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都是在直接论述“学习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这一学习道理。后者如用学打拳、富翁的儿子两个事例证明“学习要谦虚谨慎”这一观点等。 123456
第十三讲 文体有别,因文答题(三)
考 点:利用新闻知识阅读新闻体裁的文章.
知识要点:新闻体裁包括消息、通讯、新闻评论等。消息的三要素是标题、导语、主体,其特点是简明、及时、有针对性、所写事件有报道价值;通讯和消息相比,其时效性稍弱,其文字表达更为详细、具体,允许有一定的情节,典型的形象,其故事性非常强;新闻评论属议论性文体,要求针对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作评论,或剖析时弊,或彰显先进。
考试说明:1、判断或寻找消息的导语。 2、给消息添加适当的标题。 3、在阅读中对消息和通讯的特点作一些浅层次的比较。4、对通讯中的人物描写、情节设置作出分析或赏析(这一点在其它考点中已有涉及,故本考点不对其进行例析)。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面消息,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南昌、铜陵、开阳、荻港、鲁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给这则消息拟一个简明的题目( )
2、把本文的导语划上“ ”,并填空。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 )
3、联系课文,可以推断本文发表在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 (前、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文将这部分简写的原因之一是 。
简析:这三个题目都是对消息三要素的考查,第1题要求给消息添加标题,答案示例: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第2题要求在文中找出消息的导语,并找出报道事件的记叙要素,答案是:加波浪线的应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时间——20日午夜至21日,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中路军),事件——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第3题要求分析消息处理题材详略的原因,答案是:联系课文,可以推断本文发表在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文将这部分简写的原因之一是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已经报道过。
二、阅读下列通讯(片断),然后答题。
7月15日下午。北京西郊碧峰岭之下的香山饭店。从大门里依次走进几个神色凝重的中国人。走在前面的年长者蓄着蓬松的头发,不修边幅,像个搞艺术的,很少有人料到这是一位思路缜密的数学家。他是第31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教练杜锡录教授。跟在他后面的6个少年,眉宇间则流露出一丝忐忑。
多功能厅中人头攒动。等待本届imo分数揭晓的人们正急不可耐之际,一长溜的记分牌终于展示出来了。各国的教练、队员,举着照相机、摄象机的记者一拥而上。杜教授匆匆在他熟悉的名字下抄记着分数:周彤42分、汪建华42分,——好样的,两个满分王菘41分、张朝晖36分,库超33分。杜教授立即意识到这几个沉甸甸的分数意味着3到5枚金牌!这个年过半百的山东汉子挤出人群,泪洒衣襟,面前这6个孩子在他眼中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123456
1、从内容上看,选文报道的是: 。
2、文中“好样的,两个满分”表示了杜教授什么心情?
3、文中“杜教授立即意识到这几个沉甸甸的分数”一句中“沉甸甸”的含义是: 。
4、消息往往在开头点明时间、地点之后,很快就进入了事件的主体,而本文(通讯)在点明时间、地点之后,先 ,然后再 ,这样写的好处是 。
简析:第1题是对通讯所报道的内容的考查。选文报道的是,在第31届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参赛选手所获得的骄傲成绩。第2、3题旨在对通讯的语言特点作较深层次的考查。答案是:2、文中“好样的,两个满分”表达了杜教授对这两个孩子的由衷的赞美。3、“杜教授之所以立即意识到这几个分数是沉甸甸的,是因为这几个分数意味着3到5枚金牌。第4题是对通讯写法的考查,答案是:和消息不同,选文在点明时间、地点之后,先写人物的神情、外貌,然后再点明主要人物,这样写的好处是制造悬念,突出主要人物,引起读者的关注。
第十三讲 文体有别,因文答题(四)
考 点:运用说明文知识阅读说明文。
知识要点:1、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2、三种基本的说明顺序,即时间顺序(包括由先及后、由后及先等顺序)、空间顺序(包括由上及下、由下及上、由左及右、同右及左、由里及外、由外及里等顺序)、逻辑顺序(包括由整体而局部、由局部而整体、由主而次、由次而主、由原因而结果、由结果而原因等顺序)。3、说明方法,即下定义、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引用、摹状貌、列图表等方法。4、说明语言。5、说明文的类型。按说明语言分,有平实性说明文、生动性说明文等类型,按说明对象分,有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考试说明:1、能用合适的语言概说说明对象的特征。2、能剖析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3、能判断说明方法。
考点例析:
阅读《蛛网奥秘新探》,完成相关习题
蛛网奥秘新探
天生蜘蛛是人间的一幸。要是没有那么多的蜘蛛,蚊、蝇及一些令人烦恼的虫子将会异常猖獗。据估计,英国的蜘蛛一年之中消灭的昆虫,总重量要大于全体英国人的体重。
世界上大约有4万种蜘蛛,七大洲均有分布。大多数的蜘蛛以网立世,凭勤劳和猎技度日。蛛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似笼、似棚、似钟、似吊床的都有;有圆形的网,也有矩形的和三角形的网。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最细的蛛丝只有1/1000000英寸粗,然而它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般柔弱,和蛛丝同样粗细的钢丝远没有蛛丝结实。
蛛网是一种奇妙的天然艺术结晶,不少研究人员都企望着能透过那晶莹的蛛丝看到一些新的科学奇观。如今,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蛛网研究上又有了突破。
圆蛛是常见的一种蜘蛛,它常在园子里、树木间结网。这种蛛网由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即干丝和湿丝。网的外沿牵引线和放射状的半径线是干丝,它们基本上不具粘性.只是组成一个大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 牵引线很粗,可称为主导索。在这个骨架上的那一圈一圈的螺旋线是湿丝,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粘滞性,而且也极富弹性,这是一种真正的猎网。蛛网正中心的那一小块地方不具粘滞性,那是蜘蛛休息的地方。干丝弹性不大,经过拉长,长度增加约20 %时,它就会断裂。湿丝则大不一样,长度增加三倍,它仍然可以弹回,恢复原状。因此,落网的蚊蝇之类是很难破网而逃的。 123456
湿丝为什么具有那么好的弹性呢?科学家们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它的成分80%是水,其余为氨基酸、油类、盐的混合物。更令人惊奇的是, 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当蛛网上的猎物挣扎时,那一卷卷丝线随之松开伸直,这就大大增加了丝线的长度。当猎物被网征服以后,蛛丝仍会弹回,又成了线圈。
具有独特构造的蛛丝,堪称是一种精巧绝伦的弹簧。可以预料,这一蛛网奥秘的新发现,将会给仿生学带来贡献。
1、简答下面题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属于什么类型的说明文?
2)介绍对蛛网奥秘新的探索,为什么要以圆珠为例呢?说说你的理解。
3)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蛛丝形成的过程。
2、蛛网是由哪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的?这两种类型的蛛丝分别起什么作用?
3、科学家对蛛网奥秘新的发现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4、举例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至少举出一例进行分析)。
简析:第一题考查的是本文的说明对象,答案是: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蛛网,本文属于语言平实的事物性说明文。2) 因为圆蜘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有代表性。3) 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第二题和第三题考查的是说明对象的特征。答案是:2、蛛网由干丝和湿丝构成,干丝的作用是:组成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湿丝的作用是:编织猎网。3、科学家发现了蜘蛛湿丝的独特构造。或: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可以松开伸直,也会弹回,恢复成线圈。第4题要求对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进行分析,答题思路:要紧紧扣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分析。答案示例:在“干丝弹性不大,经过拉长,长度增加约20 %时,它就会断裂。湿丝则大不一样,长度增加三倍,它仍然可以弹回,恢复原状。因此,落网的蚊蝇之类是很难破网而逃的。”两句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干丝和湿丝的伸缩度,突出了他们各自在蛛网中的特殊作用。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3056.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