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全文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
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深研精思,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题及结构。
难点:延伸拓展,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
【媒体准备】
用电脑编辑制作相应的课件(用word或powerpoint编辑)。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写其故事梗概。
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全文的思想感情,完成“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参考方案〗角度:从文章主题方向提出的导语。
〔示例〕
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人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关于人曾有过许多定义,有一个定义你也许会不同意,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考,那就是:“人是欲望的动物”。
对于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欲望的大海。生命也许就是驾一叶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奋力拼博的过程。在这过程里我们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却用文字记录下了可贵的思考,启悟我们驻足凝望来路与去向,激情与现实,生命的过程与价值等等。现在就请我们参看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散行板书〕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设计说明】导语是一节课的序曲,起着确定基调、引发兴趣、营造气氛等等方面的作用。优秀的导语应该是有具体情境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因此,每位教师都将有最适合自己教学需要与情境的导语,这里提供的只是一个参考。
二、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后来又几度出国游历考察。这一切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XX年10月他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他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哥萨克》、《安娜••卡列尼娜》、《魔鬼》、《复活》等等。(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积攒(    )   铁锨 (    )  贫瘠 (    )  
广袤(    )   罂粟(    )(    )   咫尺(    )
2.解释下列词语或用下列词语造句。
集思广益:
辗转反侧:
熠熠发光:
四、请学生复述课文
1.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顺序。
角度提示:(1)帕霍姆的角度(2)故事叙述者的角度(3)巴什基尔首领的角度(4)其他角度
2.学生复述。
〔学情预测〕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概括表达的能力。学生多会按照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来概括。但教师在引导时多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角度与叙述顺序进行创意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与发展。123
3.师生评点。
评点标准:故事完整、叙述条理清晰,有层次感,语言流畅等等。
五、课文分析。
1.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列出问题。(投影或板书)
(1)比较标题:a.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  b.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思考: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而课文为什么选择第2种?
(2)进一步比较分析标题:
结合课文,思考:a.他需要多少土地? b.他想要多少土地? c.他能要多少土地?
〔学情预测〕教学中应重视对学法的指导。对于这样一篇长文,应该选择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然后提纲挈领,进入教学的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以为本文标题就是一个富矿,它与文章的意旨,结构层次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这两道题的难度较大,教师最好能将以上的问题再细化,设立引领的台阶。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小组或个别指导。
3.明确:
第(1)题:a答案中的帕霍姆只是文中具体的一个人,若以此为题,则他的故事只是他自己的故事,无法在读者心中引发起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触;而b答案中的一个人既包括了帕霍姆这样一个人,又包括我们读者,——在称呼上更具情感意味;这样在阅读之后,我们将会通过帕霍姆的故事引发共鸣,从而深切地思索个人的生命意义与追求。只有这样,文章才更富有启人深思的力量。
第(2)题:见板书。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的“阅读练习•探究”第一、二道题。
2.参看下面的提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像,写一段故事。
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
〔附〕板书设计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生活情况(财产) 心情(结果)
需要多少土地 五十公顷属于自己的土地 心中充满欢乐
想要多少土地 生活比以前强十倍 不满足,苦于自己土地太少
能要多少土地 想获得比以前多十倍的土地 死亡,获得了六英尺的土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参考方案〗角度:从文章结尾效果的角度提出的导语。
对于写作,古人曾经提出过很多富有启迪意义的经验总结。比如说“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其中的“豹尾”指的是指文章结尾时应当精警有力,鞭辟入里。也有人总结说,文章的结局当如撞钟,余韵悠扬。说法各有其理,但都要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与情境来具体确定。
课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的结局也很有特色。文章以帕霍姆的美好生活开始,以最后的死亡而结束,显然是一个悲剧。但是作者如果仅仅告诉我们这悲剧的结局,文章可能只会让人在一片惋惜声中结束,却无法引人深思。文章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么,请同学们试想,作者在全文结束的时候启发人们对于悲剧进行深入的思考的呢?
二、课文分析。
1.学生讨论交流“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与第二题,教师指导。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题:死亡是最好的讽刺代言人。一个以追求幸福生活开始的贪欲最终死于贪欲的追求中。这样的回答不仅简洁,而且深富讽刺的力量感。最后的“六英尺”以极小反衬前文的不断膨胀的财产追求,精警有力,同时也启发人们的思考:对于生命而言,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欲望才是合乎生命逻辑的等等。
第二题:本题是关于总体把握的问题。一般而言,这样的题目选项言之成理即可。但我个人以为课文胪列的四种选项中1.4较妥贴,而2.3两项则有矫造之意,离题旨甚远。123
〔学情预测〕关于第一道题,学生在整体把握上可能偏重于主题的思考,建议教师能在讲解中渗透学法教育。引导学生从意旨、结构方面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结构。第二道题相信学生大部能较好把握,建议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主旨与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
三、交流与活动。
(一)针对上节课布置的第2道题,师生进行讨论交流。
题目回放: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
1.检查作业,讨论交流。
2.请几位同学上台发言,阐述看法。
〔学情预测〕本题的基本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将课内外结合,能将理解与想像进行很好的结合,并且训练良好的交流与讨论能力。预测学生大部分会谈及“后悔、改过”等内容,但建议教师能更深入地引导学生,一则避免思维陷入集体性的单调,二则要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生命、欲望、价值”等问题。
(二)帕霍姆死亡的真正原因调查与思考。
1.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教师板书问题。
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明确:
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疲劳而死
帕霍姆死亡的深层原因:膨胀的贪欲
原因分析所引发出的思考:由合理的欲望到膨胀的贪欲,由充溢着灵魂的幸福感到被欲望灼烧的痛楚感,再到对死亡的恐惧感,帕霍姆的经历显然点燃起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深深思考:超出我们需要,超出我们能力的追求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幸福感?我们生命中的幸福感又应该通过怎样的节制而获得充实?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命认识与价值追求?
〔学情预测〕关于“表面原因”与“深层原因”的思考,相信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总结明确。但对于“引发的思考”,学生的认识可能就会比较浅近,建议教师教学时能结合生活中的某些实例,或者假设某些情境引导思考的深入。在创设这些情境之后,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良好的课堂讨论情境将有助于思维训练与教学目的的达成。
四、作业布置。
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本课相关的练习。
2.预习《黑羊》,具体要求:诵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文章意旨。
3.思考: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像,构想文中诚实人的最后结局。
〔附〕板书设计
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
帕霍姆死亡的深层原因
原因分析所引发出的思考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886.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