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质疑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与水平。
2. 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
3.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送行》                     2课时  
《给我的孩子们》             2课时  
《台阶》                     2课时
《呼兰河传》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符合学生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应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互动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多留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通过对文本的质疑和探究,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将设疑法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中。
  四、教学过程
《送行》
学习目标:
1.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2.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
3. 感受生活的美好,明白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会关心别人、热心帮助别人。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电影中剪辑的几个经典送别的场景,引出送行的话题,请同学谈谈对于送别的看法。(也可由学生背诵送别诗导入。)123456789
 观看图片,进入送行的意境,思考并发言。 《魂断蓝桥》、《城南旧事》的影片剪辑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
1.圈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如:目的、场面、效果)
3.读完此文,关于送行,你一定会有什么想法要跟同学和老师交流,大胆说出来,好吗?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质疑。 
2 开辟友情提醒栏目:请学生自由上黑板演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的读音或意思。 上黑板作友情提醒。 
3 请学生比较课文描述的几种送别情景的不同点。(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如:
1. 家中送客(亲切自然、真诚忧伤)
2. 车站送客(拘谨尴尬、笨拙滑稽)
3. 我们送客(局促尴尬、勉强做作)
4. 勒罗送客(大方自然、真诚感人) 在班内交流自己的思考比较的结果。 
4 请学生谈谈初读此文后关于送行的感想 谈关于送行的感想 
 
三、学会质疑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疑为学之始”,阅读贵在有疑,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运用圈点批注法在文中划出有疑问处,先自己独立思考,如仍不能解疑,可放到小组内进行交流。 阅读、观察、思考、质疑、解疑。 
2 1.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再进行分组讨论。
2. 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各小组讨论后交流 
第二课时
一、深入课文,质疑解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在学生充分探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出几个要点问题,用投影打出,有重点地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1.我的朋友起身前往美国,作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为什么在车站送行时竟会如此尴尬拘谨,我们和朋友之间到底有没有真感情?为什么?
2.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的过程中的表现,你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对于英美社交处“送行员”这一特殊职业,结合你的生活积累,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投影的问题。 板书:
勒罗的眼泪:
惜别之泪?
同情之泪?
职业之泪?
角色之泪?
……
2 探究课文的主旨:
结合课本第131练习四,请同学选择自己比较赞成的观点说说理由,鼓励学生能有自己的独特新观点。 思考,交流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入:一次送行,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漠,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其实,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真情,有一首歌,人们年年都唱,唱起它,就禁不住泪水盈盈,请欣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送别》,请同学谈谈这首军营送别歌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欣赏歌曲《送别》,思考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23456789
2 引入:你有过送行的经历吗?请用文字把你送行的场面、经过和当时的感情描述出来。  
课后学习:1.课后搜集整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或文章,探究人们的情感。
《给我的孩子们》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孩子的挚爱,及他渴望回归童真而不可得的悲哀。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领会“真”是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珍惜美好的童年。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子恺画集》中漫画若干,引出关于孩子童真童趣的话题,导入课文。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 观看图片,思考。

解读生字词。 《瞻瞻的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浏览任务:
1.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2.理清文章思路,看一下这则序言主要分几个部分?各部分又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2 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作者情感:对孩子率真、自然的天性的赞美,对这种天性将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的悲哀。
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失去童真的悲哀。 
三、心理换位,体验童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讲述:有位父亲带三岁的孩子逛商场,让他在地上走,可孩子拼命地大哭,父亲蹲下来才明白,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世界,在孩子眼前只看见到处都是人们的腿在来来来往往地晃动,看不见一张笑脸,于是他决定无论多累,都要把孩子骑在肩上。看来我们只有用心理换位法,才能理解儿童的率真世界。
请研读课文第一部分,领略作者笔下孩童自然率真的天性,并与作者笔下的成人世界作比较,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听教师讲述
心理换位,体验童真
对比中揣摩作者情感
对孩子:“尤其可佩服”、“对你们更要愧死”、“不安心得很”
对成人:“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在你们(孩子)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你(孩子)一定轻视我” 
2 布置课后学习:
1.你有自己的童趣小故事吗?父母是怎样对待你的童趣的?把它拿出来与同学交流。
2.你能选择其中的一则,学一学丰子恺,用简单的漫画描画出来吗? 1.课后交流自己的童趣,及父母对自己童趣的态度。
2.用简单的漫画描画自己的一个童趣。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展示“我的童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童趣故事和自己绘制的漫画,挑选3则全班交流。 交流童趣故事和漫画 
2 教师小结,引入下一内容的学习:无拘无束的童年纯真而快乐,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面对童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123456789
二、联系生活,体会失去童真之悲哀(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提示学生思考:
1.这一部分里作者是如何看待成人生活与孩子生活的?
2.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
3.有人说《子恺画集》这名太普通,如请你给重新取个名字,你觉得取怎样的合适?能说说你这样取的理由吗?
例:《黄金时代》、《金色童年》、《纯真时代》、《蜘蛛网落花》、《舐犊情深》……突出童真的可贵或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1.听学生朗读体会作者溢于言表的“悲哀”。
2.思考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3.给画集取名并讲述理由。 
2 组织学生思考后交流,明确:
孩子生活:出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和纯洁。
成人世界:俗务缠身、身不由己、无奈随俗。
作者真正的悲哀:看见心爱的孩子还不能体会幸福,而幸福时光就要结束,他们很快就会长大,退缩、顺从、妥协、屈服到像绵羊的地步,这种悲哀是难以克制的。 交流并作笔记 
三、学会在质疑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学贵有疑,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情感复杂,针对下列句子,请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之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2.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学生品味、质疑、探讨、解疑,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四、诵读课文、体会丰子恺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品味丰子恺语言风格:
真情直白、亲切自然、毫不矫饰。 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品味丰子恺语言风格。 
课后学习:1.站在童年向成人的转折点上,你一定会有对童年的回望,也有对成人的憧憬,请仔细思考一下,你希望能留住童年中的哪些东西,又渴望成人后的哪些东西?你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同时拥有吗?为什么?
《台阶》
学习目标:
1. 阅读作品,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坚韧的性格,和他们艰苦的生活。
2. 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 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
2.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感受父亲形象的特点与意义。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给自己的父亲造一个比喻句,来表达对父亲的情感。看来父亲在同学们眼里都是崇高而令人尊敬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著名作家李森祥笔下父亲的形象。123456789
 思考,造比喻句。 
二、诵读感知,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同学带着疑问朗读课文,问题设计:
1.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4. 新屋造好了,父亲有哪些表现?
5. 父亲主要是造新屋,为什么不叫《新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请同学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学生讲述故事情节 
3 引导同学把朗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做好记载,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整理疑问,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三、探讨作品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课件出示探讨题:
1.课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他身上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2.文中处处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3.你认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父亲形象有什么特殊用意? 研读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必要时尝试着与同学展开讨论,以解决问题。 
2 组织交流、评点,解决问题:
1.父亲有着农民在温饱基础上而产生的获得地位、获得尊重的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并为之不辞辛劳地奋斗,他勤劳诚实、朴实厚道、勤俭坚韧。
2.“我”对父亲充满了热爱、崇敬、同情、悲悯,因而全文基调是感伤的。
3.父亲的形象启示我们:中国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景仰与赞叹的,然而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光靠父亲这样的奋斗是没用的,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并作必要的记录。 
课后学习: 1.收集自己学习或了解的农民形象,看看他们身上体现的性格特征,关注他们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入:课文以《台阶》为题,以“造台阶”为全文的线索,在造台阶的过程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个形象,体现他的性格的呢?(细节描写)
请同学研读课文:
1.找出文章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看看他们分别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
2.思考一下这些细节与中心的关系。 研读文本,做好圈点批注。 
2 请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讨论交流 
3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和讨论后,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重要细节如下:
1.父亲背得起三百来斤重的石板。
2.父亲总也洗不干净的脚。
3.父亲往黑瓦罐里塞角票。
4.父亲拣回一块砖一片瓦。
5.父亲在深秋早上踩黄泥。
6.父亲放鞭炮时“尴尬的笑”。
7.父亲托石板时闪了腰。
8.父亲坐台阶时不自在。
9.父亲挑水时受了伤。
10.父亲呆坐在新砌的台阶上……
小结:小说紧紧围绕刻画“勤俭坚韧”的父亲形象这一个中心,选择了恰当的细节来组织材料。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记录。 
二、在比较中明确课文的主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农民形象,比较他们与文中的“父亲”形象的异同,认识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现实意义。123456789
例如:鲁迅笔下的闰土、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叶圣陶笔下的旧毡帽们…… 交流并比较:父亲除了具有中国农民身上的共同的传统美德外,他还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 
三、质疑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教师示疑:“学贵有疑”,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对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产生了疑惑,请同学们用文中的有关内容,给老师一个答案好吗?
提示:解放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学生寻找解疑的信息,并解答。 
2 请同学翻开第一课时中记载的疑问,看一下是否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如尚有未解决的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回顾初读课文时的疑惑,对没有解决的疑惑拿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 
四、结束新课,并布置作业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要求:理解父辈的奋斗与艰辛,理解父辈的愿望与追求,以“我的父亲”为话题,写一点真挚感人的文字,聊以表达我们对父亲的感激与关心。 听音乐,感受父亲形象,课后写一点关于父亲的文字。 
《呼兰河传》(节选)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当你们回忆童年的时候,记忆里或许更多的是老师、粉笔、作业和考试,榕树上的知了总在远远的池塘边呼唤着你,蝴蝶只停在上课时的秋千上引诱着你……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童年却与你们截然不同,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大花园,去感受什么才是童年的天真烂漫。 聆听歌曲和老师的讲述,进入课本。 
2 用投影介绍作者萧红,了解她的坎坷经历,做到知人论文。 诵读投影内容,并作必要的 记录。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带着问题浏览课文,问题设计如下:
1.文章回忆了哪些人和物?他们分别有些什么特点?
2.作者是用怎样的感情去回忆和描写这些人和物的?
3.读完文章唤起了你哪些联想?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2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 人物:“我”和爷爷(特点:“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爷爷勤劳、慈爱、通达。)
事物:大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蚂蚱花、果、树……(特点:自由而充满活力,充满童趣,洋溢着诗意。)
2.作者感情:喜爱、怀念、向往。
3.羡慕?向往? 讨论、交流 
三、反复诵读,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123456789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入:大家都还没有忘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吧!作者把它描绘得如此令人神往,可很多人到了真正的百草园却很失望,觉得事实上百草园没有那么诱人,是鲁迅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同样的,平常的大花园在萧红笔下的也充满生机与活力,请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语言艺术的独特之处。 在老师引导下反复诵读相关片段,揣摩语言特色。
例:第27.28节,
1.文字充满对自由的向往。
2.文字充满生命的活力。
3.文字里有儿童对生命的敬畏
4.文字里充满着诗意。 
2 教师小结:本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灵气,很好地体现了天真烂漫的童趣。  
课后学习:
模仿作者的语言特色,描绘一下你儿时生活过的园子或到过的菜地,来表现你的童趣。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深入探究分析,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1.请2-3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文字,让同学当评委,看看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语言风格。 听同学的朗读,并能恰当地评价同学的语言特色。 
2 2.引导思考:同学们能把童年生活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你们离开童年并不遥远,可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成年,为什么她对这童年生活记忆如此深刻,又这般的怀念呢?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鲁迅写《百草园》,思考,交流 
3 交流明确: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
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明确作者的情感根源。 
二、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在那样的年代,作者回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吗?揣摩一下作者是否有别的用意?
你还能从文章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吗?把它拿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研读课文,寻找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 
2 引导学生在质疑后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 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并明确 
课后学习:1.阅读下面《童年的回忆》,体会成年人对于童年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研读文章,设计5个问题,与同桌交流探讨并互相作解答。
附:
童年的回忆
走过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尽头就是我曾经生活的地方。小小的村子里留下了我儿时的梦想,留下了童真的回忆。甜甜的感觉现在还不时的涌上心头。
    村子的东南有片草地,绿油油的小草儿茂盛的长在春天的怀抱里。有条小涧流着清澈的水,水里还有鱼儿。这里不仅是放养鸡鸭的好地方,更是我们几个小伙伴玩耍的好地方。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尽情的嬉闹着,骑老牛,在草地上摔交,或是做着其他的游戏。
    到了五,六月的时候,我们便在田里捉泥鳅或是在草地上抓蛤蟆。抓蛤蟆其实是件很有趣的事儿。折根青竹,用线吊条蚯蚓在竹头,悄悄地走到正在草地边鸣叫的蛤蟆的身边,轻轻的在它的后面一点一点的抖着竹子,线头上的蚯蚓就在草上或是地面上一跳一跳的。蛤蟆一看,以为有口福了,一口咬住就不放,任由我们就这样吊着它四处乱跑。不过,对它来说,我们几个还不算坏了。因为,一般我们都不会把它折腾到半死就会放了它的。123456789
    到了真正盛夏的时候,蟋蟀儿的叫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我,兔子,皮蛋,二丫头便会提着早就扎好了的笼子,欣然前往了。村的山脚下长满了青草,就在那石头缝隙里,它们欢快的叫着。有点黑色的是将军,有点绿的是豆蟋蟀,还有其他的名字呢,都是我们起的。抓蟋蟀还要有点方法的,听着它们声音的源头来处,屏住呼吸不要大口的喘气。悄悄的猫着腰,找准它在的地方,用手握成空拳,然后一把罩去。这样就可以十拿九稳到手了,要是一下没有抓住它而让它钻进了石头的缝隙里就不好抓了。那样的话,就要折根小树枝从缝隙里去挑它了。一般不久就可以把它挑出来的,要是还没有出来,那只有水浇了。这样它就更呆不住了,等它一跳出来就要赶快扑住。我们最喜欢抓到的就是有点黑色的将军了,因为它比其他的更厉害多了,斗起来的时候赢的次数要更多些。
    村北有条小河,水并太深,最深处也只有一人高。水里的小鱼儿到是蛮多的,只是都不很大。下午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到这条小河里游泳,捞鱼儿。皮蛋的点子最多了,每次他都会找个水面较狭窄的地方把水堵住,只在中间留出一个碗口大的孔,并用竹篮对准这个孔,让水从竹篮的缝隙间流过。然后,我们几个就到水的上游往下赶鱼。过了一会儿,他就将竹篮提起来,那鱼啊!便在竹篮里面“扑通,扑通”的跳着。望着半篮子小鱼,我们都会心奋得直跳起来。迫不及待把鱼倒出来,在空地上用树条穿鱼串做着烧烤。大口大口吃着自己烧烤的鱼串,那滋味就别提有多美了。
    当碧绿的庄稼开始染上金黄色的时候,夏天就已经要悄悄地离开我们了。河水也变得凉了,捞鱼是不可以的事了。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玩“跳蛤蟆”。其实,并不是真的抓个蛤蟆来让它跳的。那是用纸折成蛤蟆的样子,放在地上排成对,然后轻轻的在半蹲着的“蛤蟆”屁股上按一下,要赶快松开手。这样,它就可以跳起来了。如果是折得好,力道用的巧的话,“蛤蟆”就可以跳得老高老高。也许是因为兔子太笨的缘故吧,几乎每次都是她输似的;而大多数是我赢。输了到好了,因为我们早就约定好了,谁的“蛤蟆”跳的最高最远的人就要给输了的人当“蛤蟆”骑。没有办法,只好让让她了。呵呵!不过每次我都不会让她太高兴的,我一装摔到就可以把她摔到地上。然后,我们就欢笑着,打闹着在田间追逐。
    秋天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等着第一场雪的到来。
    雪,白皑皑的雪,均匀地洒落在村子的每个地方,没有南飞的鸟儿再也无处可藏,更难找得到食物。我们的新游戏就可以开始了。就在院子里一处新扫过的地方撒下些稻谷什么的,一个被木棍支着的大筐斜罩着下面的稻谷,木棍的下端系着一条长长的被拉紧的绳,一直通到我们藏身的地方。树上的鸟儿真傻啊!眼看着我们设制陷阱却偏偏要来自讨苦吃。它们呼啦啦的飞过来,胆大的就进了陷阱里。时机一到,我就使劲一拉绳,“扑”的一声大筐罩下来。我们就忽的一下子将筐围了起来。每次,我们都要大声的猜着筐里有几个鸟儿。皮蛋叫的最大声,叫嚷着有十只;兔子就喜欢说只有一只;更可笑的就是二丫头了,她说一只都没有的时候最多了。等到掀起一看,有时也真的最多只有两三只而已。鸟儿现在成了我们的战利品了,有时候是养着玩;有时候是放了再抓,因为我们知道它的家人还在等着它回家呢。123456789
    离开村子已经有好多年了,童年时发生的事好象还在昨天似的。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好的意境。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学会在质疑中领会文章的精髓。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世间,一草一物皆言情,悬崖上的青松告诉我们什么是坚韧挺拔,飘飞的落叶告诉我们什么是无私奉献,哪怕是一缸红莲,也能向我们昭示生活的哲理。
 听教师讲述,进入文笔精华。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
文章借对莲的描述,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2 请学生酝酿后明确:歌颂母爱的伟大。 思考后明确 
三、在质疑中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初步领悟这篇散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与人生的启示。
提示:
1.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母爱。
2.可结合冰心的生活经验来体会
3.可抓住某些关键的语句来体会 欣赏课文,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发现和理解,必要时做好圈点批注。 
2 组织交流、评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会。 交流、互评 
3 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 掌握这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1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归纳速读课文的方法 归纳、交流 
2 指导探讨练习一到三题 小组合作探讨,大组交流 
课后学习:把前面布置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整理出来,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下节课探讨。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探讨第四题 学生讨论 
2 把从学生中收集的问题返回到学生中去,选择有质量的,小组探讨。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收集的有关“童真”“童趣”的相关资料。
第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巡视、指导各组的活动 组内交流资料,补缺补漏,整合资料,并确定展示形式,分工写作,如:征集儿时睿语趣语,编一个《当我们小时候》的小册子。 
第4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出示评判标准和要求(主题、内容、语言、形式) 各组交流,评判 
2 学生推荐师生互动评判 
3 组织优秀作品校园展示 
教学反思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880.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