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学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2.掌握文章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
3.理解全文的思想内涵,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愚公的毅力,做事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法指导:首先朗读全文,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的结构,其次掌握文章大意,以及作者通过这则寓言所要表达的内涵。  
                               第一课时 
指导预习
1、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跳往助之
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5.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①帝感其诚(            )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12345678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
教学过程
一、解题: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地,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二、读通课文
1.注意朗读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句(第一、二自然段)
1.朗读第一、二段课文
2.熟读课文下一、二段的注释
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方七百里      古义:                     今义: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聚室而谋            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 杂然:    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4.翻译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四、疏通课文三、四段
1.朗读三、四段两次
2、看课文相关注释
3、自己疏通三、四段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其如土石何
汝心之固                    曾不若                  虽我之死
穷匮                         亡以应                  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                    一厝朔东                   有子存焉   12345678
5.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练习巩固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重读的在括号内注明“重”字。
①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
②以(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
2.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
①聚室而谋            ②投诸渤海之尾              ③始一反焉 
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         ” ,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 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拓展延伸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或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永之氓咸善游                ②水暴甚  12345678
③是以后                         ④益怠                   ⑤蔽之甚 
2.这个人为什么会溺死?请选择根本原因(               )
a.河水暴涨    b.乘的船破了。   c.不善于游泳。    d.腰缠千钱,游不动。
3.如果这个人舍弃他腰中的钱,能逃生吗?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来。

4.其他渡河的人是怎样劝这个人的?先后的语气有何不同?

5.对众人的劝戒,这个人的反应怎样?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6.从“吾哀之”到结尾是作者的议论,你觉得作者“哀”的仅只是这个溺死的人吗?这个故事对当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指导预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在括号内解释其意。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同_______ (  )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同_______ (  ) 
  3.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同_______ (  )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________同_______ (  ) 
二、判断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哪一项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将例句序
号填入括号中。 
例句:a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起舒缓语气调整节奏作用,读起来好听)
b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相当于“的”) 
  c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相当于“这”) 
  d 跳往助之。(相当于“他、她、它”) 
  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  ) 
  2甚矣汝之不惠。(  ) 
  3笑而止之(  )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6操蛇之神闻之。(  )(  ) 
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1.思考: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2.思考: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下面再来讨论另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 12345678
1.思考: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2.思考: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
练习巩固
(一)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从京城氏孀妻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可以看出①                  
②                     
2.(二)段首句中河曲智叟之“笑”可理解为( ) 
   a 觉得愚公异想天开,诚恳责备。 
   b 怜惜愚公力不能及,善意劝阻。 
   c 自作聪明,讥笑愚公。 
3.从两段看,愚公之妻和河曲智叟都针对     和     这两点向愚公发问,但前者体现为     ,后者表现出     。 
4.(二)段横线处丢失句子如下,请按原文调整句序:a(子又有子)b(子又有孙)c(孙又生子)d(子又生孙),正确可序是      。这里采用了顶真的辞格,用原文概括其意为     ,显示了      。 
5.作者为人物命名颇有深意,愚公其实              (用一成语回答),智叟其实          (用一成语回答)加重了对比的效果,具有讽刺效果。 
拓展延伸
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ィ素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选白《放鹤亭记》)
  [注释]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  ②扉(fēi):门。  ③适:恰好。④陂(bēi):水边。    ⑤ィ素(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②作亭于其上
  ③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④故名之曰“放鹤亭”
  2.下列句中的“于”与“或翔于云表”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皆以美于徐公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翻译下列句子
  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12345678

4.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交代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b.文段中所写之鹤很驯顺,善于高飞远翔,自由往来。
  c.文段描写了“异境”之景的开阔与变化,为写鹤设置了背景。
  d.从文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人物分析: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二  这则寓言的深刻教育意义。
指导预习
一、“而”字作连词有下面四种常见用法:a 表示并列关系;b 表示顺承关系;c 表示转折关系;d 表示修饰关系。试判断下面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属于哪一种,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面山而居(    )                 2.聚室而谋( )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 
二、与其它句中“焉”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始一反焉   c 有子存焉   d 无陇断焉 
三、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如太行、王屋何? 
                                     
  3.甚矣,汝之不惠。 
                                     
  4.告之于帝。 
                                  
教学过程
(一)思考:愚公多大年纪?(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万仞)凭愚公的一点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那么愚公 坚决主张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
(二)讨论:要看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弄明白他对移山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请先想想:是什么情况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的?
(三)思考: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
(四)你怎么看待寓言里愚公的“愚”?

(五).智叟真的“智”吗?为什么? 

(六)思考: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练习巩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2345678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恐不能秘之(            )
  (2) 待尔成人,吾授也(             )
  (3) 不盈期月(                ) 12345678
  3.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七岁善书”中的“善”应选择的义项是(       )(只填序号)。
  善shàn①好,好的,善良的。《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不遗匹夫。”②友好,亲善。《战国策•秦策二》:“齐、楚之交~。”③善于,擅长。《史记•孙膑传》:“~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④爱惜。《荀子•强国》:“~日者王,~时者霸。”⑤应答之词。表示同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曰:‘~。’乃南征。”⑥副词。好好地。《左传•昭公十三年》:“子~视之。”
  4.“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b.其夫呓语。
  b.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此子必蔽吾名!

5.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原因:
  认识: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850.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