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案设计】《绿》教案8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二. 教学目标1. 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2. 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三.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 知识分析《绿》(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不仅像画家一样,善于用精雕细刻的笔触,清新自然的语言,绘制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景物画面,他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将个人的感情、性格、情趣毫无掩饰地倾泄、渗透在这些画面之中。外景与内情,在作者笔下和谐地统一起来,这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这些特点,在《绿》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课文分析:1.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提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 课文第二段描写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写梅雨潭水的绿,那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                                        (1)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2)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3. 体味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1)关于梅雨潭及周围① 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提示:写亭:“踞在一角岩石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山:“像半个环儿拥着。”写岩面与草:“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② 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活?提示:描写景物不仅绘其形,更要其神。作者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用的却都是动态的词,就使景物活起来了。这是作者在写景上的第一个特点。(2)关于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瀑的。① 作者三个比喻用得妙,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形状、动态。② 一处拟人用得佳,“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极其生动而亲切地写出了水花的活泼可爱。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气韵生动。(3)关于梅雨潭的绿的描写。细腻的写景:① 把静态情景作动态描摹    ② 描写细致入微,气韵生动③ 多变的笔法绘出诗一样的“醉人的绿” (三)主题: 《绿》描写的是浙江仙岩梅雨潭的奇异的景色。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描写,给人以清新淡雅、明快活泼之感。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住。在恬适的宁静之中,蕴蓄着丰富奔放的激情。文中,作者不禁为梅雨潭的绿而惊诧;欣赏此文,我们也不禁为作者那独具匠心的文思而惊诧。 【典型例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①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 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 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 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⑥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 本文是以             为主结合描写和抒情的散文。地点是地处的小学校。主要人物是学生群像。2. 选出文章开头对描写初春景象的语句,选择分析正确的一项(  )a. 渲染气氛                              b. 定下感情基调 c. 反衬教室里的一丝春意         d. 交代背景 3. 选出依次填入第③小节括号内词语的序号(  )a. 萌动   b. 涌动   c. 蔓延   d. 洋溢 4. 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第②小节:第③小节:第④小节:5. 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选出对男孩的笑理解正确的一项(  )a. 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b. 为自己像女孩似的采摘草芽而羞涩的笑c. 为老师不批评自己而感激的笑d. 为自己第一个采摘草芽而骄傲的笑6. 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                            ,赞颂了师生之间              ,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7. 选出正确评述本文写作特点的三项(    )a. 描写层次感强,细腻传神b. 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c. 感情真挚委婉,耐人寻味d. 巧设悬念,首尾照应e. 以小见大,意境深远12答案:1. 记叙 2. c 3. ac 4. 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5. a 6.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谐美好的关系。 7. ace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苦瓜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甲),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心里也舒坦。 a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长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将这两个像船一样而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时,母亲总要眯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乙)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具有了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b 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c 每年夏天,母亲经常都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丙)的家常菜。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也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d 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e 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① 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异样的苦味。② 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下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③ 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④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⑤ 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可是,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她依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丁)‘君子菜’。”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1. 为本文中的(甲)、(乙)、(丙)、(丁)处选择最准确的词,应是(  )a. 甲、万紫千红 乙、喜出望外 丙、经久不衰 丁、美其名曰b. 甲、姹紫嫣红 乙、喜出望外 丙、经久不衰 丁、美其名曰c. 甲、姹紫嫣红 乙、兴高采烈 丙、司空见惯 丁、美其名曰d. 甲、争奇斗艳 乙、兴高采烈 丙、司空见惯 丁、美其名曰2. 下列各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根据上下文,确定应放入的位置,分别放入a、b、c、d、e处。①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②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③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小院,搬进了楼房。④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⑤ 像喜欢院里的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苦瓜一道菜。3. 第9段中五个句子次序被打乱,正确的次序应当是(  )a. ⑤②③①④   b. ④⑤②①③c. ⑤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⑤③ 4. 下列几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以“苦瓜”为线索,记述了“我”吃苦瓜的三个阶段,这也是对“母亲”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b. 文章一时写“苦瓜”,一时写“母亲”。写“苦瓜”激情满怀,写母亲反倒文字平平,但二者交相辉映。c. 文章最后一段道出真情,“君子菜”也好,“红瓤红籽”也好,全是因为“母亲”而发。d. 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苦瓜,赞美苦瓜,是托物言志,热情赞美了像苦瓜那样不仅外形美,而且内在品性更美的做人之道。e. 文章借物抒情,通过对“苦瓜”的赞美表达了对充满爱心,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之情。   【试题答案】1. b   2. a. ②  b. ④  c. ⑤  d. ③  e. ① 3. b(逻辑关系——回忆的顺序)   4. d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410.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